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视工作新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2009年,本人竞争上岗到xx省委巡视机构工作,历时五载,每巡一地,学习一地,感悟一地,历巡省直、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县及省属国企与高校,共计21例。期间与千官谈,行万里路,访百村百企,读百卷经典,学思践悟,收获甚丰。适逢中央明确巡视新方针,提出巡视新要求,每于假日闲遐,登山散步间,细细领会,总结归纳,聚沙成塔,记之以文,以资共享。
一、使命
巡,从走;视,从见。所谓巡视,原本指古人按照一定方向、界限和目标,行走目视,巡观查看。巡视作为上层建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起始于舜,规范于汉,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延绵五千年,其迹显赫,其势泱泱。
巡视事关天下治乱。巡视者位小责大,必须准确定位自己: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能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正如唐文宗所言:“御史台,朝廷纲纪。台纲正,则朝廷理。朝廷正,则天下理。”宋制规定,巡视监督“纠官邪,绳不恪,考吏治。”历史证明,巡视虽不能阻止王朝更替,但可以促使政治清明。
中国现代巡视制度历经十年,从全面巡视,到回归本位,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在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收缩外延功能,扩大监督内涵,体现党对巡视制度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遏制腐败争取时间。
中国共产党的巡视方法学,应当而且可以单列一门学科来研究,不仅因其方法独特,发现独到,报告独有,更因其在党内监督和推进政治清明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巡视是党的巡视——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四个是”回答了巡视是什么,应当做什么,职责与使命所在;“四个重要”体现了党中央的高度期许,体现了地位特殊,作用重大,在党内制度中的非常份量。
作为党内十种监督制度中唯一的自上而下的监督形式,巡视具有统合其他监督形式的特殊地位——审计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皆可为之所用,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
目前这个手段用得怎么样,是从严还是从宽,维护得怎么样,要巡视到什么程度才能体现“从严”与“维护”,还有大量问题需要研究,存在广阔的预期空间。比如,对“一把手”监督,巡视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因为没有哪个监督机构比它更了解实际,在提出改革建议方面比它更有发言权。巡视必须转变方式,变粗放式为精细化,加强对“碎片化”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为派出党组织加强党内监督提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
巡视是党的优质执政资源,是党的制度体系中的“黄金制度”,是党组织重要的自善纠错机制,是干部可靠的安全保障。必须让优质资源在高端释放,对巡视要高看一眼,正用其善,用好用足,防止其出现边际递减效应,防止“金树”结出“铁果”。
巡视者,就特性而言,是发现者,必须长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就职责而言,是派出组织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为其远距离搜寻下属官员履职情况;就功能而言,似医生体检,为巡视对象提供政治保健服务;就方法而言,既要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也要紧紧依靠干部群众,实现对派出组织负责和对当地人民群众负责的统一。
巡视的本质是监督,目标是防病,过程如体检,建议是处方。巡者如医,望闻问切,听言观行,有病治病,无病预防,治于未病,从而实现党内监督由远到近、由软到硬、由难到易、由短到长、由晚到早的历史性转变。
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巡视监督必须着眼党风廉政建设,紧盯一把手,突出一把手,这是针对权力运行实施监督的必然要求,也是巡视工作的内在规律性使然,更是当前巡视工作方针的现实规定——把过去散射在五指的力量聚集于一指,巡视监督即可获得“一指禅”威力。
巡视者如果摆得正位置,放得下架子,拉得开情面,巡视监督就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它虽然不是办案,却能为办案者提供案件线索;虽然不是干部提拔考察,却能影响干部的提拔;虽然不能作出决策,却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当前,巡视成效取决于处理好七对基本关系:一是巡视与被巡视的关系,要避免“熟人”巡“熟人”;二是发现问题与反映问题的关系,不要轻视表达和揭露问题;三是方法与运用的关系,方法无高低,妙在其用;四是依靠党组织与依靠群众的关系,当前尤其要补上依靠群众这个短板;五是了解情况与查办案件的关系,着眼建立与纪委互动的反腐败共同体,形成信息共享、资源互用的强大合力;六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体制内外建立多层级的制衡机制;七是奖励与问责的关系,让巡视者感到发现问题值得,失职渎职不值得。
巡视者把巡视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跳出巡视看巡视,就能理解巡视之真谛妙用。巡视者若能把巡视当书读,就可以把书当巡视看。吃喝住行,亦复如是。能在自己的一切日用中体验问题意识的人,可以在巡视中发现一切应当发现的问题。
古代要求巡视者“在我无瑕,方向律人。”巡视对象也是学习的对象,检查别人莫忘对照自己。巡视者是占有最直接最现实最丰富材料的人,是党的队伍中离实际最近的人,最有条件解放思想和破除教条。当代巡视者,心要正,理要明,术要精。巡者心正,巡视之体便不会歪;巡者理明,巡视大义方可彰显;巡者术精,“老虎”、“苍蝇”就无立足之地。
巡视者的思想认识境界怎样,巡视工作的监督境界也就会怎样。最初的境界是了解外部现象,发现个案问题线索;较高的境界是通过个体发现组织的内部问题,促进该组织的制度革新;最高境界是,在完成前面两个任务的基础上,于巡视别人中检查自己、解放自己、完善自己,彰显道德文章,完成人生使命。
为谁巡视?为谁发现?为谁建议?公与私,党与民,权与利,是巡视者必须处理好的大是大非。为公为民的立场不牢,观念就不会变,观念不变,方法就不会变,方法不变,真正的问题就不会发现,真正的问题不发现,就难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难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巡视制度的作用和巡视者的价值就受到局限。
实事求是是巡视之真,以人为本是巡视之善,尽职尽责是巡视之美。巡视之真,在于客观公正,了解真情;巡视之善,在于耳善闻、眼善观、心善思、言善达、行善动、意善尽;巡视之美,在于巡视者的心灵思想美、语言文字美、监督行为美。
巡视组具有小队伍大任务、小官品大担当、小文章大作用的特征。巡视者以小事大,必须注重五项修炼:炼信念如金,理想坚定;炼本领为木,联系群众;炼方法似水,机动灵活;炼担当似火,情怀大爱;炼廉洁为土,本色不变。
二、问题
问题是巡视者的资源。在我们没有认识它之前,问题起着盲目的、破坏的作用。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使问题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表达我们的忠诚与责任,它便可以成就我们巡视者的担当与光荣。
按照马克思对问题的阐述,问题是扩大巡视成果提升巡视价值最确切的入口,巡视者必须确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观念,唤醒问题自觉,始终处于勤于思考问题、不断发现问题、敢于反映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状态。
三中全会提出全党要有问题意识,巡视者善用这一执政资源,多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能多增强一份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就能多增加一份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也就多赢得一份人民群众对巡视监督工作的支持。
巡视者要具备问题研究精神,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发现问题,善于反映问题,及时回答问题,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衡量巡视工作水平与质量的主要标志,按照时代的呼声不断把巡视工作推向新的价值高处。
巡视者要一开始就有问题意识。从他成为巡视检查人员的那一天起,他就注定了是问题研究者和发现者。他的职务任命书就是课题任务书。他不应当等到达哪个地区巡视才开始研究问题,而是早早就在做课题预演。他时刻准备着,综合、分析、提炼、推理、想象等武器操作得很熟练,哪里存在问题的老虎,他就可以在哪里一显身手。
问题藏在哪里?巡视者要到哪里去发现问题?问题不在别处,问题就在矛盾的对立面,就是藏在现象中的本质原因。问题并没有贴着标签。问题与非问题,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善言者,能把问题说成成绩;善辨者,能在成绩中找到问题。
问题也非一成不变。问题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生成、发展与转化。问题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此时的问题不一定是彼时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放到哪里不一定是问题。不要将老问题说成是新问题,不要将伪问题说成真问题,不要将已经转化的问题说成正在生成的问题。
问题也有层次境界。较低级的问题是现象归纳,指简单的个别现象;较高级的问题是提炼普遍性的现象,代表事物的一种新的趋势或走向;最高级的问题是对事物的重新认识,代表对过去认识的一种否定,是一种质的进化。比如,巡视一地,发现了几个小的问题线索,这只是点上的量的问题;如果通过量的分析,从线上发现某种质的变化,比如风气或思想潮流、价值观念、腐败形态等新动向,就是深层次问题;如果纵横比较再往前推进一步,发现面上普遍存在的、呈现结构性或规律性的,类似权力结构或政治生态的演变,当属于最高层次的问题。
问题不能随便冠之以名。问题具有伪装性和两面性。问题的表达要名符其实。要防止把表面现象当作问题,把浅层次问题当作深层次问题。问题的名称不能学网络新闻的“标题党”,不能似是而非,不能张冠李戴,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笼而统之,不能大而化之。问题的名称必须符合问题的实质。问题千差万别,名称也应各有应对。把问题研究透彻了,名称也自然相应具备。
问题的质量在于价值和意义。是否是真实性的问题,是否值得探索和研究,是否有针对性和创新性。有价值的前瞻性问题,需要用多学科知识来关注,需要多种方法研究解答,需要新视野、新思维和新境界支撑。
能否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关键在于辩证处理好七对路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处理好“查”与“建”的关系,以服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为根本目的,带着“建”的思想去“查”,把“查”的成果应用于“建”;在谋篇布局上,处理好“巡”与“视”的关系,突出在“视”上下功夫,防止“巡”而不“视”搞形式,避免重“巡”轻“视”走过场;在重点把握上,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紧盯“一把手”用权问题,更进一步突出“一把手”的权重;在价值取向上,处理好“显”与“隐”的关系,重点发现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倾向性问题和苗头性问题、选人用人工作的普遍性问题和机制体制问题;在力量运用上,处理好“己”与“他”的关系,尤其要重视用好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巡视发现问题与满足群众的需要结合得更紧密;在信息获取上,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把精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综合分析上;在方式方法上,处理好“听”与“看”的关系,注意运用暗访手段发现难以发现的问题。
三、发现
巡视的实践主要是调查,巡视的生命体现在发现。发现需要发现的,发现应当发现的,发现值得发现的,发现必须发现的。无所发现的巡视,不是真正的巡视。
发现是巡视者的权力,这个权力来自于党章,包括调查权、反映权和建议权。这种发现权,并非像行政权力那样以外在的职务形式表现,而是一种内在的质的力量,深入到巡视者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操守中,必须利用头脑及其五官感觉来表现。巡视者在发现中证明他作为党的巡视检查人员的力量,同时也证明巡视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现要实事求是。不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反映什么,不能将个别意见当成集体意见,不能把现实原因说成是历史原因,不能将主观武断当成是客观情况。巡视报告的形成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实事求是的过程,包括反映的情况是否被捕捉和归纳,各听者掌握的情况是否准确汇集到全组。
发现是一种能力。对于巡视者而言,发现是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他若有火眼金睛,就能发现老虎和苍蝇。他没有高倍显微镜,就不能发现细菌病毒。巡视者必备的发现能力,包括辩证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入的分析能力,精准的表达能力。
古往今来,圣贤、伟人、大师,他们首先都是发现者,并且通过发现和揭露进行拯救。孔子巡视各国发现了社会失范,看到真老虎时马上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社会本质;孙悟空开路巡视发现了妖魔鬼怪,奋起金篐棒见一个打一个为组织扫除前进障碍;马克思巡视社会现象发现了剩余价值这只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老虎,提出了用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社会变革的伟大主张。
发现的问题需要表达。表达有很多种方式,主要是语言与文字。巡视的主要表达工具是巡视报告与专报。价值需要文字来表达,把文字组织得让派出者“意动神会”,才见得巡视者的发现功夫。
表达是体现发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一个意义随着表达它的言辞的变化而变化。发现包含表达,表达影响发现。表达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不会表达就不会发现。把问题讲清楚,讲到位,讲得透彻,讲得动人,讲得恰到好处——这既是表达的艺术,也是对巡视者表达问题与意见建议的要求——用正确的方法、在正确的时间内、把正确的意见正确地表达给派出组织和巡视对象。
发现是一种眼界。他的眼睛不同于非发现者,他有非凡的发现眼光,像雷达能进行全天候扫描,他的眼睛像ct、x光和核磁共振,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巡视者能在看一切现象中有所见,能在听闻一切声音中有所见,能在嗅觉一切气息、气味和触摸一切现实中有所见。于是,他总在别人发现不了的地方有所发现。
更多的时候,发现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政治勇气,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包含政治智慧、正义胆识以及持久的虔诚。就像恋爱时盼望心上人出现一样。发现者要耐得寂寞,敢于坚守。坚信想一得一。如果没有发现,不是这个道理错了,而是发现者虔诚不够,坚持不够。
发现也有规律可循。爱迪生当了发明大王,并非全凭好运气,而是把握了发明的规律。老虎善藏,但有经验的猎人一样能找到它的踪迹。巡视发现问题,找腐败的老虎和苍蝇,同样要遵循发现的规律:循着它们的习性,顺着它们的气息,必要时辅之以群众围山,它们必然会现形。
事物总是在变化的。正如恩格斯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个瞬间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巡视者应当在变化中发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往往只看到事物个体,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看到存在,而看不到产生和消亡。这样的巡视者是难以发现真正的问题。
发现者的逻辑是因果。推理是发现的逻辑工具。向因推,还是向果推,是能否有所发现的分水岭。发现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寻找因。果是现象,因是根源,由果及因,找到了因,不仅找到了问题,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到现象中去发现。现象与本质,都是同时存在或同时消失。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真正的问题是本质而非现象,是原因而非结果。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离开了现象,再高明的巡视者,也不可能发现问题。所以,列宁说:“原因中没有的,结果中一定不会有。”
发现需要专注。猫一心想捉老鼠,不想别的。最后,只要一有老鼠出来,就一定能捉住。在它眼里,只有老鼠,没有它物。这就是专一。驼背老人捕蝉,每每轻易得手。孔子上前请教方法,老人告诉他:无他法,唯专心也。忘我是巡视发现的最高境界。心无旁婺,无所挂碍,全部能量都集中于此,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必有发现。
孙悟空每每发现妖怪,都用了两个办法,一是跳到云端——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二是要运用火眼金睛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巡视者要想发现老虎和苍蝇,也必须站在高处看问题,才不致于把老虎看作苍蝇,或把苍蝇当作老虎。运用发现的眼光,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才能剥去老虎的伪装,让老虎现形。
四、看见
巡视的质量不在于走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有多少见与解。巡视之见,非常见,非眼见,非偏见,非简单见,非现象见。巡视之见,是正见,是洞见,是远见,是卓见,是辩证见,是君子见,是党性见。
巡视者要去四病:巡而不视,视而不见,见而不报,报而不解。其中关键是见。巡视者要看而且能见,见而且了然,了然而且正确表达,正确表达而且正确建议。
有光有见,无光无见。外界信息进入人脑,70%是通过眼睛“看”的途径而获得的。人能见物质形态相貌,皆因可见光照射到该物后反射被眼睛接收。不同光线反射进入视网膜后,会让眼瞳内的蛋白质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人因此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见解。巡视人员同时阅读同一个地方情况汇报稿,完全相同的见也不到30%。
巡视者必须改变重“听”轻“看”的传统,重视看,仔细看,全面看,深刻看,自主看,既要看文件,又要看帐目,更要看现场;要坚持公开式的“明察”与隐秘式的“暗访”结合看,才能不被汇报时的高谈阔论所忽悠,不被精心准备的花样材料所迷惑,避免简单地以群众“反映”如何说是非,直接以眼前的“问题”论对错,教条地以当前“政绩”论优劣,以暂时的“发展”论功过,才能及时发现潜伏深、隐蔽强的重要问题。
巡视者能从近处、从身边、从眼前、从细小处见。他从小中见大,从近处见远,由浅处见深,在成绩中见问题,在田间地头见党和国家的最高纲领,在街谈巷语中见政策执行,在百姓日用中见党风政风变化。
巡视者之眼,能见一切事物,却不为一切事所蒙蔽,不为一物所滞留。他能见到本质,但决不轻视现象。他的目标为求是,但决不忽视非。他眼观万物,耳听八方,不将不迎,无有障碍。
巡视者之见,必是亲历亲见。别人之见,第三者之见,皆非巡
一、使命
巡,从走;视,从见。所谓巡视,原本指古人按照一定方向、界限和目标,行走目视,巡观查看。巡视作为上层建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起始于舜,规范于汉,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延绵五千年,其迹显赫,其势泱泱。
巡视事关天下治乱。巡视者位小责大,必须准确定位自己: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能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正如唐文宗所言:“御史台,朝廷纲纪。台纲正,则朝廷理。朝廷正,则天下理。”宋制规定,巡视监督“纠官邪,绳不恪,考吏治。”历史证明,巡视虽不能阻止王朝更替,但可以促使政治清明。
中国现代巡视制度历经十年,从全面巡视,到回归本位,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在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收缩外延功能,扩大监督内涵,体现党对巡视制度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遏制腐败争取时间。
中国共产党的巡视方法学,应当而且可以单列一门学科来研究,不仅因其方法独特,发现独到,报告独有,更因其在党内监督和推进政治清明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巡视是党的巡视——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四个是”回答了巡视是什么,应当做什么,职责与使命所在;“四个重要”体现了党中央的高度期许,体现了地位特殊,作用重大,在党内制度中的非常份量。
作为党内十种监督制度中唯一的自上而下的监督形式,巡视具有统合其他监督形式的特殊地位——审计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皆可为之所用,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
目前这个手段用得怎么样,是从严还是从宽,维护得怎么样,要巡视到什么程度才能体现“从严”与“维护”,还有大量问题需要研究,存在广阔的预期空间。比如,对“一把手”监督,巡视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因为没有哪个监督机构比它更了解实际,在提出改革建议方面比它更有发言权。巡视必须转变方式,变粗放式为精细化,加强对“碎片化”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为派出党组织加强党内监督提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
巡视是党的优质执政资源,是党的制度体系中的“黄金制度”,是党组织重要的自善纠错机制,是干部可靠的安全保障。必须让优质资源在高端释放,对巡视要高看一眼,正用其善,用好用足,防止其出现边际递减效应,防止“金树”结出“铁果”。
巡视者,就特性而言,是发现者,必须长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就职责而言,是派出组织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为其远距离搜寻下属官员履职情况;就功能而言,似医生体检,为巡视对象提供政治保健服务;就方法而言,既要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也要紧紧依靠干部群众,实现对派出组织负责和对当地人民群众负责的统一。
巡视的本质是监督,目标是防病,过程如体检,建议是处方。巡者如医,望闻问切,听言观行,有病治病,无病预防,治于未病,从而实现党内监督由远到近、由软到硬、由难到易、由短到长、由晚到早的历史性转变。
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巡视监督必须着眼党风廉政建设,紧盯一把手,突出一把手,这是针对权力运行实施监督的必然要求,也是巡视工作的内在规律性使然,更是当前巡视工作方针的现实规定——把过去散射在五指的力量聚集于一指,巡视监督即可获得“一指禅”威力。
巡视者如果摆得正位置,放得下架子,拉得开情面,巡视监督就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它虽然不是办案,却能为办案者提供案件线索;虽然不是干部提拔考察,却能影响干部的提拔;虽然不能作出决策,却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当前,巡视成效取决于处理好七对基本关系:一是巡视与被巡视的关系,要避免“熟人”巡“熟人”;二是发现问题与反映问题的关系,不要轻视表达和揭露问题;三是方法与运用的关系,方法无高低,妙在其用;四是依靠党组织与依靠群众的关系,当前尤其要补上依靠群众这个短板;五是了解情况与查办案件的关系,着眼建立与纪委互动的反腐败共同体,形成信息共享、资源互用的强大合力;六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体制内外建立多层级的制衡机制;七是奖励与问责的关系,让巡视者感到发现问题值得,失职渎职不值得。
巡视者把巡视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跳出巡视看巡视,就能理解巡视之真谛妙用。巡视者若能把巡视当书读,就可以把书当巡视看。吃喝住行,亦复如是。能在自己的一切日用中体验问题意识的人,可以在巡视中发现一切应当发现的问题。
古代要求巡视者“在我无瑕,方向律人。”巡视对象也是学习的对象,检查别人莫忘对照自己。巡视者是占有最直接最现实最丰富材料的人,是党的队伍中离实际最近的人,最有条件解放思想和破除教条。当代巡视者,心要正,理要明,术要精。巡者心正,巡视之体便不会歪;巡者理明,巡视大义方可彰显;巡者术精,“老虎”、“苍蝇”就无立足之地。
巡视者的思想认识境界怎样,巡视工作的监督境界也就会怎样。最初的境界是了解外部现象,发现个案问题线索;较高的境界是通过个体发现组织的内部问题,促进该组织的制度革新;最高境界是,在完成前面两个任务的基础上,于巡视别人中检查自己、解放自己、完善自己,彰显道德文章,完成人生使命。
为谁巡视?为谁发现?为谁建议?公与私,党与民,权与利,是巡视者必须处理好的大是大非。为公为民的立场不牢,观念就不会变,观念不变,方法就不会变,方法不变,真正的问题就不会发现,真正的问题不发现,就难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难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巡视制度的作用和巡视者的价值就受到局限。
实事求是是巡视之真,以人为本是巡视之善,尽职尽责是巡视之美。巡视之真,在于客观公正,了解真情;巡视之善,在于耳善闻、眼善观、心善思、言善达、行善动、意善尽;巡视之美,在于巡视者的心灵思想美、语言文字美、监督行为美。
巡视组具有小队伍大任务、小官品大担当、小文章大作用的特征。巡视者以小事大,必须注重五项修炼:炼信念如金,理想坚定;炼本领为木,联系群众;炼方法似水,机动灵活;炼担当似火,情怀大爱;炼廉洁为土,本色不变。
二、问题
问题是巡视者的资源。在我们没有认识它之前,问题起着盲目的、破坏的作用。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使问题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表达我们的忠诚与责任,它便可以成就我们巡视者的担当与光荣。
按照马克思对问题的阐述,问题是扩大巡视成果提升巡视价值最确切的入口,巡视者必须确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观念,唤醒问题自觉,始终处于勤于思考问题、不断发现问题、敢于反映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状态。
三中全会提出全党要有问题意识,巡视者善用这一执政资源,多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能多增强一份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就能多增加一份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也就多赢得一份人民群众对巡视监督工作的支持。
巡视者要具备问题研究精神,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发现问题,善于反映问题,及时回答问题,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衡量巡视工作水平与质量的主要标志,按照时代的呼声不断把巡视工作推向新的价值高处。
巡视者要一开始就有问题意识。从他成为巡视检查人员的那一天起,他就注定了是问题研究者和发现者。他的职务任命书就是课题任务书。他不应当等到达哪个地区巡视才开始研究问题,而是早早就在做课题预演。他时刻准备着,综合、分析、提炼、推理、想象等武器操作得很熟练,哪里存在问题的老虎,他就可以在哪里一显身手。
问题藏在哪里?巡视者要到哪里去发现问题?问题不在别处,问题就在矛盾的对立面,就是藏在现象中的本质原因。问题并没有贴着标签。问题与非问题,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善言者,能把问题说成成绩;善辨者,能在成绩中找到问题。
问题也非一成不变。问题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生成、发展与转化。问题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此时的问题不一定是彼时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放到哪里不一定是问题。不要将老问题说成是新问题,不要将伪问题说成真问题,不要将已经转化的问题说成正在生成的问题。
问题也有层次境界。较低级的问题是现象归纳,指简单的个别现象;较高级的问题是提炼普遍性的现象,代表事物的一种新的趋势或走向;最高级的问题是对事物的重新认识,代表对过去认识的一种否定,是一种质的进化。比如,巡视一地,发现了几个小的问题线索,这只是点上的量的问题;如果通过量的分析,从线上发现某种质的变化,比如风气或思想潮流、价值观念、腐败形态等新动向,就是深层次问题;如果纵横比较再往前推进一步,发现面上普遍存在的、呈现结构性或规律性的,类似权力结构或政治生态的演变,当属于最高层次的问题。
问题不能随便冠之以名。问题具有伪装性和两面性。问题的表达要名符其实。要防止把表面现象当作问题,把浅层次问题当作深层次问题。问题的名称不能学网络新闻的“标题党”,不能似是而非,不能张冠李戴,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笼而统之,不能大而化之。问题的名称必须符合问题的实质。问题千差万别,名称也应各有应对。把问题研究透彻了,名称也自然相应具备。
问题的质量在于价值和意义。是否是真实性的问题,是否值得探索和研究,是否有针对性和创新性。有价值的前瞻性问题,需要用多学科知识来关注,需要多种方法研究解答,需要新视野、新思维和新境界支撑。
能否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关键在于辩证处理好七对路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处理好“查”与“建”的关系,以服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为根本目的,带着“建”的思想去“查”,把“查”的成果应用于“建”;在谋篇布局上,处理好“巡”与“视”的关系,突出在“视”上下功夫,防止“巡”而不“视”搞形式,避免重“巡”轻“视”走过场;在重点把握上,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紧盯“一把手”用权问题,更进一步突出“一把手”的权重;在价值取向上,处理好“显”与“隐”的关系,重点发现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倾向性问题和苗头性问题、选人用人工作的普遍性问题和机制体制问题;在力量运用上,处理好“己”与“他”的关系,尤其要重视用好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巡视发现问题与满足群众的需要结合得更紧密;在信息获取上,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把精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综合分析上;在方式方法上,处理好“听”与“看”的关系,注意运用暗访手段发现难以发现的问题。
三、发现
巡视的实践主要是调查,巡视的生命体现在发现。发现需要发现的,发现应当发现的,发现值得发现的,发现必须发现的。无所发现的巡视,不是真正的巡视。
发现是巡视者的权力,这个权力来自于党章,包括调查权、反映权和建议权。这种发现权,并非像行政权力那样以外在的职务形式表现,而是一种内在的质的力量,深入到巡视者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操守中,必须利用头脑及其五官感觉来表现。巡视者在发现中证明他作为党的巡视检查人员的力量,同时也证明巡视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现要实事求是。不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反映什么,不能将个别意见当成集体意见,不能把现实原因说成是历史原因,不能将主观武断当成是客观情况。巡视报告的形成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实事求是的过程,包括反映的情况是否被捕捉和归纳,各听者掌握的情况是否准确汇集到全组。
发现是一种能力。对于巡视者而言,发现是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他若有火眼金睛,就能发现老虎和苍蝇。他没有高倍显微镜,就不能发现细菌病毒。巡视者必备的发现能力,包括辩证的思维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入的分析能力,精准的表达能力。
古往今来,圣贤、伟人、大师,他们首先都是发现者,并且通过发现和揭露进行拯救。孔子巡视各国发现了社会失范,看到真老虎时马上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社会本质;孙悟空开路巡视发现了妖魔鬼怪,奋起金篐棒见一个打一个为组织扫除前进障碍;马克思巡视社会现象发现了剩余价值这只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老虎,提出了用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社会变革的伟大主张。
发现的问题需要表达。表达有很多种方式,主要是语言与文字。巡视的主要表达工具是巡视报告与专报。价值需要文字来表达,把文字组织得让派出者“意动神会”,才见得巡视者的发现功夫。
表达是体现发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一个意义随着表达它的言辞的变化而变化。发现包含表达,表达影响发现。表达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不会表达就不会发现。把问题讲清楚,讲到位,讲得透彻,讲得动人,讲得恰到好处——这既是表达的艺术,也是对巡视者表达问题与意见建议的要求——用正确的方法、在正确的时间内、把正确的意见正确地表达给派出组织和巡视对象。
发现是一种眼界。他的眼睛不同于非发现者,他有非凡的发现眼光,像雷达能进行全天候扫描,他的眼睛像ct、x光和核磁共振,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巡视者能在看一切现象中有所见,能在听闻一切声音中有所见,能在嗅觉一切气息、气味和触摸一切现实中有所见。于是,他总在别人发现不了的地方有所发现。
更多的时候,发现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政治勇气,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包含政治智慧、正义胆识以及持久的虔诚。就像恋爱时盼望心上人出现一样。发现者要耐得寂寞,敢于坚守。坚信想一得一。如果没有发现,不是这个道理错了,而是发现者虔诚不够,坚持不够。
发现也有规律可循。爱迪生当了发明大王,并非全凭好运气,而是把握了发明的规律。老虎善藏,但有经验的猎人一样能找到它的踪迹。巡视发现问题,找腐败的老虎和苍蝇,同样要遵循发现的规律:循着它们的习性,顺着它们的气息,必要时辅之以群众围山,它们必然会现形。
事物总是在变化的。正如恩格斯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个瞬间都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永远是它本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巡视者应当在变化中发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往往只看到事物个体,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看到存在,而看不到产生和消亡。这样的巡视者是难以发现真正的问题。
发现者的逻辑是因果。推理是发现的逻辑工具。向因推,还是向果推,是能否有所发现的分水岭。发现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寻找因。果是现象,因是根源,由果及因,找到了因,不仅找到了问题,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到现象中去发现。现象与本质,都是同时存在或同时消失。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真正的问题是本质而非现象,是原因而非结果。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离开了现象,再高明的巡视者,也不可能发现问题。所以,列宁说:“原因中没有的,结果中一定不会有。”
发现需要专注。猫一心想捉老鼠,不想别的。最后,只要一有老鼠出来,就一定能捉住。在它眼里,只有老鼠,没有它物。这就是专一。驼背老人捕蝉,每每轻易得手。孔子上前请教方法,老人告诉他:无他法,唯专心也。忘我是巡视发现的最高境界。心无旁婺,无所挂碍,全部能量都集中于此,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必有发现。
孙悟空每每发现妖怪,都用了两个办法,一是跳到云端——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二是要运用火眼金睛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巡视者要想发现老虎和苍蝇,也必须站在高处看问题,才不致于把老虎看作苍蝇,或把苍蝇当作老虎。运用发现的眼光,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才能剥去老虎的伪装,让老虎现形。
四、看见
巡视的质量不在于走了多少地方,而在于有多少见与解。巡视之见,非常见,非眼见,非偏见,非简单见,非现象见。巡视之见,是正见,是洞见,是远见,是卓见,是辩证见,是君子见,是党性见。
巡视者要去四病:巡而不视,视而不见,见而不报,报而不解。其中关键是见。巡视者要看而且能见,见而且了然,了然而且正确表达,正确表达而且正确建议。
有光有见,无光无见。外界信息进入人脑,70%是通过眼睛“看”的途径而获得的。人能见物质形态相貌,皆因可见光照射到该物后反射被眼睛接收。不同光线反射进入视网膜后,会让眼瞳内的蛋白质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人因此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见解。巡视人员同时阅读同一个地方情况汇报稿,完全相同的见也不到30%。
巡视者必须改变重“听”轻“看”的传统,重视看,仔细看,全面看,深刻看,自主看,既要看文件,又要看帐目,更要看现场;要坚持公开式的“明察”与隐秘式的“暗访”结合看,才能不被汇报时的高谈阔论所忽悠,不被精心准备的花样材料所迷惑,避免简单地以群众“反映”如何说是非,直接以眼前的“问题”论对错,教条地以当前“政绩”论优劣,以暂时的“发展”论功过,才能及时发现潜伏深、隐蔽强的重要问题。
巡视者能从近处、从身边、从眼前、从细小处见。他从小中见大,从近处见远,由浅处见深,在成绩中见问题,在田间地头见党和国家的最高纲领,在街谈巷语中见政策执行,在百姓日用中见党风政风变化。
巡视者之眼,能见一切事物,却不为一切事所蒙蔽,不为一物所滞留。他能见到本质,但决不轻视现象。他的目标为求是,但决不忽视非。他眼观万物,耳听八方,不将不迎,无有障碍。
巡视者之见,必是亲历亲见。别人之见,第三者之见,皆非巡
中央巡视工作新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点击下载
上一篇:耕地占用税税源分析下一篇:如何提高巡视发现问题的能力
本文2014-06-20 19:25:41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6739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