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群众满意民政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xx市民政局以建设创新务实现代民政为目标,以服务民生为主线,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民政,不断提升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坚持标准化引领,做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推手
xx市的社会组织发展很快,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已达268家(另备案登记600多家)。随着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其在服务经济社会事业、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该局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社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按照“规范、引导、培育、发展”的原则,多措并举,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强化规范管理。先后制定出台了《xx市社会组织建设标准(试行)》、《xx市社会组织财务管理指引(试行)》等社会组织建设规范,为全市统一开展社会组织标准化建设确立了方法和步骤,明确了标准和要求。同时,他们还从网络管理、评估体系、治理机制、评估验收、示范引导、行业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标准化要求,全面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标准化建设。为了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级评估工作,他们结合实际按照社会组织的分类进一步细化了各行业评估标准。并成立评估委员会,对社会组织进行综合评估。每两年对行业性、公益性、联合性、专业性、学术性、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一次评估,将评估结果在《xx市社会组织网》上予以公告。
二是强化网上年检。为了保障社会组织自身各个环节能够健康有序地运行,同时也让社会从网上直观这一组织信用记录,该市每年3-6月都要对社会组织实行集中年检。为让社会组织少跑路,今年他们又开展了上门服务活动,下乡辅导网上年检操作流程,现场讲解年检程序,让社会组织不出门就能完成年检。
三是强化培育扶持。始终坚持“抓两头、带中间”,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社会组织列入重点培育对象,推动成为“党建强、发展强”的社会组织,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同时筛选一批基础薄弱的社会组织,进行重点帮扶,促其转化提高,着力打造管理标准化先进社会组织。通过打造精品,展示了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宣传了标准化建设成果,提升了社会组织强化“内功”意识。
坚持精准化操作,让社会救助的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
社会救助政策是特困群体的生命线。如何减少救助“碎片化”,加强救助“精准化”?如何提升救助效能,使各项救助政策及时落地,使各项惠民政策发挥最佳效益,?如何实现从“兜底救助”到“精准救助”的转变?xx市民政局为此思考着,探索着,并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
推进按标施保。为在全市全面推进农村低保按标施保工作,他们在完成试点的基础上,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农村低保按标施保工作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xx市农村低保按标施保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及时召开了动员会。会后,工作专班马不停蹄地深入各地进行培训检查指导,结合低保年度检查全面推进这项工作。
推进职能联动。他们将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作为今年重点工作,提请市委市政府研究,召开市直相关部门协调会议,制订了服务章程,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和受理范围,目前正着力建立工作平台,规范窗口设置,落实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确保“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工作机制顺利推进。
推进设施建设。去年他们筹资2000万元,兴建改造了柴湖、贺集、长滩、磷矿、冷水、洋梓等六所福利院,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基本竣工。
推进政策创制。根据上级要求,结合xx实际,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两个文件,即《关于调整城乡贫困群众看病救助政策的通知》和《关于规范和完善城乡贫困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
推进防灾救灾。制定印发了《xx市民政局2015年汛期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方案》,组建了救灾应急工作组;会同财政部门出台了《xx市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严格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市定”的程序,完善乡、村两级公示,做到专款专用,专物专用。
坚持“方便第一”,时刻把群众的需要挂在心上
去年以来,该局通过网格中心发布民政信息100多条,咨询、查询群众达3万多人(次),网上已办理民政服务事项238件,让群众少跑了5万多公里路,省钱3万多元,省工600多个,达到了让数据多传输,让群众少跑路,最大程度方便群众的目的。
建立婚姻登记平台。2004年5月与省民政厅实现了联网应用,进一步规范了婚姻登记工作的程序,提高了婚姻登记窗口的办事效率,办理时间由原办理一对需20分钟左右,缩减到仅需5分钟左右。现已录入各类婚姻登记信息2.4万条,完成了1980年以来11.9万对婚姻登记资料电子数据库录入工作,能够及时提供群众、媒体关心的各类有关数据。
建立救助信息平台。2014年元月该局设立了救助信息比对平台,将分散在各个不同单位和部门的有关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信息比对资料库,实现了婚姻、人口、车辆、工商、公积金、低保、养老、房产等数据的自动比对。通过开展社会救助信息比对,实现了与全省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并网同步操作,成功对8314户的救助信息进行了比对,提升了救助对象的精准化水平。
建立网格管理平台。为方便群众办事,他们设立了民政局网格中心,网格中心上连接市网格办,下连乡镇和村(社区)网格服务平台。此外,他们还整合系统内涉农审批服务事项20项,将办事环节由原来的8-10个环节,精减到3-4个环节,平均每项工作办结时限减少20个工作日,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坚持底层思维,用心办好每一件实事好事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及时出台了《xx市2015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为各试点单位开展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业务指导。对2012-2014年度17个乡镇(街办)共138个城乡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并甄选上报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60个,其中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52个;与市发改局协商申报了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个。在继续落实“五个一”惠老工程(一项长寿补贴、一次体检、一次慰问、一次祝寿、一项馈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80~89岁老年人高龄补贴,并已全部落实到位。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进一步规范。积极推进了全市救助区域化管理,构建起市、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救助管理社会化网络,建立了流浪人员和走失人员信息档案;建立了救助绿色通道,公布了24小时救助热线电话,加强了与公安、城管、卫生、交通等部门紧密协作;加大了对郢中城区商业繁华地段、车站、广场、路口等重点区域的巡视力度,特别增加对寒冷和高温天气的巡视救助次数,确保街面无流浪乞讨人员。
志愿者和民间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宣传造势,机制激励,培育典型、示范引路,两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志愿者服务队伍达116个,志愿服务人员近万人,其中长期服务人员5247人;社区舞蹈队、腰鼓队、洋鼓队、文化艺术团、书社、信息中介、家政服务、法律援助、养老托幼等民间组织蓬勃发展,多达365家,开展服务项目50余个,从业人员3000余人,建有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569个,平均每个社区培育和发展了10个以上的社区民间组织。这两支队伍在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区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社区干部是社区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中坚力量,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对社区工作的未来发展影响巨大。为了建设好这支队伍,他们以市委党校为主阵地,对社区干部和其它社区工作者每年开展一次岗位轮训,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严格按照规定设置社区“两委”干部职数,制定社区工作者从业规范,建立社区干部资格认证制度;制定社区干部工资待遇标准,专职社区干部工资达到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平均水平,年人平不少于2.6万元,并为其办理基本保险。
全力打造群众满意民政经验交流材料
本文2015-08-30 15:17:43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82426.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