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科普惠农情况调查
在科普上下功夫 在致富上见实效
——关于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科普惠农情况调查
近几年来,乌龙泉街科协在市、区科协的关怀指导下、在街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贯彻《科普法》、《纲要》,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科普助推都市农业发展为抓手,以科普惠农为目的,锐意创新,务求实效,逐步培养出了一大批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也培育出了一大批高效、优质的现代都市农业科普示范典型,形成了“街有产业群,村有基地群,队有示范户,户有农技人才”的科普惠农大环境,为该街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和追求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按照国家、省、市科协工作部署要求,为了进一步探索和发挥基层科普作用,加快科普惠农工作步伐,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对乌龙泉街科普惠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就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乌龙泉街位于江夏区中部,东邻梁子湖,西切107国道。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武汉城际铁路穿境而过,境内天子山大道、纸贺公路、乌段路、闵杨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耕地面积6.65万亩,其中水田3.24万亩,旱地3.41万亩。山林绿化面积2.68万亩,果园面积1.33万亩,茶园面积0.22万亩,养殖水面1.73万亩,是江夏区万亩水产养殖基地、万亩茶园基地、万亩冷食瓜基地的主要组成街之一。下辖23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16228 户,47754人,其中农业户8979户,农业人口32163人。乌龙泉街农村科普工作历来受到街工委、街办事处高度重视,全街科普惠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科普网络设施管理配套,科普组织人员经费落实;科普宣传培训形式多样,农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科普基地建设快速加强,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专业协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倍促规模形成;大批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农民增产增收年胜一年。
全街有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8个,会员3210人,其中:从事种植业的有3个,会员2071人;养殖业3个,会员1103人;其他2个,会员36人。各种农业示范基地14个,拥有农户248户,拥有面积3600亩。农业合作社38个,农业公司29个,农村家庭农场8家。全街协会、基地及合作社(公司、农场)拥有农户3763户,拥有面积69325亩,分别占全街的42%、55%。协会(基地)组织均有各自章程和规章制度,有健全的领导班子,他们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协会+基地+公司+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和“优品种+好模式+强服务+高效益”的运作方式开展活动,深受农民群众推崇。
该街在农村科普上下功夫,扎实做好科普惠农工作,先后被国家、省、市、区授予多种荣誉称号:该街西甜瓜和密本南瓜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绿色食品;省瓜协授予:湖北省特色西瓜第一乡;省科协授予:科普示范乡镇;市质监局和农业局授予:西甜瓜产业标准生产示范基地;区人民政府授予:科技进步街。全街有8个基地被国家、省、市科协评为科普助推示范项目基地,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市级6个。全街受省、市、区级表彰的星火科协示范户48人,其中16人受省、市级表彰,全街受市表彰的科技示范村3 个,受区表彰的科技示范村5个,有6人被省、市人社局聘为高级农技师,程光云、罗生雷被市农业局评为核心示范户,有6人被市人社局授予拔尖人才,有1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种养殖能手,并获得省、市科技局授予甜瓜品种收集与种植推广等四个重大成果奖,周承明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户。
二、主要作法
(一)科普纳入绩效目标管理,做到“三个硬”,实现“六个有”
多年来,乌龙泉街把科普工作摆上全街工作的重要位置,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做到了科普工作部署与街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行,科普工作检查评比与党委政府工作同步,科普年终考核与街、村干部绩效目标同考,从而有力推动了科普工作不断上新台阶。一是组织领导“硬”——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年初及时调整街科技科普领导小组成员,由正处级领导任组长,街科协主席任副组长,以各涉农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对成员按工作职能对应挂村(协会、基地)负责,并以街工委文件下发到各相关单位。各村配足配强了科技科普工作专班。二是管理手段“硬”——纳入街、村干部绩效目标考核。十年来该街一直把科普工作纳入街、村干部绩效目标管理,实行绩效考核。为明确各单位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的目标任务,每年初以街办事处文件下发了《乌龙泉街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以指导工作实施。在街全年绩效目标体系中对街挂村干部和全街26个村(居委会)干部实行总分千分制考核,其中科技科普工作占187分,主要考核组织科技培训、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科普社会宣传、建立示范基地和培养示范户五个方面。对林特、畜牧、农技、水产等部门实施了专项考核责任制,其中:农技培训目标值全年147期次,培训人员13000人次。全街科技科普工作考核由街科协负责组织实施,年初做好规划目标,年中做好检查、评分,年底做好考核、评比和表彰。三是科普设施“硬”——投入三百万元建起了街科普教育基地。街科普教育基地现有综合楼1500㎡,授课厅400㎡,办公室200㎡,图书室100㎡,学员宿舍800㎡,21寸彩电14台,课桌椅164套,拥有电教综合楼600㎡,其中成人教室250㎡,办公室50㎡,食堂300㎡,教学电脑40台,开通了信息网并与市农业信息中心联网,配有长800米、宽8米沥青路面和蓝球场,有30亩优良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建有钢架大棚,种有各样瓜菜、苗木和嫁接示范品种,栽有无籽椪柑、红冠桃等16个品种供学员们培训实践。街道2名副处级领导任培训基地兼职校长和副校长,配有3名专职管理人员、2名专职教师和1名厨师,每月8日定为街农业科技培训开班时间,规定每月集中农民技术骨干办班2期次,每期脱产学习5天,学员学业结束时进行考试对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全街各村科技科普工作做到了“六有”:即,各村均有固定规格的8x1.5m的宣传栏;有5-7人的科技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有容纳80—120人的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有30平米、1000册以上科普书籍的科技科普图书室;有远程教育和农业信息网络;有相应的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和成批的科普致富带头人。街、村科技科普软硬件设施的到位为科普宣传和科普培训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科普宣传培训精彩纷呈,做好“六个利用”,实现“六个学”
街科协每年制发全街农民、党员和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规划,并将培训工作纳入街、村干部(协会)绩效目标考核。街科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一是利用街科普教育基地邀请专家上门指导学。由于街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区农技科普培训中心的设施优势,该街充分利用全区集中开展科普培训活动的机会借势做好农村科普宣传培训工作,配合做好一年一度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农业科技推广月”、“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今年来该街先后就关于农作物荐口高效种植、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栽培、蔬菜无公害种植、大棚菜种植、名贵鱼高效养殖、优质茶种植技术等邀请了十三位教授、专家,共开展了八期集中培训,街内参训人员达1100人次。二是利用示范基地请专家、技术骨干现场辅导学。该街充分发挥现有基地和技术骨干的带头引领作用,按照农时需求组织农民到基地请专家、技术骨干进行现场辅导学,今年先后在沛美达、家事宜、兰波湾农业科技公司等基地开展了大棚菜、名贵鱼养殖、嫁接西瓜种植等培训学习12期,培训人员930人次。三是利用生产基地集中协会成员进行相互交流学。各协会按章程认真组织开展会员集中相互交流学,达到互学互帮、共同致富。如:罗生雷养鱼协会,会员1100户,拥有养殖面积2.8万亩,协会聘请华中农业大学王卫民院长为常年技术顾问,每季度协会成员集中一次相互交流学习,大家相互提问,彼此解答,对疑难问题就向王院长和有关教授专家请教,直到弄通弄懂。2013年罗生雷一举攻克了草鱼苗爆发性出血病和水质出现蓝藻的治理问题,他的1320亩鱼池产量达260万斤,生产的鲜鱼被省级评为绿色环保产品,现在会员们基本掌握了这种高效集约养鱼方式。四是利用教育资源组织人员到农学院校委培学。近五年来,街科协组织农民到华农、市农校等农学院(校)委培学习210人次,其中到华农学习的18人。五是利用村部电教网络进行远程培训学。充分利用村部教育网络组织农民学习生产技术、了解市场
关于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科普惠农情况调查
本文2017-06-29 16:35:20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98196.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