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古稀披铠甲新闻战线“不老松”
老兵古稀披铠甲新闻战线“不老松”
在巍巍的hy山深处,在滔滔的渠河水岸边,人们时常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古稀老人,胸前挂着照相机,肩上扛着摄像机,在忙碌穿梭着,他就是hy市广电局退休干部***。冉老痴情新闻工作,在退休后依然爱岗敬业,默默发挥余热,赢得了社会的敬重,被人们誉为hy市新闻战线“不老松”。
军营铁汉 拼命三郎
1958年,***当时17岁,初中只读了两年,因家庭贫困便辍学参军,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先后在38军114师342团和新疆塔城军分区从事通讯、机要工作,担任通讯兵、机要科长、政工科长等职务。26年的军旅生活让一个稚嫩的孩子成长为铁打的汉子,获得了“拼命三郎”的美称。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还击作战中,战友的鲜血铸就了他坚强的性格,战友牺牲前的叮嘱坚定了他人生的信念。在业余时间,他不断充实自己,向书本学习,向战友学习,向火热的生活学习,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报社通讯员、部队干部,多次荣获三等功。
1985年,44岁的***转业到hy市人大工作,任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创业。面对崭新的工作,他抛弃面子思想,牺牲节假日,全面熟悉人大工作的法律、法规、会议程序,迅速成为人大工作的行家里手。他发挥写作特长,坚持业余通讯报道,被同事戏称“抢记者饭碗”的领导,成为基层人大宣传战线的“尖兵”。
情牵山里人新闻“排头兵”
1993年,52岁的***调任hy市广播电视局任副局长,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三次创业,成为了hy新闻战线的“排头兵”。
***到广电局工作,分管宣传工作,既当领导,又当记者。他牺牲业余时间,自学了《写作概论》《新闻写作》《电视摄像教程》《美学原理》等大学课程,拿出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4万元,先后购买了2台摄像机、2台照相机和bp机(手机),被领导、同事称为“三机”司令。那时广播电视设施还是一穷二白。他下乡镇,跑成都,上北京,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在上任三年的时间里,建起了广播电视大楼,添置了大量设备,培训了大量业务骨干,经原广电部批准,成立了hy电视台、hy广播电台,使hy广电局迅速成为广安市的窗口。
***在新闻采写中即时准确地下达上情、上传民意,“头版头条”是他的口头禅。1993年3月,意大利、日本联合探险队到hy市探险hy山39个洞,他夜以继日随同采访报道,因担心寄发稿件太慢,他就到邮政局用明码电报发给报社,随同探险的其他记者的新闻稿件发到报社时,他写的稿子已经见报。1993年8月,他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高级摄影师一道拍《hy秀色》,17天跑完了hy山的每一个风景点。当时,宝鼎冰雪未化,盘山土路又窄又滑,他们只有背靠石壁横着走路,或干脆伏在地上爬行,才能拍到奇特的风光。他多次滑倒,手被刺划破出血,从不叫苦叫累,拍摄到了很多精彩镜头。他带着他的“三机”,钻密林,攀绝壁,渴了喝山水,饿了吃干粮,在不到5年的时间跑遍了hy山的每个角落,先后发现了龙王庙(白岩)、400亩野生茶花林(石林)、千年银杏树(瓦
老兵古稀披铠甲新闻战线“不老松”
本文2014-03-04 15:40:23发表“事迹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5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