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政协关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现状的调研报告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7-10-07浏览:2213下载120次收藏
近年来,我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2006年,区属各医院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指示,迅速将社区健康服务覆盖至全区绝大部分社区,有效缓解了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全区社康中心的现状和成效,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走访社区居民,访谈社康中心,听取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介绍情况等多种形式,就我区社康中心发展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经过政协委员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xx区已建成的社康中心(站)总数达92家,其中2006年以前建立的社康中心(站)39家,2006年新建社康中心29家,医疗服务站24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约74.3万份,社康服务覆盖率达100%,社区覆盖率达94%即接近全覆盖。目前,社康中心的各项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卫生部门主管和相关政府部门联动,街道办和社区工作站配合的要求,实行院办院管的管理模式。
二、运行与管理情况的基本评估
(一)取得的成绩
1、全区社康服务与经营总体情况良好。2006年门诊量为123万余人次,慢病管理5633人次,产后访视11278人次,业务总收入为6143.70万元,平均处方费用54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7万份,同比增长63%。目前,全区社康中心(站)中已有89家开展了职工医疗保险服务,劳务工合作医疗人数也增加到15万人,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参保人员。
2、财政投入和专业人员配备得到加强。2006年我区社康中心财政的投入(包括房租补贴、维持经费、新点启动经费)共计4214.68万元,已全部到位,占全区卫生事业经费的40%。在财政投入规模进一步加大的同时,还相继从全国招聘了社区医生,极大地充实和稳定了社区健康工作队伍,为各社康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一定的专门人才。
3、各医院和社康中心(站)之间建立了双向转诊的无障碍通道。今年一季度,全区各医院和社康之间双向转诊人次达到5081人次,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4247人次,增幅达509%。以“社康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开展社康中心“优质服务月”活动,公布社区健康服务承诺,安排专科医师到社康服务网点指导业务和开展诊疗工作,努力提高社康服务水平。
4、积极推动中医药、残疾人康复等多项专题服务进社康。一是计生与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联合开展计划生育服务,2006年开始,在12个社康中心设点,积极开展了免费查环查孕等多项计生服务。二是积极推动中医药服务进社康,每家社康中心设立中药柜,开展4种以上的中医理疗服务。卫生局制定了中医药服务进社区工作方案,并计划邀请市内名老中医到社康中心坐诊。三是加快残疾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区残联一起,在考察论证后,决定充分利用现有残疾人康复站,安排社康医务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指导。
5、努力创新和推进优质、高效的社康管理模式。经过近几年社康“整体化管理”模式和机制的试点工作,充分利用优质管理资源,缩小不同社康服务网点之间的管理和服务差距,在老百姓心目中塑造出“xx社康”的整体品牌。今年,先由试点单位接管区内两家专科医院所属的8家社康中心,实行“整体化管理”,迈出全区推进社康中心“整体化管理”工作第一步。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社康中心服务的满意和基本满意度达到95%,表明全区社康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逐渐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
(二)存在的问题
1、基本医疗服务容量还不能满足急剧增加的社区健康需求。其门诊服务量依然低于综合性医院门诊量总体水平(2006年区属医院不包括社康门诊的门急诊量为287万余人次)。双向转诊制度还没有全面落实到位。2006年居我区的住院患者已超过数万,但双向转诊者登记者仅8721人次,主要是社康中心一般能按规定向主办医院转送患者,但住院患者出院后,较少转往社康中心,使双向转诊实际变成了“单向转诊”。
2、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呆板。老年病与慢性病防治相对较为滞后,2006年我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患者纳入管理体系者仅为5633人,远低于实际患者人数。计划免疫工作时常发生意外或不良反应,社康中心计划免疫流程与医院计划免疫流程常常重叠或缺位,在社康中心覆盖率较高的情况下,依然有漏种现象的发生。各社康中心开展的服务项目不均衡,水平也参差不齐,降低了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
3、医疗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尽管各医院下属的社康中心在新的就诊指南出台后,各中心相继注意和改进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行为,但医疗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一些社康中心的医疗风险依然存在。
4、从业人员及其结构现状不尽合理,人才缺乏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全区社康中心(站)现有从业人员773人,其中医师329人(取得全科医师证书的108人),护理人员297人(取得全科护士证书73人),药剂人员49人,检验人员20人,其他人员78人;初级职称397人,中级职称217人,高级职称93人;正式员工136人,聘用员工637人。更为严重的是,当前社康中心从业医师中,具有全科医师资格者竟不足三分之一,其从业人员存在违反执业医师法跨学科医疗行为的风险。
三、困难与矛盾的成因分析
(一)部分新建网点布局欠合理
2006年上半年,区属各医院在新的网点建设中,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社康中心(站)的选址未能充分开展调研工作,致使网点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1、网点位置偏僻,如蛇口人民医院的东角头和北头医疗站、xx区妇幼保健院的风华医疗站等,导致社区居民就诊不便。2、各医院的网点相互重叠和距离较近,如蛇口人民医院的后海社康中心、xx人民医院的京光社康中心和慢病院的龙城社康中心,最近距离甚至不足 200米 ,形成社康中心自我竞争的不良态势。3、社康中心(站)附近散布着其他社会医疗机构,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康中心(站)的发展。如西丽人民医院的珠光社康中心,在方圆数 十米 的范围内散布有济和门诊部、繁荣门诊部和其他一些私人诊所,这些门诊部和私人诊所分流了一部分患者,抢占了一定的医疗市场。4、社康中心(站)与医院本部的距离太近,发展潜力不大,如蛇口人民医院的石云医疗服务站离医院不足 300米 。
(二)从业人员总量和结构问题制约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尽管区属各医院在社康中心(站)的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均已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截至2006年年底,各医院社康中心(站)的人力资源配备仍然严重不足,从业人员的结构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依然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具体表现在:
1、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目前,全区各社康网点的从业人员配备基本情况为:社康中心平均7~10人,医疗服务站平均3~5人;各医院的社康中心(站)人力资源投入平均比例为:xx人民医院9.5人,蛇口人民医院5.8人,西丽人民医院11.5人,妇幼保健院7人,慢病院8.8人,沙河医院6.7人,华侨城医院4.5人,北大医院6人。由于人员不足,一些医疗站通常每天开诊时间7小时,每周工作6天,只能勉强应付疾病诊疗工作,其他五大功能如健康促进、慢病管理、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卫生防病等尚属空白,服务功能狭窄。部分社康中心也因从业人员的缺乏,影响了“六大功能”的开展。
2、正式职位编制少。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为解决人员编制问题,每年都给予了一定的编制指标,但真正通过相关政策落实到社康中心的人员编制甚少,绝大部分社康中心只配备一名正式员工(担任中心主任,负责管理工作),所以各社康中心(站)的从业人员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政协关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现状的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