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云岩区交通缓堵保畅问题调研报告
贵阳市云岩区交通缓堵保畅问题调研报告
联合调研组
为贯彻落实省委领导重要批示精神,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指导云岩区推进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方案》,针对云岩区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交通缓堵保畅问题,省委政研室与省公安厅、省交通厅、省国土厅、省住建厅以及贵阳市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贵阳市云岩区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分析查找云岩区交通缓堵保畅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判趋势,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贵阳市交通拥堵及治理现状
快速繁荣发展的贵阳市已经成为全国交通拥堵较为严重的城市,交通延缓指数长期高于1.5,市民出行延缓时间成本人均接近600元,交通拥堵成为市民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作为其核心区、老城区的云岩区,拥堵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实现基本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实践表明,城市交通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拥堵原因复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仅靠一地一方面的局部治理难以见效。云岩区交通缓堵保畅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事关城市未来发展,事关基本现代化建设成效,必须坚持“整体规划、整体管控、系统治理”,增强系统性、整体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采取综合措施及早谋划、加以解决。
(一)贵阳市交通拥堵治理的阶段性成效
1.车辆管理逐步加强,车辆使用得到一定调控。从2011年7月起贵阳启动机动车限行措施,可出入一环路内的车辆规模得到一定的控制。在贵阳市区一环路以内道路(含一环路)实施小型客车按车牌尾号限行的交通管制措施。从2014年7月1日起,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机动车占道临时停放服务收费实行新标准,停车收费遵循“繁华区域高于中心区域,中心区域高于其他区域、中大车型高于小车型、白天高于夜间”的原则定价,调控了占道停车行为。中心城区机动车过快增长得到一定控制。
2.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交通承载能力得到增强。贵阳市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三环十六射”+中环骨架路网格局,为“疏老城、建新城”、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创造了条件。完善了老城核心区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道路交叉口改造大力推进,取消喷水池环岛等,完成一环路所有交叉口的改造。建立较为完善的一环路内人行过街设施系统和方便市民步行的设施系统。在老城核心区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公共停车场,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停车设施,建有停车位31万个,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中环路建成开通,大大缓解了城区拥堵状况,中环路相邻的云岩区、南明区,高峰时段拥堵同比下降22.41%和18.96%,临近的花溪区拥堵同比下降10.62%。贵阳市2017年第一二季度的拥堵指数分别下降为1.636和1.793,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排名分别为36位和19名,较稳定地退出了全国前十的严重拥堵城市行列。
3.公共交通得到优先发展,出行方式和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16年底,贵阳市中心城区共有公交线路257条,中心城区线路总长4721公里,线网总长度763公里。其中贵阳公交集团有公交线路196条,公交线路数量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30.7%,公交分担率在出行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巩固到40%以上。中环brt通道于2016年底通车试运行,2017年贵阳在全国治堵排位中位居第一。贵阳市轨道1号线、2号线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将于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从2011年8月1日起,全市实行错时上下班(朝九晚五)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
4.交通管理逐步加强,通行秩序逐步改善。新增禁止机动车左转的道路交叉口,新增单向行驶路段,清理占道停车。交通信息发布及时性提高,交通流量、路段堵塞程度、交通事故等信息及时发布,交通执法得到改进。加大交通违法处罚力度和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建立了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加强和改进了道路基础设施维护与管理,严格审批和规范管理占掘道路,破损道路路面及其它道路设施修复速度加快。
(二)贵阳市交通拥堵的总体趋势
1.道路交通拥堵严重,由“点”向“面”扩散、由高峰向全时蔓延状况近期难以彻底扭转。贵阳市城市交通目前已处于饱和状态,由定时定点拥堵向全面拥堵转变,在拥堵空间分布上,主要道路全面拥堵,老城区主要干路及向外联系通道、东西二环和贵遵高速入城段,主要出入口、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转换节点是拥堵的重灾区;在拥堵时间分布上,全天拥堵延时指数处于高位,拥堵由高峰向全时蔓延。前几年车辆运行时速逐年下降,2016年主次干道平均车速为20.5公里/小时,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仅9.7公里/小时,高峰拥堵延时指数达到2以上,平峰也在1.5左右。虽然2017年上半年平均车速有所提高,但总体车速仍然较慢,平均等车时间仍然较长,市民出行时耗长问题比较突出。
2.出行持续增长,慢行、公交出行向私人机动化出行转移趋势明显。贵阳市集聚人口的趋势仍然明显,出行总量持续增长。公共交通平均运营时速仅为13公里/小时,老城核心区公交运营时速已低于10公里/小时。私人机动车呈线性增长,2016年近60%的家庭拥有私人小汽车,达80.04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67.2%,全面进入小汽车时代。公交出行及慢行总量与上年持平,公交出行占比虽然保持在40%以上,但下降趋势明显;小汽车分担比例尚未超过20%的“警戒线”,贵阳交通进入“小汽车vs公共交通”选择最关键的节点。
3.道路建设长期滞后于机动车快速发展,交通持续改善难度大。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半径扩大,货物运输和人们出行的机动化需求持续快速增长,道路交通压力持续增大。截至2016年底,贵阳市机动车保有119.06万辆,较2000年的7.78万辆增长了14.3倍。“十二五”期间,贵阳市机动车增长了130%,道路里程仅增长了10.2%。预计到2020年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4万元。预计2020年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145万辆,2030年达到330万辆,增长接近180%,仅黔灵山方向就要增加9条道路才能基本满足通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增长跟不上机动车增长的矛盾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三)贵阳市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1.缺乏统筹交通优先的城市建设体制机制,造成交通保障合力不足、拥堵源头控制效果不佳。长期以来,贵阳市交通行政管理的条块之间、行政层级之间存在的事权不清、关系不顺、资源分散问题比较突出,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和维护、公交运营、道路交通管理和公路建设、轨道交通的管理等职能分属于建设、公安、交通、铁路等多个部门,碎片化的交通管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造成交通资源有效整合、有机衔接严重不足。交通优先、引导发展的领导体制机制没有完全确立,交通跟在发展后面服务、就交通抓交通问题比较突出,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交通融合度不够高,城市交通与城市功能不够配套,土地开发不科学带来巨大交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从源头上控制不够有力。尽管近两年来,贵阳市为加强综合交通管理工作,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贵阳市综合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在贵阳市交通运输局的基础上组建贵阳市交通委员会,强化了交通统筹,但只是在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方面迈出了第一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统筹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人口快速聚集、城市功能过度集中,造成出行需求大幅增长、交通设施负荷超载。贵阳市中心城区现状人口330万人,较2000年的160万人口增长了一倍。老城区建设用地60平方公里,人口175万人,人均建设用地34平方米,一环路内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万人,与香港人口密度最高的观塘区相当。2012年至2015年新增及改扩建医疗、教育设施仍大量集中于老城区,行政、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分布不均衡、不配套,高度集中于老城区,外围各区域居民生活对老城区依赖程度高,增加了区域之间的交通流,加大了老城区的设施负荷和交通负荷。“先建楼、后修路、再配套”的
贵阳市云岩区交通缓堵保畅问题调研报告
本文2018-05-10 10:08:21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07426.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