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改善强农惠农方式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优势特色农业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改善强农惠农方式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优势特色农业
开化县域面积223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49个行政村,总人口近35万。县域版图85%为山地,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在“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两大战略带动下,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又好又快轨道。2007年,完成地区gdp45.09亿元,同比增长16.0%,三次产业比重18.1:47.7:34.2;财政总收入4.29亿元,同比增长38.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40.3%;农民人均纯收入5459元,增长13.5%。
近年来,该县财政按照“三个高于”、“继续高于”的要求,不断加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扶持力度,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7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18亿元,增长8.6%。全年茶叶总产量10138吨,产值4.02亿元,其中以“开化龙顶”为主的名优茶产量1287.6吨,产值2.32亿元;“开化龙顶”名茶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入选浙江十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全年栽培食用菌1.52亿袋,实现产值3.5亿元。全县森林蓄积728.8万m3,年采伐量约16万m3,属于全省9个重点产材县之一、全省森林生态建设30个重点扶持县之一;拥有毛竹基地15万亩,年产竹100万支。全县有山地蔬菜1.3万亩;土鸡160万羽,生猪10万头;年生产蚕茧2.18万担。全县绿色生态农业比重超过90%,被列入全省首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是中国开化龙顶名茶之乡、金针菇之乡和黑木耳之乡。2007年,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和食用菌、茶叶两个单项强县。同时,华埠镇被认定为食用菌产业强镇、池淮镇被认定为蚕桑产业强镇、村头镇被认定为茶叶产业强镇。2005年至2007年,农业增加值平均增幅达4.3%,高于全省2.47%的平均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达11.33%,高于全省10.7%的平均增幅。开化财政支农的主要做法是:
一、在扶持产业上,注重发挥特色优势,致力于加快实现特色竞争、差别化发展。
生态,是开化发展优势之基础。源头,是开化品牌优势之所在。作为源头县,开化承载着保护源头优异生态环境和发展县域经济的双重压力,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业整体竞争力是一种必然选择。
茶叶是一个较好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产业。该县自1997年实施名茶战略以来,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茶叶基地建设、品牌宣传、企业培育、市场开拓。县财政对连片5亩以上的新发展名茶基地,每亩以奖代补200元;老茶园改种换植,通过项目验收的,每亩以奖代补300元。仅此一项,县财政每年补助120万元。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县无性系良种基地4.54万亩,骨干茶园近9.5万亩,茶叶增加值约占农业增加值的1/ 5。食用菌,以棉籽壳、玉米芯等废物利用为主,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满足综合利用基本原则,市场前景广阔,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多年来,坚持携菌棒外运到大中城市现采鲜卖和县内集约化基地建设两条腿走路。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食用菌新品种示范推广、食用菌生产小区建设补助,壮大产业主体,户均规模由4年前的1.3万袋提高到2.9万袋,食用菌增加值也约占了农业增加值的1/5。名茶、食用菌已成为开化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竹木是开化的基础产业,资源丰富,通过发展木竹精深加工,推进产业升级改造,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县财政对精深加工企业,给予木材每立方米20元、毛竹每支0.2元的奖励,并允许企业直接到林区收购木竹。
二、在主体培育上,注重龙头作用发挥,致力于增强产业组织带动农户发展能力。
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致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壮大经济主体,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构建“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坚持以利益为纽带、服务为核心,坚持市场取向、便民惠民原则,整合农业生产、供销、信贷、科技信息服务资源,着力解决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中科技、信息、市场不对称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县财政统筹安排1200万元资金,通过专业合作社,用于扶持名茶、蚕桑、竹木、食用菌、畜禽、蔬菜、农机化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注册500万元,成立农信担保公司,为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种养大户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县信用社对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实行基准利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改善强农惠农方式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优势特色农业
本文2017-11-28 12:58:48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30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