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江夏区社区科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7-06-29浏览:2813下载254次收藏

对江夏区社区科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近几年来,中国科协非常重视社区科普惠民工作,在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基础上,2012年启动实施“科普社区益民”计划,以城镇社区为重点,以提升基层科普能力、推动市民科学素质行动为目的,开展广泛的科普活动,把“科学改变生活、科普提高素质”的理念落到实处,通过青少年、城镇劳动者、农民、公务员、社区居民五个重点科普人群,带动全社会提高科普意识。2012年7月,武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的《武汉市创建幸福社区工作方案》(武办文[2012]50号)中指出:从2012年起,用5年时间在全市开展幸福社区创建活动,让社区更美好、让居民更幸福。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江夏区科协大胆探索、积极投身幸福社区建设,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在完善社区科普网络,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巩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社区科普学校、科普画廊(宣传栏)、科普图书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地推动了《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同时也对创新科普途径、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普助推幸福社区建设的新模式、新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我区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科普组织网络健全  

江夏区辖区现有社区56个,城镇人口21.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6.4%。一直以来,区科协把社区科普工作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区建立了以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为龙头,以区科协为纽带,以区级学(协)会为依托,以街道办事处科协为主体,以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队伍为骨干,以社区科普小组为载体的科普组织网络。各社区组建了3-5人的科普领导小组并建有科普“站—栏—员”;全区拥有18家区直学(协)会, 50多名中高级科技工作者组成的3个专家服务团;5000名科技工作者,1300余名科普志愿者,形成了面向基层,层层联动的科普组织网络。  

2、科普设施巩固发展  

我们通过建设大型科普画廊带动全区科普宣传设施的整体推进。如多方筹措资金于2010年在大花岭社区、2011年在世纪广场、2012年在谭鑫培公园、2015年在新世纪公园新建的总长超过1000余米的大型科普知识宣传画廊成为当地居民接触科学的重要平台。在此影响下,一批社区将科普宣传栏的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排排面向社区居民的科普宣传栏如雨后春笋般在居民集中地涌现。目前,全区社区建有科普活动站(科普活动室、科普书屋)57个,特色科普学校6所;在江夏市民活动中心、江郡华府社区等市民活动集中处和社区中心地带,共建有大型led电视幕墙6处,每天为休闲的市民滚动播放科普知识;各街、开发区办事处都建有科普宣传栏,科普培训学校均配备了电视、vcd播放机、光碟、科技图书;各社区按照“站、栏、员”建设要求,建有科普活动站和长度超过10米的科普宣传栏,实现了每季度至少更新一次。我区将新科技馆纳入“五馆一中心”建设范畴,其规划建筑面积计划5000平方米。2015年新建投资近300万元800平方米东湖路学校地震科普馆及投资40万元180平方米的纸坊街青龙山社区科普馆于今年9月面向公众开放。  

3、科普活动形式多样  

我们将社区科普活动与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相结合,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每年在“科技周”、“科普日”等主题大型科普活动中,以“社区科普讲坛”、“周末课堂”、“劳动技能培训”、“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大篷车进社区(校园)”、“科普巡展”、“科技问诊”等形式开展活动。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我区于9月21日在纸坊街“市民活动中心”举办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江夏区社区科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