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关于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我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推动和促进我市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4月中下旬,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工委委员,抽调市教育局、市民宗委、市财政局等单位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六镇一区,对我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召开了有六镇一区及农场分管领导、人大代表、村书记或主任、中小学校长等参加的座谈汇报会,发放了各区镇中小学校情况调查表,实地察看了20余所少数民族聚居及边远地区中小学校,与学生、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召集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探讨,并通过人大网站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建议、意见,对我市2010年以来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我市中小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情况
1、概况。2013年,我市少数民族人口有24.6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42.8%。全市有公办小学132所,公办初中25所,其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小学有65所,初中4所,完中1所。2013-2014学年,全市小学在校生6130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0839人,占33.99%;初中在校生2877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2079人,占41.97%。2010年-2013年,少数民族高中生高考录取人数分别为799人、818人、899人和1149人,录取率分别为89.88%、91.10%、92.68%、92.74% 。2007年春季,我市开始实行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杂费、教科书费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政策,并对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从2013年秋季起,我市小学初中生还获免教辅资料费。在各项经费的保障下,我市少数民族小学入学率每年保持在99%以上,初中98%以上。
2、“三管班”情况。为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我市推行少数民族寄宿制教育工作。凡符合招考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一经录取,由市财政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和管理经费,在校期间“管吃、管住、管教”,又称“三管班”。其中,小学寄宿班设立在市河东区中心学校,从四年级开始招生,由教育局统一出题考试择优录取,限招xx农村户口(含河东区)的少数民族生,每年计划80人,现在校生233人;初中寄宿班设在市实验中学,按全市小学生毕业水平测试分数招生,限招xx农村户口(含河东区)的少数民族生,每年计划100人,现在校生280人;高中寄宿班设在xx市第一中学,按中招分数线进行招生,限xx户籍少数民族生,每年计划100人,现在校生298人。2010年以来,我市财政对“三管班”共投入1106.4万元,其中学生生活补助经费688.3万元,学生管理经费418.1万元。另外,为确保苗族学生能进入初、高中学习,我市还下达了指令性招生计划。如2013年,我市中小学招生计划安排市一中民族寄宿班6个名额作为苗族毕业生指令性招生指标,招收本市户籍世居高峰、育才地区的苗族考生,确保上述两地都有苗族学生被录取。
附表:
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元/年/生)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小学
700
900
1250
1250
1500
初中
950
1175
1500
1500
1750
少数民族寄宿制三管班生活补助标准(元/年/生)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小学
1250
1350
1500
1650
1800
初中
1550
1700
2000
2300
2600
高中
1550
1700
2000
2300
2600
(二)我市中小学校少数民族教职工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少数民族教师1389人。其中,黎族教师1245人,回族教师72人,满族教师18人,壮族教师16人,苗族教师15人,其他民族教师23人;在这些少数民族教师中,双学士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大专以上学历1065人;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550人。
为了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职工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市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一是选派农村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教师到城区学校和省内外跟岗、挂职、交流、学习;二是派出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支教,实施“名师带徒”工程;三是加强农村教学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的调研指导、推动“送教下乡”工程。近年来,我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质量逐步提升。小考方面,全市6个乡镇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均比前年有所提升,有10所农村完小超过全市平均分;中考方面,民族地区的过岭中学、凤凰中学、 荔枝沟中学进步明显,育才中学、红沙中学、梅山中学、妙联学校、高峰中学也扭转前年的退势,及格率有所提升,低分率有所下降,各项指标呈现良性转变。
(三)我市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办学情况
我市从2009年开始,启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对部分教学点进行了调整,将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整体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城镇或人口较多的村庄集中就学,建设寄宿制学校,同时,各农场中小学校也全部移交到地方管理。2010至2013年,我市分别投入9393.7万元、10170万元、8244.3万元、13315万元用于我市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学楼、综合楼、教师工作间、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围墙、保安室、电路改造、饮水工程改造、文化长廊、校园硬化绿化等建设;投入289.6万元用于少数民族学校购置课桌椅、图书、办公电脑,投入7600万元用于包括少数民族学校在内的全市中小学校购置教育教学设备。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对教育经费标准的投入也不断增加。2014年,我市小学生每人每年教育公用经费从2012年的600元增加到950元、初中生从每人每年900元增加到1300元。为传承民族文化,我市崖城高级中学、崖城中学将黎族打柴舞列为必修课。 2014年,市民族中学还开设了黎族织锦特色教学班。
随着财力的增长,我市逐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2012年,投入110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地区(育才镇、天涯镇、凤凰镇、吉阳镇)46所学校17158名中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3年,投入3815万元用于对两区六镇146所学校的53633名中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二、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我市民族教育在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
(一)寄宿生学校管理经费不足、生活补贴发放迟缓以及低龄住宿等问题,给学校的正常管理和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一是我市有寄宿生的学校和无寄宿生的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相同,没有专门的寄宿生管理经费,寄宿生住校期间所产生的水电费、管理人员薪资、自聘厨工经费
市人大关于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本文2014-07-23 14:25:44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69181.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