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牧区产业发展规划
一、农村牧区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旗农牧业、农村牧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7年,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130 万亩,粮食产量达7亿斤,实现“五连丰”。牧业年度牲畜头数稳定在200万头只,实现“五连稳”。二是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新型经营主体迅猛发展,培育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家,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342个,建成家庭农牧场91个。新建标准化养殖园区10个,现代化养殖示范场15个,现代渔业园区9个,建成高标准棚圈12万平方米。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5个。三是农牧业基础条件更加完善。建设高标准农田67万亩,改造盐碱化土地20万亩,全旗节水灌溉面积率达到70%,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5%。四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围封草原132万亩,种植多年生牧草6.5万亩,紫花苜蓿5.2万亩。五是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土地草牧场确权换证工作已通过自治区验收。推进土地草牧场“三权分置”,进一步健全土地草牧场流转管理机制,制定《杭锦旗农村牧区集体土地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暂行办法》。完善流转平台建设,探索实施经营权抵押贷款,引导土地草牧场向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有序流转。
(二)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我旗农村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牧业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农畜产品供给结构不优,名优品牌农畜产品偏少;涉农专项资金拨付不到位,导致一些项目推进缓慢;部分农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牧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牧区改革难点较多。
二、指导思路、基本原则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沿黄现代农牧业经济示范带建设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品质农牧业,将杭锦旗建设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实现优势互补。强化政府在决策指导、计划制定、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坚持部门联动协调推动落实,促进农村牧区产业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引领的原则。根据我旗农牧业资源禀赋、立地条件和产业基础,进一步调整优化布局,明确主攻方向,做大做强肉羊、绒山羊、肉牛、生猪、水产等主导产业,做优做精食用菌果蔬产业。以重点嘎查村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重点嘎查村引领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我旗农牧业产业发展。
——坚持科技强农,提质增效的原则。切实提高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利用率,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
——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原则。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学控制开发强度,引导涉农企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循环产业,倡导农牧民逐步降低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13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8万亩、经济作物40万亩(蔬菜3万亩)、水地种草28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7亿斤左右。种植结构日趋合理,粮经草比例调整到4:4:2,为养而种格局基本形成,耕地规模经营率达到55%。
---2020年,全旗牲畜饲养总量达到238万头只,其中肉羊饲养量105万只、肉牛饲养量4万头、绒山羊饲养量120万只、生猪饲养量8万口、其它饲养量1万头只,规模化养殖牲畜总量达120万头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
---2020年,形成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牧区土地产权制度;一产从业人员纳入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比率达到50%;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的比例提高到40%。
---2020年,植被覆盖度达到70%,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由整体遏制、局部好转到整体好转、局部优良的重大转变。
---2020年,农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畜牧业增加值占一产比重达4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
三、总体规划
(一)产业布局
在沿河优化发展区,包括独贵特拉、吉日嘎朗图、呼和木独、巴拉贡4个苏木镇的沿黄地区,要持续推进“种养结合”大农业发展模式,加快标准化养殖园区、标准化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和改造步伐,重点建设肉羊养殖育肥基地、肉牛养殖育肥基地、现代渔业精养基地、特色水禽养殖基地,打造沿黄河现代农牧业示范带;梁外牧区,包括原阿日斯楞图、伊和乌素、浩绕柴达木、巴音乌素等地,以培育家庭牧场为抓手,推行绒山羊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现代畜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绒山羊养殖基地和生态草原优质山羊肉知名品牌;在梁外半农半牧区,包括原四十里、胜利、阿门其、塔然高勒等地,主要发展生猪禽类养殖,大力发展林沙庭院经济和特色种植业,建设生猪禽类、特色产业基地;在生态自然恢复区,包括巴拉贡镇巴音恩格尔嘎查(部分)、乌吉尔嘎查(部分)及库布齐沙漠腹地,要着力研究制定草原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方案,统筹生态修复、农业开发、旅游文化和工业基地建设,抢先谋划,领先规划,率先打造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在镇郊设施农业区,包括锡尼镇、独贵特拉镇、巴拉贡镇镇郊,重点建设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优质果疏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二)主导产业
1.肉羊产业。依托沿河充足的土地,走种养结合,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路子,吉日嘎朗图镇现代农业养殖园区为核心,以村集体经济新建的肉羊养殖场为支撑,重点打造吉日嘎朗图镇5平方公里肉羊核心繁育区,逐步向东西沿河辐射,建设肉羊产业示范带。依托赛诺羊业公司,全面推开肉羊育种工程,提高羊肉品质。引进培育肉羊加工企业,着力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打造高档优质高附加值羊肉品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通过“企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方式,与农户形成订单养殖,优质优价收购,建立稳定完善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建设规模稳定、优质的肉羊产业基地,促进肉羊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旗肉羊饲养量达到80万只,其中沿黄现代农牧业经济示范带肉羊饲养量达到60万只,年出栏量达到35万只。
发展区域:主要包括吉日嘎朗图镇、独贵塔拉镇、呼和木独镇、巴拉贡镇4个苏木镇。其中吉日嘎朗图镇重点分布在麻迷图村、苏布日格村、乃玛岱村、碱柜村、黄介壕嘎查(部分)、格更召嘎查(部分)等沿河地区;独贵搭拉镇重点以现代农牧业养殖园区为核心,射带动道图嘎查、芒哈图村、杭锦淖尔村等沿河地区;呼和木独镇主要分布在巴音温都尔嘎查以西的沿河地区;巴拉贡镇主要以康园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沿河地区肉羊产业发展。
2.绒山羊产业。以伊和乌素苏木希日摩仁嘎查为核心,向梁外牧区辐射,建设集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蒙元文化传承、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新型牧区庄园经济带。在锡尼镇和伊和乌素苏木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打造生态型家庭牧场80户。支持和鼓励牧户建设标准化棚圈、贮草棚和青贮窖等配套设施,支持购进使用现代化牧业饲料加工设备和饲喂机械化设备,降低养殖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到2020年,全旗绒山羊饲养量达到140万只。绒山羊要重点实施“两高一优”增质提效工程,巩固优质羊绒主产区的优势地位
发展区域:主要包括伊和乌素苏木、锡尼镇2个苏木镇,其中伊和乌素苏木主要分布在以希日摩仁嘎査为中心的脑高岱嘎查、敖楞布拉格嘎查、巴音嘎查、巴音孟和嘎查、锡尼其日格嘎查等周边嘎查村;锡尼镇主要分布在阿斯尔嘎查,阿拉腾图布希嘎查以西的8个梁外牧区嘎查。
肉牛产业:在沿黄现代农牧业经济示范带重点实施独贵塔拉10万亩生态型种草养牛示范区基地项目,培育发展肉牛养殖;在库布齐沙漠边缘,发展沙漠草原散养牛。依托草场资源和水源优势,继续推进北斗卫星放牧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草原散养牛,抓好库布其沙漠野生牛“吉尔利阁”及“汗达”等品牌培育。引进以安格斯、西门塔尔为主的种牛,加大本土肉牛改良力度,加快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开发高档产品,进军高端市场,引领和带动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旗肉牛总饲量达到8万头。
发展区域:主要包括独贵塔拉镇、吉日嘎朗图镇、呼和木独镇3个苏木镇。其中独贵塔拉镇主要部分在现代农牧业养殖园区、敖楞乌素嘎查;吉日嘎朗图镇主要分布在巴拉亥村,巴音温都尔嘎查沿河地区;草原散养牛主要分布在伊和乌素苏木巴音乌素嘎查、巴音温都尔嘎查,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赛乌素嘎查,吉日嘎朗图镇黄介壕、格更召嘎查等生态自然恢复区。
生猪产业:以绿美生猪养殖场为核心,向半农半牧区辐射,建设生猪产业示范带。生猪产业要积极发展公司化养殖,创建标准化养殖场,大力推广低成本种草养猪技术,在节本增效上下功夫。依托杭锦旗绿美农牧业开发公司,确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把生猪养殖户纳入合作体系,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集中推进10万口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打造甘草猪肉品牌,将生猪产业打造成农牧民增收的优势产业。到2020年,在锡尼镇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园区2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0个,全旗生猪总饲养量达到10万口。
发展区域:主要以锡尼镇察哈乌素村、天德恒湾村、新井渠村等原四十里梁地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的半农半牧村发展壮大生猪产业。巴拉贡镇、塔然高勒管委会部分嘎查村生猪产业初具规模。
水产产业:依托优化发展区和伊和乌素苏木摩林河的水源优势,进一步完善9个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加快蓄洪滞洪区水产项目建设,实施鲤鱼良种场建设项目,打造“水泉滩”、“草原虾”、“马头湾”等水产品牌。加大对摩林河工厂化水产养殖扶持力度。支持鼓励水产养殖企业开拓销路,进入国内大型水产市场。
发展区域:包括独贵塔拉镇、呼和木独镇、吉日嘎朗图镇。其中独贵塔拉镇主要分布在隆茂营村,二圪旦湾、杭锦淖尔村等以西的沿河地区;呼和木独镇主要分布在东红柳村、巴音温都尔嘎查马头湾沿河地区;吉日嘎朗图镇主要分布在碱柜村以西的沿河地区;巴拉贡镇的昌汉白、伊和乌素苏木摩林河水水系地区以及锡尼镇陶赖沟水系附近的村社水产养殖规模较小。
果蔬食用菌产业:建设设施瓜果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处、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1个、技术培训基地1个。加大对独贵塔拉镇设施农业园区改造力度,由现代农牧业公司、沙海食用菌公司、林中地公司实施现代农业园区试点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有机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将杭锦旗建成自治区西部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发展区域:主要分布在锡尼镇陶赖沟等地、独贵塔拉镇设施农牧业园区。
四、工作措施
(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
一是优化种植结构。重点实施好耕地轮作、地力提升、秸秆还田、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和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牧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按照“稳粮优经扩饲草”的思路,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稳定粮食产量,巩固产粮大旗成果;压缩葵花,增加优质牧草,扩大小麦、水稻、马铃薯、果蔬食用菌、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着力改变品种单一、品质不优的问题。到2020年,全旗耕地面积达到14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8亿斤,沿黄现代农牧业经济示范带粮经草比例调整到4:4:2,梁外粮经草比例调整到3:3:4。
二是优化畜种结构。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品种品质品牌同步抓,实施“稳羊增牛扩猪禽”战略。即稳定牧区绒山羊数量,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推行舍饲养殖和集中育肥,加快周转出栏,保持存栏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养殖总量增加;支持发展肉牛和生猪养殖,扩大猪牛养殖规模;鼓励建设禽类规模养殖场,发展本土禽类散养;积极引进试养虾蟹等水产品种。
(二)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真正使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牧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成为引领农牧业发展的“火车头”。充分发挥我旗草牧场、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组合优势,强化招商引资力量,着眼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高水平建设农牧业龙头企业。通过信贷支持、政府贴息、税收优惠、流转服务等扶持政策,为龙头企业创造引进、投资、成长的良好环境。力争引入2-3户国内外驰名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建成销售收入超亿元 、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梯队发展,强力带头的良好格局。大力支持农牧民发展专业合作、土地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新型农牧民合作社,认真组织开展申报、备案、评比、奖励工作,扎实抓好示范社建设,让合作社真正发挥出统一组织标准化生产,统一组织同等价销售的作用。培育并引导家庭农牧场、专业大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努力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到2020年全旗认定挂牌的家庭农牧场达到500家。
二要大力推行农牧业生产经营新模式。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销售品牌化的思路,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努力提高农牧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统筹项目、资金,选择产业关联度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予以扶持,夯实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设基础。实施龙头企业“六个一”提升工程(即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创建一个基地,带动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引领一个合作社,创新一个模式,造福一方百姓),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村集体采取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土地流转、代收代种、联种联收等多种形式建设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和社会化服务,创新业态、做活流通。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督、考核、评比、奖励,对龙头企业实行“八定一选”制度,促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改革涉农项目分配政策,把资金主要投向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牧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加入合作组织,参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实现常住户全覆盖,保障农牧民在生产经营中获取更多收益,实现产业发展有龙头,龙头扩张有基地,基地建设有农户,农户利益有保障。
三要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草原流转服务体系建设,畅通流转渠道,规范流转行为,引导土地草原快速流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殖能手;支持工商企业与社会资本到农村牧区承租土地草原,单独兴办或与农牧民联办农牧业企业,鼓励家庭农牧场、农牧合作社与工商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发展规模经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到我旗开发沙化退化盐碱化土地草原,建设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继续抓好五大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工作。
四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粮油、肉食、蔬菜、绒毛、乳品精深加工,提升现有肉羊、生猪加工业水平,大力支持羚丰、沙海、绿美等企业开发新型产品,培育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建设集农畜产品保鲜冷藏、加工包装、物流配送、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市场流通体系,完善交易站点,开通“绿色通道”,发展产品运销企业,提高流通交易效率;加快培育农超对接、农批联结、直销直营、同城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推进交易方式的多元化、现代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农交会、绿博会等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销我旗农畜产品,扩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千方百计拓展农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产销衔接水平,解决农畜产品“卖难”问题。
五要大力推进品牌化建设。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品牌增收”战略,突出绿色优质安全导向,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狠抓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落实农畜产品属地监管、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切实做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产品准入准出等制度,严格证前审核把关和证后监督;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认真开展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资打假行动,确保农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牲畜疾病诊疗服务,严格兽药管理,确保不发生重大疫情,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制定我旗主要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并严格监督实施,推行生产全程监控和质量安全追溯,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认证,进行农畜产品商标注册,对取得认证和获得优秀品牌评选的予以补贴奖励;制定全旗农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整合各地资源,聚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鄂尔多斯、库布齐、西北沟等区域公用品牌,生产优势产业“王牌”产品,提高我旗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农牧民增收。力争用三年时间,培育5个全市知名商标及名牌产品,培育4个自治区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培育2个中国驰名商标及中国农业地理标志名牌产品。
六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兴农,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积极开展控水、控肥、控药、控膜行动,大规模实施节水改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快畜禽粪便还田,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地膜回收力度,突出治理农业环境问题,促进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
(三)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
一要继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草原禁休牧轮牧和草需平衡制度;加大草原改良投入,有效遏制草原沙化退化,加强草原检测预警和监督执法,强化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严防滥占滥用和非法开垦,确保草原生态安全。到2022年,全旗植被覆盖度达到70%以上。
二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水、田、林、路、机”五配套和“水肥一体化”建设标准,继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全面推进黄河南岸灌区和梁外牧区高效节水工程建设,争取到2022年底,黄河南岸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彻底改观,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初见成效。梁外牧区饲草料基地实现喷滴灌节水改造和防护林建设全覆盖。
(四)着力强化科技服务,提升农牧业竞争力
强化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农牧民培训机制,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深入开展科技服务行动,增强农牧民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信心和能力;加强农牧业科技推广、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管、保险担保、信息发布等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加强产学研对接,加速新品种和配套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加快传统技术改造升级,力争建成绒山羊、肉羊产业院士工作站;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努力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全旗种植业全程实现机械化,养殖业饲喂实现机械化,农机化水平达到90%。
(五)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农牧区发展活力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积极进取,大胆探索,全面应用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产权制度改革,有效盘活农村牧区资源、资金、资产,探索农村牧区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三权分置”实施方案,引导土地草原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经营,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破解农业发展融资难题,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牧区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形成有效维护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为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坚实的保障,使农村牧区发展更具活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成立由旗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农村牧区产业规划、项目资金整合、督查调度、考核验收等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深刻把握全旗农村牧区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要求,结合自身职能职责将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决贯彻执行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各苏木镇(管委会)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推进农村牧区产业发展规划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农村牧区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问题。要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市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大各项涉农项目的争取力度。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的原则,统筹财政支农、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向农牧业产业发展投入。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制定出台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构建财政资金、金融资本、工商资本、产业基金、群众自筹等众投共建的资金筹措模式,为农村牧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建立人才保障机制。要加大农牧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选拔农村牧区致富能手为产业发展带头人,充分利用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牧业实用人才队伍。要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专业人才招录机制和基层服务激励机制,不断为农牧业发展投入新生力量。加强对“三农三牧”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牧区,爱农牧民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为农村牧区和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次支撑。
(四)创新督查考核机制。将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纳入实绩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中,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定期督查通报、年度考核考评工作制度,对在推进农村牧区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在提拔使用或嘉奖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落实进度缓慢、成效不明显的给予通报批评。
农村牧区产业发展规划
本文2018-08-07 17:00:50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09171.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