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两步走的目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我们开展了城乡产业一体化方面的调查和研究。
一、基本情况
1、空间布局初具雏形。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一轴四片”(一轴,即以328国道为主的东西向工业和服务业集中发展轴;四片区,中部片区以**城区为核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开发区和高新区为载体,主要发展装备制造业,东部片区发展沿海特色农业和锻压机械为主,西北片区以高效农业和传统化纤纺织为主,西南片区推进现代农业为主)。
2、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居全省第四位,跻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工业体系形成了装备制造、纺织(丝绸、化纤)、新兴技术三大产业集群,打造了锻压机械、建材机械、纺织、化纤、电梯等十八个特色板块。2012年,工业开票销售679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22家。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枢纽**、物流天下”效应不断放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8.8%,服务业应税销售实现387.3亿,服务业税收23.4亿元。
3、载体建设逐步健全。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已经初具规模,集中发展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工电气、电梯、机械设备等工业。省级物流园、软件园、“ 523” 文化产业园、华新高科技创业园等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完备,并形成一定规模。跨江合作共建杨浦(**)工业园、奉贤(**)工业园、**纺织科技园都已经积极推进。各镇特色园区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节能环保、锻压机械、建材装备、化纤、波纹管机械、热铸锻机械等特色产业。滨海新区围绕“产城融合”,道路、管网、供电、供水、排水、污水处理、通信、网络、电力等各类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推进。
4、发展共识基本形成。“枢纽**、物流天下”发展战略已经确定,努力发挥公铁水联运优势,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双轮驱动”,为致富百姓提供新动力,全力提升**形象。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区域特色不够明显。城乡产业同构化比较严重,“一轴四片”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没有完全实施到位。应有尽有的重点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没有形成如**家纺、海宁皮革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亮点产业,规模、品质和品牌上仍有大的提升空间。
2.产业发展档次不够高。与传统产业品牌化、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产品同质、产业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城乡产业发展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产业带动能力强的航母型龙头骨干企业依然缺乏,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近900家,但50亿元以上企业数为零,上市企业仅有1家。
3.产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产业间关联度不高,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之间缺乏紧密型配合,制约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城乡之间产业发展相对孤立,产业要素流动性不强。受长久以来二元经济体制影响,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人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多向城市流动集聚,直接导致农村工业及服务业发展缓慢。
4.产业协调发展亟待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偏低,农业组织模式、从业人员比重、机械化程度、劳动力素质、农民人均收入等方面,离现代化水平的标准值仍存在一定差距。服务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第三产业产业链未能向第一、第二产业有效延伸。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不大,城市对农村经济工业化推进的拉动作用微弱。
三、建议
(一)明晰产业发展定位
围绕建设**北部副中心现代化中等城市定位,通过优化布局、载体提升、培强特色、转型升级、政策引导、绿色发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拓展发展更多空间,强化产业相互融合,做强我县现代产业,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支撑、持久动力,打造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有机融合的示范区、长三角北翼新兴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物流枢纽、促进苏中地区快速崛起的战略支点。
(二)强化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立足城乡产业统筹协调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形成有机整体,坚持集聚集约、差别竞争、错位互补、特色发展;在产业层次上形成勇走高端,坚持培强扶大、梯度有序、链条完整、科学发展;在产业形态上形成三产联动,坚持资源合理、共同参与、优劣互补、融合发展。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特色产业格局。
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加快构建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有机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打造“一轴四片”产业布局。“一轴”:即以328国道为主的东西向城镇经济发展轴,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产业,加强人流、物流以及城市功能联系,形成带动县域整体能级提升的主导轴线。“四片”:中部片区以海安城区为核心集聚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以**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为载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物流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东部片区重点打造黄海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西北片区重点打造里下河金三角生态旅游度假区;西南片区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推动产城融合。推动城区道路、供排水、污水管网、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向产业集聚区和镇域结合部延伸,规划建设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邻里中心、商业服务等小城镇功能设施,形成“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的格局。推动开发区、高新区、滨海新区突破原有行政划分,在主城区外打造东部新城、西南新城和滨海新城。推动各镇特别是重点中心镇,加强镇区建设,集聚特色产业发展、集聚人气和资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农村转移首要空间和承载平台。三是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开发区、高新区、滨海新区努力在二三产业、金融、商务等领域加快发展、提升体能、完善功能,发挥龙头作用,提升吸附力,提升容纳力,强化对周边区域的融合力度,吸纳、整合更多城乡结合区人力物力,发挥产业发展一体化强大功能。各镇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经济集约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对接。通过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新配置,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全面建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2、提升产业载体能级,加强服务产业功能。
坚持以打造我县先进装备制造、纺织丝绸化纤、新兴产业、现代建筑、商贸物流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以提升产业载体能级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一是坚持园区科学定位。开发区重点发展光伏光电、汽车零部件、现代纺织等产业;高新区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建筑材料等产业;滨海新区重点发展海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其余各镇围绕发展家俱产业、锻压机械、建材装备、化纤、波纹管机械、热铸锻机械制造产业等特色产业。二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两年内实现全县境内国道、省道、运河、铁路和农村公路与各特色园区主干道的无缝对接,次干道、支路的沟通连接,园区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污水、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覆盖。加速物流
某县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本文2016-04-22 17:05:31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88904.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