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某县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

栏目:策划方案发布:2017-11-17浏览:2856下载287次收藏


为贯彻落实市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xx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雅卫计发〔2017〕2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促进我县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具有我县特色的“重点人群优先、3+n”的签约服务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破解基层医疗机构“一低四不到位”问题,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具有积极意义。推进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建立家庭医生与村民的契约服务关系,使村民获得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恢复并增强村民对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引导村民形成以家庭医生首诊为基础的有序就医格局,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自愿签约与政策引导相结合;门诊签约与上门签约相结合;基础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区域划分与有序竞争相结合。
(三)主要目标。2017年11月30日前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5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户户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明确签约服务主体及形式
(四)签约服务主体。家庭医生是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其所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签约服务的责任主体。家庭医生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乡村医生为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师共同参与。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含个体诊所)具备相应服务能力的注册全科医生、执业医师以及退休医务人员,均可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作为家庭医生提供签约服务,享受同样的收付费待遇。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签约服务队伍,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应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或乡村医生。
(五)签约服务形式。各乡镇卫院根据服务人口和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等,合理划分签约服务责任区域,按自愿就近原则,每个村民或家庭可以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合理制定“签约服务包”,明确签约服务内容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服务质量和“履约率”。签约服务周期原则上为一年,期满后双方无异议可自动续约。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原则上应当采取团队服务的形式。家庭医生团队组成:一是以全科医生(含专科医生、乡村医生)为主体;二是以公卫医生、注册护士,医技人员等为依托;三是二级以上医院协作单位为支撑,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重点人群优先、3+n”(即:3类医师+n个服务对象)的服务模式,为签约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各类医务人员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同意、与服务范围内负责签约服务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后,加入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团队成员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应的任务,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三、明确签约服务对象及内容
(六)签约服务对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以重点人群为突破口,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重点人群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计生特殊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研究探索流动人口签约服务模式,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常驻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
(七)签约服务内容。
各乡镇卫生院依据服务能力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方面的作用,宣传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围绕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求,在提供基本服务包(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基础上,根据村民个性化需求,设计适宜的有偿服务包,提供差异化服务。(各乡镇卫生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签约服务包)
   1.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等。
  2.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3.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
四、完善签约服务收付费机制
(八)合理确定签约服务费。开展签约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收费按照xx市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政策执行。
(九)明确签约服务收费范围。家庭医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委〕
(十)建立签约服务费用分担机制。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
1.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由医保经办部门通过医保协议机构按规定支付。〔牵头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公共卫生补助。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付按《xx市财政局 xx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xx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xx市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雅财社〔2017〕18号)等相关文件精神执行;家庭医生可承担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支付标准按规定执行。〔牵头单位:县卫生计生局〕
3.签约居民付费。签约居民可根据需要自愿选择相应的个性化服务项目,费用由签约居民自付。〔牵头单位:县卫生计生局〕
五、完善签约服务激励引导机制
(十一)实行薪酬激励政策。建立完善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使家庭医生通过提供优质签约服务等合理提高收入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余部分可按规定提取奖励基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可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向承担签约服务等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牵头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十二)实行综合激励政策。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高、中级岗位的比例,扩大职称晋升空间,重点向签约服务考核优秀的人员倾斜。要将签约服务评价考核结果作为相关人员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对成绩突出的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表扬。〔牵头单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十三)引导村民参与签约服务。
1.开展便捷的助诊服务。建立家庭医生预约服务制度。预约门诊服务,签约村民可提前预约家庭医生门诊,在约定时段内到家庭医生处就诊可优先就诊且免收门诊挂号费(一般诊疗费)。〔牵头单位:县卫生计生局〕
2.提供方便的用药服务。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35%—40%非基本药物的政策,满足患者需求。签约村民享受连续处方优待政策,对于签约的慢性病患者,病情稳定的可酌情一次性开具最长2个月的配药量,并可享受家庭医生团队送药上门服务和每月一次的上门访视服务。〔牵头单位:县卫生计生局〕
六、强化签约服务支撑
(十四)搭建技术支撑平台。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建立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纵向合作机制,鼓励二级以上医院的人才、技术、设备、管理等优质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在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区域医学检验、影像、心电、病理等检查检验中心,也可探索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检查检验机构,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适应家庭医生制度的要求,优化内部科室设置,为家庭医生开展有效服务搭建良好平台。可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设立家庭医生工作室,成为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服务的窗口。〔牵头单位:县卫生计生局〕
(十五)加强信息化支撑。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预约诊疗、远程医疗、远程培训等服务。要依托现有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二、三级医疗机构内科、产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等重点科室专家信息库和家庭医生信息库,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网上对接、网上咨询、预约挂号、预约会诊、预约转诊、服务提醒等功能,通过采集、分析签约服务家庭和个人信息,为改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决策支持。乡、村两级要实现与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便于对签约服务及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监管。利用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居民健康卡和网上便民服务平台等,实现签约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查检验报告等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通过移动客户端和掌上医疗app等多种方式搭建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的交流平台,为其信息咨询、互动交流、患者反馈、健康管理等提供便利。积极推广智能穿戴设备,探索建立公众一键预约、医疗资源精准匹配、医患线上线下互动的“家庭-社区-二级以上医院”多级联动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牵头单位:县卫生计生局〕
(十六)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一是加快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加强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专业)、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建立健全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定期到基层开展业务指导与全科医生定期到临床教学基地进修制度。加强全科医生注册管理,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的注册或加注为全科医师,做到应注尽注。二是强化培训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某县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