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要注意克服“官员秀”
网络问政要注意克服“官员秀”
熊正良
近年,在国家实施“互联网+政务”和高度重视政务舆情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举办的网络问政节目纷纷上线,成为一道推动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独特风景。在官民互动的场景中,地方政府官员放下身段架子,近距离与网民对话,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好评。网络问政节目也逐渐成为广大群众拓宽政治参与、表达利益诉求和影响地方政府行政决策和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平台。实践表明,网络问政节目直接把地方政府官员推到公众面前,避免了地方政府官员避实就虚、避生就熟、避重就轻,使得地方政府官员很难虚与委蛇,有效促进了一些基层老大难等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然而,尽管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为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更近一步地做好地方政府行政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大都能够配合新媒体的发展和需要,参与到网络问政节目中,甚至出现了一些动人的场面,但是,从目前网络问政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还不容乐观。人们对网络问政节目的意义和作用不甚了解,甚至有不少人对举办网络问政节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持怀疑态度,网络问政节目的质量和效果也不尽人意,甚至有些令人失望。纵观一些地方政府网络问政节目,我们不难发现确实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形是值得高度关注和予以重视整改的:
一种情形是,面对镜头和公众,被询问的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以一种鸵鸟心态,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便玩起太极手法,能过则过,无论什么棘手的问题,公众见到更多的是,他们以一种态度诚恳的之态、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深表歉意”、“立即调查”、“认真解决”、“马上整改”等套路式答复,至于问题究竟解决没解决以及解决得如何,却鲜见下文,无从得知。而在网络问政结束之后,舆论热度也逐渐降低,许多问题大都成了断头新闻。试问,这样的网络问政节目除了在形式上能够赚取一定的眼球效应外,还有什么值得公众真正认同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
另一种情形是,有些网络问政只追求表面上的形式和热闹。节目上,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在台上或者只顾自我表演,慷慨陈词,口若悬河,激情四射,自圆其说,大言不惭,答非所问;或者对信息公开的公众诉求充耳不闻,假装不了解情况,借故需要做进一步调查研究再作文字答复,等等,堂而皇之,拒绝回答,甚至遮三挡四,王顾左右而言它,缺乏真情实意,缺乏官民互动,把网络问政节目变成了官员秀场,没有解决任何需要能够解决的问题。试问,这样的网络问政节目除了“逢场作戏”博得一阵热闹外,到底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实质性意义?
还有一种情形是,有些网络问政只是迫于舆论压力不得已而举行的,被询问的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大都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稿子照本宣科,避重就轻,粉饰太平,充其量算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政务信息公开发布会。有的甚至错误地冠以“依法治市新常态”、“依法治县新常态”、“社会公共治理新常态”、“深化改革新常态”等等新的网络语言,把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和其它的行政行为统统装进“新常态”这个筐子里,不仅不回应社会公众关切,反而以先生自居,故弄玄虚,高深莫测,让参与问政的公众雾里看花。试问,这样的网络问政节目是公众所需要、所期盼、所欢迎的吗?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这些网络问政中存在的“官员秀”问题,地方政府本应该予以重视和克服,然而有的地方政府行政官员却认为,既然是网络视频节目,官员适当秀一下也未尝不可,在公众面前谁不注重形象塑造呢?有的甚至认为,官员秀场符合网络视频规律。通常情况下,凡是过度想表现自己,就会使观众扫兴,减弱了其本来所具有的魅力。为了营造网络问政节目效果,传递社会正能量,官员适当作秀无可厚非,但如果造假作秀就是蛊惑人心。人们追求真善美,真实性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台上一套台下又是另一套,就会极大地伤害公众感情,最终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网络问政不是群众审判,应当给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一定的自由空间,且有权作出自主解释和说明,这是体现对公众高度负责的方式。尽管在回应中有些失误,也需要公众予以谅解和宽容。问政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被询问者难堪,观众想要看到的也绝不仅仅是官员的“完美应对”,而是关注地方政府在网络问政之后,有多少与公众利益攸关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当然,网络问政节目为公众与地方政府行政官员搭建起了沟通的平台,公众可以有的放矢,更好地
网络问政要注意克服“官员秀”
本文2017-03-13 08:29:52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9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