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下半年区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牛青山同志在区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牛青山同志的讲话
( 2015年8月7日 )
同志们:
今天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精神,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央《纲要》和市委《意见》,深入推进“五个新常态”建设的具体落实,为“融合山水谋发展、建设首都西大门”而奋斗。下面,我重点围绕“落实”两个字,谈三点意见:
一、思想落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精神上来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开启了北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市委全会之后, 7月23日 ,郭金龙书记把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调研的第一站就选在了石景山,先后视察了我区长安绿轴、西黄村棚户区改造、苹果园交通枢纽、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对我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疏解非首都功能、永定河生态治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石景山上的功碑阁顶层平台上,我们展示了 五米 长的首都西大门战略性规划和蓝图,汇报了总体规划理念是“融合山水谋发展、建设首都西大门”,表示我们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一轮大好机遇,高标准建设敞亮的首都西大门。我们汇报中谈到,这个“西大门”不是一个具体的“门”,而是一个区域性概念,是石景山区的发展前景,是石景山区高端绿色发展战略的形象化和具体化。我们建设的首都西大门,要有山、有水、有城、有桥、有业,是21世纪的城市功能体,这个城市功能体要体现出高端产业的典范、规划建筑的典范、智能管理的典范、高端文化的典范、生态文明的典范这“五个典范”。听完汇报,郭金龙书记说了两句话,第一“站位很高”;第二“抓紧和有关部门协调推进”。我们听了深受鼓舞。我们理解,金龙书记和领导同志们之所以给予我们充分的肯定,是因为他们在石景山区,这个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先行区身上,看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美好前景,看到了石景山区大力推进“全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战略的励精图治的状态。实践证明,我们的发展战略和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念,抢抓机遇,以更大的勇气、更实的干劲,更加自觉地贯彻区委八次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战略,更加具体地落实“八个高端体系”的建设,更加深入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一要充分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疏解非首都功能是问题所迫。中央《纲要》明确指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发生了沧桑巨变,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但是,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难题日益突出,北京确实患上了“大城市病”,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难以释怀的重大焦虑。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时候偏离了首都的城市定位,长期形成了聚集资源求增长的路径依赖,思想深处确实有求增长的情结和舍不得的纠结,自觉不自觉地对促进发展,特别是对经济发展考虑多了一点,而对于怎样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首都特定功能定位考虑的少了一些,以至于历次规划确定的人口1000万、1250万、1800万等控制目标屡屡被突破,规划“红线”成了“虚线”,城市发展成了“摊大饼”,北京出现了令人揪心的“大城市病”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明确了首都核心功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担负着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这“四个中心”和“四个服务”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首都核心功能,为北京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聚焦“四个中心”,确保“四个服务”,大力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坚决舍弃非首都功能,走“瘦身强体”之路,使北京前进的步履更轻盈,城市的形象更美丽。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现在国家战略有若干方面,但是上升到重大国家战略的却很少。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任务更加紧迫。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统筹全局,勇于担当、深谋远虑,制定实施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项重大国家战略,开启了参与国际合作、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棋局”。京津冀地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拉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将着力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使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支撑带。现在,中央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战略层面动员各方力量,给予重大政策支持,包括刚刚申办成功的2022年冬奥会,都是举全国之力支持北京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具体体现,充分展现了国家战略的巨大威力。中央《纲要》对京津冀三省市作出了清晰明确的功能定位,京津冀是一个整体,北京居于核心地位,就像是人体的大脑,天津是两只手,河北是两条腿,交通干线、生态廊道成为连接三省市的纽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由大变强,由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资源谋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北京必须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同时充分依托天津、河北的优势,合理分工、密切协作,既疏解非首都功能,彻底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又把自身做优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看是问题导向,长远看是需求决定;近期看重点任务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长远看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带这样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只有充分理解中央和市委精神,我们才能够准确把握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哪些该进哪些要退,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追求什么样的最终目标,才不会跑偏,不会懈怠,使我们石景山区的工作永立时代潮头,走在全市前列。
二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石景山区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大机遇,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好这次重大机遇。一方面,机遇来自我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先行优势。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先行区,过去10年,我们以首钢搬迁为契机,坚持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胜利走出了低谷。可以说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一关键环节上,我区率先突破、力克时艰,具备了来之不易的先行优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其他区县用较多的精力忙于疏解的时候,我们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推进“八个高端体系”建设,为我区争取各方支持、加速高端绿色发展赢得了先机。另一方面,机遇来自我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后发优势。面对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我们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首都发展的“大棋局”中落好了高端绿色发展的“先手棋”。通过全区的共同努力,我区服务型经济结构初步形成,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绿色生态优势不断显现,全区上下形成了“绝对不再走先发展后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的思想共识和励精图治的良好局面,高端绿色发展态势良好、潜力巨大。如果说当年的首钢搬迁为我们提供了先行疏解的重大历史机遇,那么这次京津冀协同发展又为我们提供了推动高端绿色发展新一轮的发展先机。机遇千载难逢同时又稍纵即逝,我们要像迎接重大喜事一样来迎接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自觉把推动全区高端绿色发展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中去统筹、去谋划,以敢为人先、志在必得的决心争创一流,看准的事情就乘势而上、快速跟进,定下的事情就加紧落实、持续推动,决不能等待观望、磨蹭含糊、“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三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我区高端绿色发展。贯彻中央和市委精神,关键是坚持高站位、宽视野、大格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系统谋划,持续推进工作。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以来,我们明确了高端绿色发展战略,制定了建设“八个高端体系”的工作方案。今年,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重要指示精神和郭金龙书记“打造敞亮的北京西大门”的要求,本着“太行山下、永定河畔、长安西端、未来作品”的高端定位,进一步提出了“融合山水谋发展、建设首都西大门”的总体思路,当前这一蓝图和规划已经在全市取得了较大影响,下一步要全力推进这一思路的落地转化,要进一步加快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规划建设,努力构建“山水交融、西绿东引”的生态格局。实践证明,这些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完全符合中央和市委的精神。可以说,按照中央和市委“过河”的任务部署,我们区已经找到了适合区情的“桥或船”,在全市调整转型大格局中,“风景西边一定会更好”。我们要满怀信心,乘势而上,加快推进高端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把北京的西大门建设得更加敞亮。
二、工作落实,把行动具体体现到高端绿色发展战略和“八个高端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上来
疏解的目的是聚焦“四个中心”增强首都核心功能,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我们区的战略就是“全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建设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当前的工作就是要狠抓落实,要强调落实、落实、再落实!
一要明确“疏解”重点,优化城市功能。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先行区,我区在产业疏解等方面压力不那么大,但城乡结合部是制约我区发展的最大“短板”。我们提出了“增量高端、存量提升、依法治乱”的工作思路,其中增量高端和存量提升,我们要明确目标、标准和规范,加强组织协调把关,更多需要依靠市场主体的力量发挥作用。唯有治乱要靠党委政府直接来抓,这是检验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区疏解非首都功能,下一步重点是依法治乱,要着力推进四项工作:一是加快棚户区改造。自2013年市委市政府启动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以来,我区共确定了11个群众关注度高、改造意愿强烈的棚改项目。目前完成了3个,共疏解从事低端产业的人口1.1万人,淘汰低端业态176家,成效明显。其余8个难度很大,但要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区所有的棚改项目都必须完成,届时将疏解人口10万人以上,淘汰低端业态484家,为1.3万户家庭改善住房条件,为我区发展腾退出 341公顷 土地,同时解决棚户区存在的人口密度大、环境脏乱差等系列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二是大力整治大杂院。目前我区共有大杂院388处,聚集了全区80%从事低端产业的人口,已经成为低端行业的聚集地和街面环境秩序问题的发源地,环境脏乱、治安问题多发、安全隐患突出,与高端绿色发展不相适应、格格不入。针对这些大杂院,我们已经摸清了底数,建立了台账,下一步要按照既定的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逐一进行清理整顿,确保到2017年底前全部清理完毕。三是提前预防“城市病”。古人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城市管理也要“治未病”。要疏解低端产业。目前全市受到禁限的行业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由32%提高到了55%,我区将执行与核心区一样的严格禁限措施,受限比例将从42%提高到79%。我们必须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坚决守住产业禁止和限制底线,决不能让今天的工作成为明天的问题和负担。要治理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等问题。上半年,全市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上升31.6%,城六区中我区通勤状况相对较优;pm2.5浓度均值全市下降15.2%,我区下降了18.2%,总体状况较好。但是,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把目光放远些,坚持适度超前,为今后的发展赢得主动、留出空间。要规划、建设、管理三管齐下,尤其对于我们规划多年的几条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主干道路要加快建设;要坚持重大项目人口评估、交通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从源头上消除“城市病”隐患。四是深化城市治理。以往城市管理中那种职能不分、条块分割的“难作为”体制是造成“不作为”的根本原因。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去年以来,我区开展的以党建统领为关键,以“综合”“下沉”“协同”为重点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我区上报市委市政府的报告,经郭金龙书记批示后在《北京交流》进行刊登,更充分说明了我们改革工作的成效和影响力。今年我区又被列为全市唯一的“全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扛起这个责任,在强化“综合”“下沉”“协同”的同时,狠抓工作的落实。近期,我们还要组建“石景山区社会治理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驻区各大单位领导同志参加,我们要共同开启一个共商、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以此来落实和践行党中央提出的社会治理多元参与的大思路,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闯出一条新路。
二要做好“提升”这篇文章,推动高端绿色发展。落实“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疏解是第一步,建设“高端绿色之城”是目的。我们要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密结合我区实际,牢牢锁定“绿色”“高端”两大目标,全力推进、务求实效。一是融合山水谋发展,打造绿色生态之城。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我区发展的重大优势和根本出路,要秉承“生态是城市的生命”这一理念,充分发挥我区有山、有水、有城、有业、有政策的优势,使绿色生态成为我区全面深度转
在2015下半年区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本文2015-08-11 16:18:01发表“指导讲话”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8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