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民医院普外科比医德讲行规演讲稿

栏目:演讲稿发布:2015-07-19浏览:2183下载148次收藏


我是来自普外科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榜样的力量》

有人问我:你后悔学医吗?我觉得,今天我仍然站在这里便是最好的答案!

长期繁忙的临床工作,使我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每天接诊着源源不断的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脑海里渐渐淡忘。然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并使我保持着清醒的知觉,给予我工作和学习的动力。

2008年当我第一次因为突发的疾病被紧急送往医院并被告知即将要进行急诊手术时,我的内心充满无尽的恐惧与无助,当护士将我推至一间术前准备室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唯一能感觉到就是冰冷的四肢和一双不断颤抖着的双手,我能做的只是两只手紧紧抓住床沿两边的被角,一次一次地安慰自己,没事的没事的....尽管我知道这样自我催眠的方式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丝毫不起作用。直到一名女麻醉师的到来,当她握起我的手对我说;“放轻松,不要紧张,会没事的。”也许,是获得了某种心理安慰,让我一颗不安的心瞬间安静了下来。正是因为这次特殊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病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也正是因为这次特殊的经历,在我从事临床工作的这五年里无论做任何事情,始终提醒着自己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面对疾病,我们常常感叹无药可用,毕竟,医学是有局限的,疾病的治疗有边缘。然而,医生一个不经意间的动作和言语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影响,其结果并不是我们可以预料的。一声慰问、一句关怀、一次抚摸,所起到的效果往往是药物达不到的。一个医生,只有从内心里尊重病人,才能对病人有耐心。这不禁让我想起一百年多前,美国一位叫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言:to s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翻译成中文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穿越时空与国界,至今,仍熠熠闪光。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台阶,一步步升华出为医的境界。治愈、帮助、安慰,对医学和医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沉甸甸的誓言与责任。伟大的南丁格尔在其《护理札记》中也曾写到:“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冰冷的石块、木头和纸片,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之最精细者,因此,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勤劳的手。”所以,作为一名医者,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外,必须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要换位思考,体谅病人的痛苦、困难和期待。要医术与医德并存!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他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20岁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深造,26岁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做了从医后的第一个阑尾炎手术。可病人几天后去世了。尸解证明,不是他的责任,然而,他的导师说了一句话:“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这句话刀刻一般印在他的脑子里,使他一生难忘,深深的影响着他60多年外科生涯。促使他一生都热爱着自己的病人,真诚真心的对待每一个病人。他于2001年获得中国医学基金会颁发的“医德风范终身奖”他把善待、热爱病人看作是比他的任何学术贡献都要重要的成就----他,就是裘法祖!裘老前辈用他65年的行医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何谓“医德”!

诚然,如大家所见,近几年,祖国大地正在上演一部连续剧《伤医杀医恩仇录》,数十位医疗战线战友,纷纷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不乏名冠全省乃至享誉全国的医疗精英。由此可见,我们目前的医疗现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境,百姓对我们的医疗队伍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媒体随处可见对医疗的负面报道,但是我坚信,我们的医疗队伍主体依然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奋斗不息的队伍,依然是一支在困境中一次又一次创造生命奇迹的队伍!不然又怎会有抗击““非典”的勇敢战士钟南山、梁世奎、叶欣;从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黎秀芳、章金嫒,到 “人民健康好卫士” 朱翠芳、刘易、孟绍菁,他们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甚至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医者的职责、使命和医德。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在物欲横飞的年代,我甘愿守住一方净土,以先辈们为榜样,用爱写好“医德”。

最后,我想用裘老前辈的一句话结束自己本次的演讲:“饱满的谷穗永远低着头,而空虚的毛毛草却翘着头。人要做沉甸甸的谷子,不要做轻飘飘的毛毛草!”

人民医院普外科比医德讲行规演讲稿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