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栏目:经验信息发布:2014-02-24浏览:2694下载245次收藏

 

政府引导  政策扶持 

全力打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

 


xx市自1987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递增速度逐年加快,目前,全市户籍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102.7万人,占总人口的16.9%,且以年均3.2%左右的速度增长。据预测,未来30年,我市将进入快速老龄化和深度老龄化时期,并且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及农村老龄化程度高的趋势。为应对银发浪潮的到来,市委、市政府从“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载体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规范服务管理、加强宣传力度等措施,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逐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模式。

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化三个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职能作用。

始终坚持和不断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做到组织领导、政策引导、资金保障三到位,有力地推动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迅速发展。

(一)组织领导到位

市委市政府把推动养老服务工作作为关注民生、解决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多次到民政部门视察工作,王敏书记在视察过程中对养老机构的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体系建设作出明确指示,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并作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年度重点责任目标进行考核。

(二)政策引导到位

为指导规范和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意见》、《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xx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xx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通知》和《xx市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资金资助暂行办法》等文件。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形成了兴办主体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机制市场化、服务管理规范化的发展格局。

(三)资金保障到位

近几年来,我市先后从福彩公益金拿出2亿元用于“星光老年之家”室内外活动场所建设和农村敬老院改造;3000万元用于社会福利院改扩建,1600万元用于居家养老服务,2400万元用于机构养老的建设和资助,500万元用于贴心一键通服务, 市、区两级共投放资金2.75亿元,用于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建设。

二、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多样化需求。

针对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我们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服务理念,推行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文体娱乐相结合的科学服务方式,不断扩展养老服务的形式内容,提高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

(一)居家养老服务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开展,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2008年起,在全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为社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的老人提供由政府买单的全额服务和半额服务。2009年,进一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市内五区52个街道,基本实现了城市居家养老全覆盖。2010年,根据《xx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在全市所有街道办事处推开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力打造“情暖夕阳居家养老”服务品牌,把重点放在独居、空巢、低保、重病的高龄老人群体上,放在“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上,使有需求的老人在社区范围内享受到规范的养老服务,既节约了养老成本,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有3000余人,去年支出居家养老经费800多万元。同时,我市还开办了居家养老助餐点,计划到年底前,全市居家养老助餐点达到100个。

(二)社区养老服务

我们本着“爱心奉献弘扬中华美德,帮助儿女孝敬天下老人”的理念,着力搭建社区照料服务平台。一是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依托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社区老年大学、社区卫生中心、社区老年健身场地、社区图书室、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等资源优势,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学习培训等方面需求,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二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社区大力建设日托养老站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07年,我市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意见》,鼓励依托“星光老年之家”改扩建日托养老站,每增加一张床位,政府一次性资助2000元。目前,全市已建成日托养老站19处,综合性日间照料中心1处,为老年人提供娱乐、健身康复、读书看报、提供膳食等方面的服务。三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社区服务资源,打造“贴心一键通” 公益性助老项目,成立了“贴心一键通”助老服务中心,建立了“贴心一键通”服务系统和24小时值守的服务平台,吸纳医疗卫生、公安消防、社区加盟商、社会志愿者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服务网络,采用用户呼叫、平台受理、提供服务的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三必访、四必到、十必报”和用户回访、坐席考核等制度,为广大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年人提供了一种居家养老、远程看护的服务模式,向全市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及日常服务。该项目入网用户近10000户,被老年人称为没有院墙的敬老院。

(三)机构养老服务

科学规划,加强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参与,多管齐下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为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2011年,出台了《xx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和《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通知》,对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的申请、审批程序做了修订和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指定xx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为“xx市养老服务业职业培训基地”,开展养老职业资格培训工作。2011年底,制定出台了《xx市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资金资助暂行办法》,明确资助方式和原则、资助范围、资助条件、资助标准和资助程序等,激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今年6月8日,举行了xx市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资助金发放仪式,为符合条件的的58家养老机构发放第一次资助金近600万元。

三、着力改革创新,落实四项举措,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向深层次拓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老年福利事业逐步形成了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基本构建了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福利服务体系,服务方式日趋多元;培育和建立了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老年福利社会化迈出新的步伐,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福利机构建设方兴未艾,老年福利事业正在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

(一)在行业管理上,成立了xx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6月8日,召开了xx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成立大会,协会成员由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有志从事养老事业的服务人员、民营企业者和学者组成。重在搭建养老服务行业和政府间沟通的平台,加强行业内部协调关系,加强机构与社会相关组织和企业的联系,辅助政府将社会化福利行业规范化,组织养老服务学术研究,强化行业自律,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养老、护理、康复、产品、旅游等服务,成为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二)在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在市级加快建设山东xx养老服务中心项目,该项目2011年已经被列为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山东xx养老服务中心占地285亩,计划先期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设计床位2300张,预算投资7.4亿元,正在稳步推进。二是各县(市)区加快建设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章丘、平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他区县正在积极运筹中。“十二五”末,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30张以上。三是在街道和社区加快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站建设。

(三)在服务方式上,进一步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根据《山东省优待老年人规定的通知》要求,继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扩面增量,真正使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扎实有效。今年确定,对孤寡老人、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贫困老年人,80周岁以上空巢高龄老年人,根据本人申请,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老年人口的摸底调查,录入了全市老年人口花名册,并对老年人口按照低保、自理和半自理、空巢等情况进行了分类,摸清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不同、家庭状况和身体状况,确定养老补贴标准;在农村,实施“老年关爱之家”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30%以上的行政村建设“老年关爱之家”,50%的行政村成立老年人协会。

(四)在服务队伍上,进一步引入专业人员的广泛参与。一是引入专业社工。市中区采用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方式,成立xx首家居家养老专业服务机构——“快乐老家”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有专业社工依托理论框架,通过全新的服务理念,通过为独居、空巢及有家庭探访需求的老人建立个人档案,定期进行入户探访上门服务和请老年人到快乐老家”养老活动中心等,为老人提供了多方位的温情服务。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积极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进入社区,组成义务养老服务队伍为老年人上门服务。通过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和志愿者“一帮一结对子” 帮扶相结合的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引入阳光大姐和大家园等专业家政服务公司,并开办学校和培训班,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和4050人员,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新时期,xx市养老社会创新服务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为己任,努力工作,勇于创新,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我市养老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为加快建设美丽泉城、造福老年群体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持“三化”并举 

加快建设“老有颐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xx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2.7万人,到2015年末将达到16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将达20%左右,是全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高龄人口比例大的少数城市之一。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和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把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提升保障能力,构建起居家养老普惠化、社区养老体系化、机构养老品牌化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老有颐养”的目标。

一、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管理社会化养老机制,不断创新多元化、多渠道、市场化综合养老工作模式,合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决策保障机制。坚持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老龄事业专项规划,出台《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每年的市办实事,作为重点责任目标纳入绩效考核,加强跟踪检查,确保按期完成。

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公共财政导向,“十一五”以来,市、区(市)财政和福彩公益金投入养老服务建设达30亿元。其中,投入9亿元建设了11处示范性养老机构,投入2.7亿元用于改造农村敬老院,投入13亿元用于加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建设。从2009年开始,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给予每床位5000-12000元的补助和每床每年1200元的运营补助,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

三是创新多元建设机制。制定了养老床位建设运营补贴、水气暖按民用收费标准、购买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了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机构建设的资金达32亿元,民办养老机构从50家发展到115家,床位达到1.4万张,分别占全市养老机构数量和养老床位的86%和74%。

二、坚持满足城乡需求与服务需求多样化相结合,不断优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格局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9064”型需求结构,着力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统筹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普惠化。坚持把居家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建立起市、区、街、居四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同时为独居、空巢、社会老人提供形式多样的无偿或低偿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适度普惠。目前,我市所辖各区(市)已全部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为3万余名老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其中5877名“三无”、低保等困难老人全部享受到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首创了居家互助养老模式,利用老年人自家住房设立养老互助点,周边老人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在此开展娱乐休闲活动,市财政每月给予每个互助点100元的运营补助。目前,全市已建立养老互助点2110个,1万多名老人从中受益。

二是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化。积极搭建社区为老服务平台,大力培育社区公益性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努力打造为老服务主体。结合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养老服务为主,集便民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或“老年人娱乐室”,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陪护、配餐送餐、家政服务、日间托老、医疗康复、应急救助、法律维权等服务,并按规模大小给予3-20万元的建设补助和1-3万元的运营补助。目前,全市建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娱乐室达到400个、为老服务社区社会组织达3000多个。

三是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品牌化。通过政府出资建设示范、重点扶持等方式,培养引导医养结合模式,使全市养老机构逐步由“小、散、乱”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兼顾高中低档次服务需求的运行模式和服务内容。

三、坚持机构建设和服务建设相结合,不断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一是推进机构设施建设标准化。制定了养老机构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系列标准制度,高质量、高标准、人性化建设养老设施。把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全市“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工程,今年启动了百万平米养老设施项目建设,已建成9处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总面积24万平方米。

二是推进养老服务规范化。制定了《养老机构等级管理办法》,按照国际化服务标准,实施养老机构分级管理、综合评估,进一步规范养老服务行为,全市已有20个养老机构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同时,建立完善政府指导、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的运行机制。目前,养老服务项目委托、服务外包等由政府向市养老服务协会购买服务,养老机构等级评估等职能都由市养老服务协会承担。

三是推进服务队伍专业化。加强对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和业务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养老服务人员2000余人、社区为老服务组织负责人1000余名,占从业人数的60%以上。探索建立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引入机制,形成了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的联动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四是提高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水平。对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全部实现政府供养。对贫困家庭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政府每年给予500-700元的补贴,全市1万多名困难老年人全部得到基本养老服务。建立了8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补助制度和百岁老人长寿补贴制度,惠及全市22万多名老年人。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将老年人护理费纳入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减轻了老年人的养老负担。

尽管我市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城市相比在一些方面还有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按照民政部、省民政厅部署要求,以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为载体,以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为抓手,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规划布局、增量扩面、政策创制、机制创新、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坚持政府三主导   鼓励社会全参与

加快农村养老事业社会化进程

xx市现有老年人口73.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41%。其中,农村户籍老年人口38.6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52.3%。xx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养老工作,坚持将其作为农村发展、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的重点来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五保供养为重点,居家养老为主体,社会化养老服务为支撑,机构养老为补充,由补缺型养老逐步向普惠型养老转变,多元化、社会化、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老年人需求的农村社会化养老新格局。我市社会福利院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心”,xx颐康养生院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授于“社会养老示范基地”,张店区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一、主导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解决农村困难老年人养老难问题

(一)全面加强五保供养设施建设。2005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实施了两个《农村敬老院建设三年规划》,采取市、区县、乡镇三级分级负担建设资金的方式,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7亿元,对全市108处农村敬老院进行集中改造、扩建和新建,新增供养用房1200余间,总床位由改造前的3480张增至现在的6891张,有46处敬老院达到省一级敬老院标准。其中,市财政专门建立“以奖代补”制度,对新建敬老院每处补助15-20万元,对改扩建敬老院每处补助5-15万元,调动了各级建设农村敬老院的积极性。

(二)建立稳定的供养资金保障机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农村供养资金全部由区(县)、镇财政按一定比例分级承担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财政对困难的区县给予适当补助。2005年以来,我市已先后3次提高供养标准。目前,全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为年人均不低于2800元,分散供养年人均不低于1700元。其中,集中供养标准最高的区县年人均达到了4600元。先后七次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全市4.99万贫困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三)实施五保供养“五个一”工程。为进一步提升五保供养水平,从2008年开始,我市坚持每年实施五保集中供养“五个一”工程。“五个一”的内容根据五保对象实际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实现“一年一升级”。如2008年“五个一”内容为:每人每天一个鸡蛋、每周洗一次热水澡、每月理一次发、每半年发一身新衣服、为每个敬老院配备一台彩电。随后,又通过调整保障内容,先后为每个敬老院安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一台豆浆机、一台洗衣机、一台冰柜、一台蒸饭车、一台送饭车、一辆电动三轮车。为每个集中供养对象发放一个保温杯、一个握力器,等等。四年来,“五个一”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90余万元,使敬老院供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目前,全市现有农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