美 丽 范 里
范里镇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东,镇政府距县城17.5公里。镇北接官道口镇,东与洛宁、栾川两县相毗连,西南邻文峪乡,西同东明镇相连,东西宽22公里,南北长24公里,总面积338.5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3676个居民组,456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共9108户,3.7万人,有5个民族,以汉族为主,为卢氏县第一大镇,旧时俗称卢氏四十八镇之首。
相传因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曾隐居此地经商而得名。他以其过人的谋略,辅佐越王勾践消灭吴王夫差,越复国后即携美女西施弃官经商,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商人。现在范里以东二十里处还有个西施村呢。据清乾隆·光绪版<<重修卢氏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越大夫范蠡辅越灭吴,功成后隐退,泛舟游历名山大川时,曾在此居住,尚有范蠡湖遗址,因名范蠡。后人们为了简便,渐写成范里。范里明清时属卢氏县孝亲里,民国时废里设区,后又改镇;新中国成立先后设区、公社、乡,2000年3月撒乡建镇。
在范里东北新建了一座山河口大桥,它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横跨在洛河之上。大桥由洛阳市水利设计院设计,系单跨箱形拱桥,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长一百四十一米,净跨一百一十八米,宽九米,两侧各一米人行道,桥中心高出河床四十一米,桥墩深入基岩十六米,与大山铸为一体,该桥的设计系全国同类型桥梁第三座,北方所仅见,亚洲第二大石拱桥。工程由水电部十一工程局二分局中标承建,总投资三百八十余万元。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来观赏。大桥西头矗立着卢氏县委、县政府1992年6月30日建立,史京品书记题写的“洛河山河口大桥建筑纪念碑”。
走到大桥北侧,是著名的三门峡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禹导洛处”,它把我们带到大禹带领民工于此凿石劈山,导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远古时代。它距县城17公里,镇政府2公里,为洛河在卢氏境内的一道险关。该处被称作“小三峡”,两岸山势峭拔如削,河口狭窄,水流湍急,滔滔洛水自西南蜿蜒而来,穿此而出县境入洛宁。相传在古代,洛水至此,积集成湖,洪水泛滥成灾,卢氏盆地一片汪洋。大禹总结先人治水采用封堵办法失败的教训,运用疏导方式,泻流治水,取得巨大成功。在卢氏盆地东端,大禹用神龟献上的神斧将石山劈开一道巨口,使洛水奔流而下。从此,湖泊变盆地,人民得安宁。为纪念这一胜利,大禹用神剑亲手在悬崖峭壁上刻一古“雒”字,是全国唯一的大禹手书真迹,现已模糊难辨,劈山民工用过的石盆、石灶等古迹尚存。清知县刘应元题写的“神禹导洛处”,遗迹犹存,另有唐、宋两代所刻的字迹。崖下有“禹王庙”和伊尹乐道处。“禹王庙”建在新庄洛河峡谷中的高庙,是大禹扎营盘的地方,庙中为大禹塑金身,献供果,敬香火,让人们世世代代纪念这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功臣。旧时艄公放筏行舟至此,常驻船敬神,以求“保佑平安”。在大桥北侧的峭壁上镶有一处“神禹导洛处摩崖题记迁移碑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史传尧舜间洪水泛滥,万民忧患,禹受禅后决心治理洪水,奔波十三年,历尽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时因洛水至范蠡。山石堵塞,聚集成湖,禹率领群勇劈山开石,导洛水东流,遂挥械于峭壁上留一古‘洛'字。虽导洛详情无从细考,而《尚书·禹贡》篇载‘导洛自熊耳’确无庸置疑。”
范里南面的韩文公祠,位于范里镇阳坪村土地岭,所祭祀乃唐代河南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是一座肃穆端庄的祠宇。近年附近百姓成立了韩文公祠重修管理委员会,将庙宇整修一新,前后三进,山门、献殿、正殿俱全。鹤发童颜的韩文公,神采奕奕,端居正殿。但见大殿前人头攒动,香火鼎盛,一派红火景象。每年二月二庙会更是热闹非凡,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有不少栾川、灵宝、洛宁、西峡,甚至山西、陕西等地的游客前来赶会。殿前立一石碑,乃当代河南卢氏农行退休八旬老书法家常好廉老先生工笔楷书,记庙宇兴废历史,碑文言简意赅,质朴无华,一如前辈韩愈之文风。
这座庙宇筹建和发起者,是明代卢氏籍官居大理寺正卿(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法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职务)的李炳。李炳忠直敢谏,乃一代名臣。因得罪宦官,为宦官奸计所构陷,头颅被割,死于算计。后为皇帝所觉,诛佞臣,厚葬李炳,为其铸金头一颗,赐葬卢氏故里。卢氏民间流传其女李兰恸哭:金头银头,不如我爹肉头。李炳生前,非常崇拜韩愈的人品和文采。他知道韩愈被贬潮州后,在当地兴利除弊,大兴教育,潮州人立韩公祠纪念,该祠规模宏大。李炳觉得韩愈是河南孟州人,北国也应当立祠纪念,南北呼应。遂在洛河之阴、熊耳之阳,勘一虎踞龙盘之地,建起北国韩文公祠。距今已经七、八百年了。
范里镇是卢氏革命老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全镇有20多位英勇义士为革命洒尽了最后一滴血。1951年,范里人民捐工捐料修建了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塔,矗立于范里老街西门外。几十年来,纪念塔成为范里人民缅怀先烈、激励斗志、获取精神食粮的最佳场所,也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
范里老街移民搬迁后,纪念塔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迁移。每逢水库蓄水,塔体没入水中,周而复始的风蚀水浸,使纪念塔损毁严重,当地干部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给纪念塔重新找一个安身之所,成了全镇人民的夙愿。
纪念塔的安危也一直牵动着一个人的心,他叫马银栓,洛阳银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从范里镇走出去的著名企业家。今年58岁的马银栓早年从军,后转业至洛阳市一金融部门工作,凭借勤劳、智慧和诚信的品格,很快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成功后的马银栓决心以实际行动回馈、报效家乡。去年,他为卢氏县“金秋助学”活动捐款10万元,今年春天,他决定拿出50万元将烈士纪念塔整体搬迁至更为合适的地方。范里镇党委、政府全力配合他的义举,派专人协助完成此项工作。经过精心策划、科学选址,最终在范里街西的中原村选择了一处理想的场地。
2012年5月23日,纪念塔搬迁工程正式实施,经过两个多月紧张而艰苦的施工,7月底圆满竣工。整个搬迁、修葺过程始终遵循“尊重历史、保持原状”的原则,完整地保留了原塔的历史风貌。新址占地8亩,交通便利、地势开阔。高达10米的纪念塔屹立于广场中央,南倚群山,北瞰洛水,四周树木葱笼、花团锦簇。纪念塔塔体巍峨挺拔、庄重大方,镂刻着烈士英名和功绩的朱红色碑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
为支持纪念塔搬迁工程,范里镇党委、政府和范里村两委提供了各种便利和帮助,各村委、群众和烈士的后代以及范里镇在外工作的人员也纷纷献上爱心,共捐款10多万元。
7月30日上午,范里镇洛河南岸一片空旷的高地上,人头攒动,鼓乐喧天。似火的骄阳下,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最热烈的形式庆祝革命烈士纪念塔顺利迁址落成。至此,这座已建成60余载的珍贵历史建筑终于有了最为理想的安身之所。
1989 年,洛河中游的故县水库建成,范里老街群众整体搬迁至地势较高的后峪村。范里新镇统一规划设计,街道平坦宽阔,高楼鳞次栉比,市场繁荣,商业经济再振雄风。镇政府、范里一中、范里中心小学、卫生院、敬老院、商场、税务所、邮电所、商业银行、文化大院、烟站等公共设施大楼一座比一座漂亮;居民住宅楼也一家比一家气派,面貌焕然一新。街西中原村建有县长牛宏洲题写的“故县水库卢氏库区移民纪念碑”。
范里村三委加快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关注民生,出台一系列惠民新举措:建设范里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新农合每人补助30元;尊重老人:重阳节给70岁100元、80岁200元、90岁500元,百岁老人一切费用全包;发放奖学金:考上大专1000元,三本1500元,二本2000元,一本3000元。全体村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在实现“范里梦”。陶渊明的桃花源正在变成现实,不,今天的和谐社会不知比桃花源要好上多少倍。
范里有“金镇”之称,全镇淘金历史悠久,含沙金矿层分布广泛,金粒较大,有的沙金重一两以上;小岭壕村民张占魁曾拣到一天然金块,重量达964.5克,纯度为68.26%,为河南省境内首次发现;大峪金矿品位高,目前金矿开采红红火火。另外,铁、煤、铜、铅锌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大峪铁矿远销山西、浙江等地。
范里一中、二中位于范里东西两方、洛河南岸,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范里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白天,巍然矗立的教学楼,成为山川中最美的景致;夜晚,校园灯光闪闪,与繁星遥相辉映,就像人间仙境。这里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一批批栋梁在这里茁壮成长。
如今故县水库建成,范里成了“鱼米之乡”,享有“小江南”之美誉。库中水光潋滟,锦鳞游泳;岸边花草鲜美,垂柳依依,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柏油路、水泥路环绕库区;1路车、7路车川流不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范里库区山清水秀的景色正像西子,将永驻范里这方山河。
蒙西华中铁路煤运通道自东北—西南方向经过范里,2013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将改写范里没有铁路的历史,带来经济、交通、文化、旅游的大发展。
范里、骨垛、东寨、南苏村沙石场以各种不同规格的优质沙、石远销洛阳、三门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南苏村香菇袋料厂产品质优价廉、供不应求,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朋友,范里怎么样?这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简直是人间天堂。欢迎您到范里旅游、观光、做客、经商,共谋发展大计。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随着美丽中国、美丽河南、美丽三门峡、美丽卢氏的建设,范里也将越来越美丽,一个美丽范里将出现在卢氏的东方。
亲爱的朋友,美丽范里欢迎您!
美 丽 范 里
本文2018-11-07 15:55:59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1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