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开发利用调研报告
稻作文化开发利用调研报告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总是和植物的驯化联系在一起,农作物的出现是人类自身发展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作为全球最重要、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水稻养育着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因此野生水稻的驯化对于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江西万年县境内仙人洞遗址发现了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从而被考古界公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万年贡米原产地的传统贡谷品种接近野生稻形态特征,被认定是人工栽培的野生稻。在万年县附近的东乡县,至今还保存着一片野生稻,这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这些野生稻谷群落同围绕传统贡谷种植生产形成的农耕器具、生产方式、民俗文化以及万年贡谷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栽培稻—稻作文化”这一稻作发展历程,共同构成了“百年贡米产业、千年贡谷遗存、万年稻作起源”的稻作文化系统。
一、 万年及万年贡谷原产地概况
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总面积1140平方公里,境内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良。万年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分明,春多寒潮阴雨,夏多暴雨高温,伏秋易旱,冬少严寒,全年可照时数1887.2h,无霜期258d;≥10℃的持续天数246d,年平均气温17.7℃;年平均降水量1766.9mm。全县地形以高、中、低丘陵及冲积平原为主,基本上是“六山(丘)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特征地貌。
万年贡谷原名“坞源早”。是先民们经过上千年精心培育的一个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原产于裴梅镇荷桥、龙港等村,原产地面积300余亩。万年贡谷具有不可移植性,仅荷桥、龙港等村特有的水土、气候和原生态环境才能出产最为正宗的贡谷,移植到其他地方其品质则明显下降。据专家考证,这是万年贡米生长要求水土含有多种矿物质、山高垅深、泉流灌溉等特殊的自然环境使然,而荷桥等村则恰好符合这些条件。这种景观形成的小气候使得万年贡谷得以茁壮生长,从而将这一珍稀的种质资源保留了下来。同时贡谷生长在山垅中,山上流下的山泉带着树木凋谢形成的腐植物以及土壤中的矿物质常年灌溉农田,为万年贡谷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果要保证万年贡谷的正常生长,就必须保护好山林这样才能有山泉常流,因此在贡谷所生长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不但保留了独特的物种资源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还形成了高效的水资源利用和良好的水土保持系统。
二、 万年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历史
万年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远古文明,野稻驯化起于是、烧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记事源于此、物食易换发于兹。20世纪90年代,中外考古学家联合对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进行多次考古发掘,在该遗址的旧石器晚期的g层(15000-20000年前)发现了大量野生稻植硅石,特别是在该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e层(约12000年前)发现存有栽培稻植硅石,把世界栽培水稻的历史推前了5000年,万年县成为现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栽培稻遗存之一,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成为当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址之一,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14000年前。同时出土的夹沙圜底陶罐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制陶,仙人洞出土的鱼骨镖,又是中国最早的记事、记数符号,吊桶环遗址同时还是世界上最早的猎物分配场所。这一发现为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科学证据,同时也有力地昭示了赣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中心区,万年也因此被考古界公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
1978年,在江西境内相距离万年县不远的东乡县发现了野生稻群落,从而在该区域形成了由野生稻-经人工驯化-逐步过渡到万年贡米-再发展到目前栽培稻这一水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进一步证明了万年在水稻生产和栽培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将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仙人洞与吊桶环内的距今约12000年的稻作遗存,经植物学家研究认为,这种水稻兼具野、籼、粳稻特征,是一种由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古栽培类型,邻近的东乡野生稻即为其祖型。万年贡谷接近野生稻形态特征,可能是古人不断从生产实践中逐渐选育而成,是带有显著野生稻特性的原始栽培稻品种。万年人民对水稻生产有着深厚感情,在水稻生产早期,就发明了撒红花草肥田、打桩排泉、扎草人拒鸟、油茶籽壳磨粉防虫等原始的水稻栽培管理方式,其中扎草人拒鸟现在在部分山区仍然能够找到它的痕迹。目前万年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敬老有福,敬土有谷”、“开秧门”、“祭谷王”等农耕信仰,这些信仰不仅在维系农耕社会秩序、遵守道德规范、净化人们心灵、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万年稻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万年贡米起源于南北朝之前。早在明朝1512年,据说第一任知县为答谢皇上建县之恩,将我县盛产的“坞源早”大米进贡给皇上,皇上吃后大加赞赏,传旨“代代耕作,岁岁纳贡”,故此得名。明末清初时期,万年贡米被赐为“国米”(当时四大国米为:江苏香梗、四川红米、陕西黑米、万年贡米),而万年贡米是四大国米中唯一一个在南方栽培的籼稻品种,因此倍加珍贵。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用万年贡米作过国宴用米,毛泽东主席两次上庐山都食用过万年贡米,万年贡米也曾先后在国际国内拿过多项大奖,如1956年广交会上曾荣获银奖,1958年在印尼万隆博览会上被评为“优质大米”,还先后获得“江西省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 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开始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江西万年从1993年的农耕考古发现,明朝以后形成的向朝廷上贡的贡米制度和目前还保留的传统长芒稻种,使得这里的农耕文化成为一个系统,2010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试点。
三、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开发、保护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受到重视。
农业物种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保护它就是保护人类的饭碗。然而,就是这些生存了成百上千年、与人类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农业物种资源,正从地球上大量消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下列数字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全球有75%的农业物种已经消失,现在每年仍有上千甚至上万种从地球上消失。我国是世界上主要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全国有农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达数千种,其中栽培物种约1200种,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人口快速增长,资源过度开发,以及环境污染、气候异常、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致使我国的农业物种资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其中已丧失的重要农业物种约占全球的1/4,而且还有大量的农业物种正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主要侧重于非原生境保存,而原生境保护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启动。万年贡谷和东乡野生稻都建立了原生境保护,为农作物种子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条件。
2、 粮食数量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粮食数量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目前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逐步转变为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农药残留造成的中毒事件不断出现。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人们开始探索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万年贡米的生产过程中不施用化肥、农药,所生产出的产品安全、健康,符合现代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万年贡米集团生产的系列产品己获得7个“绿色食品标志”,并在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3 、作为传统知识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国际范围内,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探索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并试图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发展的智慧。2002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始组织对农业文化遗产这一新的世界遗产类型进行研究,包括其动态保护思路和适应性管理的途径,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一批古老的农业系统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比如,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被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首批试点之后,大大提高了青田稻田养鱼的知名度,已经对当地产生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对于作为全国第二批授牌的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机遇。
(二)存在的主要挑战
1、万年贡米原产地和东乡野生稻面积不断减小。
万年贡米原产地的面积在不断减小。解放初期,裴梅等地有贡谷种植面积近5万亩,50、60年代推广矮秆品种,70年代以后推广杂交稻, 80年代开始土地承包到户,进行良种推广,使得贡谷种植面积不断减少;90年代的退耕还林,使其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 2003年达到历史最低值,仅为100人余亩。2004年万年县政府开始对贡米原产地进行保护,并且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的影响下,进一步需求更加可持续的保护途径。经过几年的努力,种植面积有所恢复,目前原产地贡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亩以上。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保护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对贡米原产地保护的认识还停留在管理层,当地农民认知程度还较低,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全面保护意识。加之万年贡米具有不可移植性,仅裴梅镇荷桥、龙港等村山区水田出产的才最为正宗,移植到其他地方其品质则明显下降。因此,如何确保万年贡谷这300亩核心区原产地面积成为当务之急。
2、传统贡米产量低,劳动强度大,经济收益差。
传统贡谷的单产很低,每亩产量仅为300-400余斤,而常规稻作的单季稻产量每亩达1200斤,是贡谷产量的3倍。且传统贡谷传统农耕种植人力投入又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工资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所得往往要高于其务农的收入,这直接刺激了农户的行为方式由在家务农变为进城务工。贡米的生长期较长,长达160~175天,同时由于贡米生长在山区,无法进行机械化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投入是常规稻作的3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农民更倾向于选择生长期短、劳动力投入小的农作,从而导致传统的贡米及传统农耕种植技术保护与传承难度加大。
3、现代农业技术对传统农业的冲击。
杂交水稻的推广、化肥和农药的广泛使用等现代农业技术都对传统贡米产生了很大影响,加上现代城镇化与现代工业化的冲击,贡米的传统技术相应的与农业文化不断趋于消亡。
4、制度缺失,投入力度不足。
目前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传播绿色革命的技术和受部门控制的方法,缺少完整的、具有生态意义的可持续的农耕方法。人们没有意识到传统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传统规则也经常得不到重视,这导致自然法则、制度和文化被同质化。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和农村服务组织发展中也没有对原地生物多样性和当地传统知识的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保护措施与发展对策
(一)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加强管理,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
作为万年稻作文化的发祥地,为保护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和万年贡米原产地,万年县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对万年仙人洞进行修缮和建设,对两遗址周边植被进行恢复;投入100多万元,广泛收集相关文物,建立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博物馆。出台专门文件,严禁企业和个人在仙人洞、吊桶环周围从事采矿活动,严禁在仙人洞、吊桶环遗址附近办企业等。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仙人洞遗址被江西省政府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神农源(仙人洞)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的规定》。贡米收录在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荷桥村作为万年贡米原产地,2005年被国家公布为原产地域。2007年,万年贡米成为受省级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万年贡稻栽培技术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万年县绿色(有机)稻米基地被江西省科技厅确定为“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基地”。2010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试点。上个月,万年贡谷“坞源早”作为地方资源性品种经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13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将被写进江西省中小学教科书。
2、举办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弘扬稻作文化。
2005年开始万年县每两年举办一次稻米文化节,先后举办了四届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并在旅游节期间,承办了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栽培稻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稻米产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等与稻作有关的国际会议。特别在今年11月26日至28日万年举办了“稻米产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云集袁隆平、谢华安、颜龙安、陈温福、kong luen heong等五位国内外著名水稻专家,就稻米产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进展、最新成果以及发展思路与策略,推动稻米产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弘扬万年稻作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袁隆平院士表示要将万年贡米的稻穗保存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物馆,以供展示与研究,并将稻种送海南进行培育。
开展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有力地弘扬了万年稻作文化,亦为万年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广泛挖掘收集“神农”文化以及富有稻作文化特色的南溪跳脚龙灯、青云抬阁、乐安河流域“哭、嫁、呤、唱”和盘岭大赦庵的传说等相关民间民俗资料,编撰民间文化资料册,赋予稻作文化更多更新的文化内涵。
3、利用品牌优势,发展稻米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万年贡谷的生产符合现代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因此围绕贡谷发展绿色产业、有机产业,不仅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提升了万年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目前,万年县已成功申报成为“中国贡米之乡”;江西万年贡米集团晋升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入选“中国粮油企业100强”和“中国大米加工企业50强”,形成了51万t的年加工生产能力,成为全市首家销售收入近20个亿的大型粮食加工集团企业;万年贡米获欧盟有机食品论证,是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省级地理标志产品和使用giahs(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识产品。“万年贡”大米品牌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央视上榜品牌,演绎成为“国米万年贡”。同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万年民间围绕稻谷派生出许多诸如年糕、冻米糖、米粉、清明果、酒等产品。
为加快推进万年县贡米产业发展, 11月26日 ,借举办第四届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良机,万年县委书记郑高清代表万年县委、县政府特聘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万年贡米产业发展首席顾问。
(二)发展对策
1、以政府为主导,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为了有效保护万年稻作起源和传统贡谷遗传资源以及相关稻作文化,确保其永续发展和传承,应充分认识农业种质资源的重要意义,提高地方对传统贡米和野生稻保护的意识,明确对贡谷保护的要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要立足我国国情,从当地实际出发,遵循国际惯例,借鉴国外成功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破坏种质资源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明确地方和部门职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尽快完善万年稻作文化保护区域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明确规定在所有开发项目运作前,均须进行包括生态评估的环境影响评价及申请许可证。
2、积极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规划。
2011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试点。以此为契机,应积极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保护方针,根据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合理划分三个功能区,把保护、科研、监测、教育和旅游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与布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教育、资源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等关系,致力于保护区和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
3、充分挖掘文化价值,促进稻作文化旅游发展。
传统贡米种植的比较效益较低,但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对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却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对青田县的研究表明,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替代产业,是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保护和发展矛盾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建议充分挖掘万年稻作文化价值,开发围绕稻作文化的旅游项目,同时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产品融入旅游,形成复合替代产业。
稻作文化开发利用调研报告
本文2014-07-23 17:22:56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6919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