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为政不廉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随着中央反腐深入,暴露出干部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等,滑向了犯罪的泥坑,这些为政不廉的现象在群众中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领导干部为政不廉的心理状态作些探讨,以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制止和预防犯罪。本文就此谈点看法。
一、领导干部为政不廉的心理特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行为是心理的外部表现,心理是行为的内驱力。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产生为政不廉行为,直接反映出其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特征。
一是等待观望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不是积极主动地搞为政清廉,而地左顾右盼,眼睛总盯在别人身上。认为为政清廉不是某一个地方、某个单位、某个人能搞好的,别的单位和个人搞好了,形成顾良好的大环境,自己也能够为政清廉。总担心出头的椽子--先烂。
二是不以为然心理,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交替过程中,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廉洁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做法又是经济交往中所必须的,不值得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还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为政主要看政绩大小,廉不廉洁无关紧要。只要为群众办了几件实事,谋点私利算不了什么,无碍大局,最终还是功大于过,上级领导还会使用,同级之间也能现解,群众也照样信任。
三是盲目攀比心理。由于少数领导干部违法乱纪没有受到应用的法纪制载,而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便宜”。于是,他们就认为别人能搞的,我也可以搞,别人今天搞,我明天也可以搞。这种心理的外化,使领导干部不以党纪国法做准绳,而以少数违法乱纪干部为“榜样”,置党纪国法于有顾,干起了为政不廉的勾当。
四是害怕吃亏心理。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的人的心理缺陷性,往往对客观事物不能正确的感知,产生钷误的认识。如“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白捞谁不捞”等,于是,他们看到别人“发家致富”就眼红。看到别人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就羡慕。别人能够以权谋私谋发家,自己何必有权不用受穷。这种心理上的错位,必然导致走向违纪违法之路。
五是侥幸过关心理。廉洁怕吃亏,不廉洁又怕群众舆论和组织查处。中这种心态下,往往怀着侥幸心理,在政策界限不太明确的地方钻空了,巧立名目,谋取私利。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不搞运动,有些领导干部便认为有机可乘,干起了以权谋私,索贿受贿的“行当”。尤其是行贿者行贿时的“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誓言”,更强化了此类领导干部的侥幸心理。
六是贪图私利心理。一些领导干部对钱物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喜爱占小便宜,贪图利益。他们羡慕社会一些人的富 头脑中想的是“实惠”,“捞钱”。起初,不少索贿受贿都是由行贿人主动找上门求助于“帮忙”、“照顾”、“支持”被动受贿;但经过一次次地受贿尝到甜头后,便由原来的被动性转为主动性,不择手段地运用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地寻找对象,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索取贿赂。
七是自我矛盾心理。领导干部为政不廉,特别收受贿赂后,极易产生“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矛盾心理。要为行贿人办事但所办之事又要违纪违法,此时的心理极为矛盾。这种心理变具有双重可能性:一是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守法的心理驱使自己把收到的贿赂通还;二是在钱物的诱惑下,“一不做,二不休”、“破釜沉舟”,继续滑向犯罪的深渊。
八是担心恐惧心理。由于领导干部处于优越的社会政治地位,经常接受社会教育、党纪教育、法制教育等,懂得为政不廉是党纪国法所不允许的。因此他们违法乱纪之后,极易产生一种恐惧心
领导干部为政不廉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本文2014-07-14 10:24:02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68655.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