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缓解企业用工短缺问题的调查与建议
根据市政协主席会议安排,为全面了解我市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市政协经济委会同市经信委、民建达宁市委、经济界委员组成调研组,深入到部分用工量大的企业、劳务输出量大的村社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作了一些调查,形成以下意见和建议。一、我市企业用工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达宁现有产业工人共100多万人。其中从事制造业的有10多万人,从事加工和建筑业的有40多万人,从事服务业的有50多万人。用工短缺的矛盾在制造业和加工业中表现尤为突出。(一)需求总量缺口大。今年2月中旬,市就业局举办了为期4天的企业用工招聘会,286家企业到场招工,现场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的只有6290人,仅占需求量的40%,无一家企业完成招工计划,甚至一些企业空手而归。据相关部门测算,全市制造业和加工业用工缺口总量在三万人左右。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缺口高达25%-30%,如六合集团用工缺口达400人,占用工总量的28%;高坪航空港工业园区目前用工缺口约5000人,占园区用工总量的25%。一些新项目投产后招工尤其困难。如三环电子二期投产后需用工1000多人,预计缺口在600人左右;龙运鞋业投产后需用工近万人,目前仅招了一千多人。其它一些即将投产和落地的新项目,也大多面临同样的问题。还有些企业,不但新工人难招,老工人还在外流,据嘉服纺织反映,他们的老工人近年走掉的已超过20%。(二)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年龄结构失衡。18岁-25岁的工人严重缺少,缺口比例高达70%以上;25岁-35岁的工人缺口比例50%以上,如三环电子35岁以下的工人很缺。二是性别结构失衡。女性劳动力多,比例高达80%;男性劳动力少,特别是年轻的男性劳力更少,部分企业根本无法招到搬运工。三是知识结构失衡。普通劳动力多、技术劳动力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少。据调查在已经招收的工人中有高中和职业学校文凭的仅有20%左右。(三)用工短缺的矛盾呈加剧趋势。从“十一五”开始,我市工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十二五”规划提出“再造一个达宁工业”,实现这个目标,除提升发展的科技水平外,客观要求必须相应增加企业数量,扩张企业规模,就我市目前的企业构成而言,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无论增量或扩规,用工需求都会大幅增加。而我市新生劳动力资源的供应与工业发展速度明显不成正比,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纳新的吸引力也不具优势,据在嘉陵区龙蟠镇等地调查,85%以上的农村新生劳动力都倾向于去外地打工挣钱,想在本地找活干的比例很小。因此,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都难以缓解。(四)用工短缺直接影响企业发展。一是企业受招工不足的影响,现有产能不能饱和开工,正常生产经营难以维续。二是新建、新开工项目难以实现设计能力。如兰天化工亚氨基二乙晴生产线建成后,因缺工人无法开工,影响年产值近二亿元。三是企业受开工不足影响,生产成本费用增高,利润空间降低,盈利能力普遍下降,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动力被严重削弱。二、达宁企业用工短缺的成因分析达宁现有人口753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4万人,有各类高、中等培训机构46个,每年毕业学生二万多人。有新增劳动力作支撑、有职业教育作保障,按理说达宁不应该存在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达宁企业陷入用工荒的困境呢?调研分析,主要因素有:(一)宏观形势影响。企业用工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城市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对劳动力资源需求不断增多,经济学中的“刘易斯拐点”效应逐步显现,全社会新生劳动力的紧缺度上升,总量供给缺口增大。社会就业渠道拓宽,劳动者在择业时,对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工资待遇等条件心理期望提高,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我市工业企业在这些方面不具竞争优势。劳动力资源供给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尽协调,企业对所需技能性人才的培训参与甚少,职业培训机构开设专业主要偏重于三产业,而涉及制造业、加工业方面的专业比重小,致使工业企业用工短缺矛盾加剧。如嘉陵区一家服装加工企业,计划招200名车工、烫工、质检等技能性的员工,符合条件的报名者只有50余人。(二)企业内因制约。一是企业用工理念滞后。我市企业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部分企业用工理念还停留在民工潮时代,低成本经营,粗放管理,招工时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含糊其辞,缺乏对应聘者的吸引和认同;没有将职工的招聘、使用、培养有机结合,只注重发挥、挖掘、榨取劳动者短期的潜力,缺乏长期留人的理念,这种以招简单劳动力为主的“给一天钱用一天工、用一天工给一天钱”的用工模式,难以稳定员工队伍。二是企业用工环境不优。中小型民营企业,因实力弱、规模小,用工条件多数都较为简陋,纳新员工的外部吸引力不强,加之工业企业的工资水平比建筑业、服务业相比差距较大,求职者对工业企业的选择度较低。三是资源配置不协调,用工门槛设置不合理。一些企业在招工时不从用工的实际和支付的报酬考虑,过分提高条件,都偏重于招收文化层次高的,年轻的,如招普工都要高中以上文化、30岁以下年龄的条件,这对招工者和求职者都缩小了选择空间。(三)社会导向缺位。基于就业压力的影响,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而对达宁本地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职工劳动报酬的提高、劳动环境的改善宣传不够,就地务工的引导和有针对性
关于缓解企业用工短缺问题的调查与建议
点击下载
本文2015-09-08 09:46:18发表“工作总结”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8259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