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2014年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栏目:指导讲话发布:2014-02-19浏览:2735下载229次收藏

   

在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4年2月18日)  

   

春节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秦巴山区,看望慰问群众,考察秦巴山区扶贫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理的指示精神,扎实做好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持之以恒的把好事办好  

  避灾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三年来,推进顺利,大家都充分认识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生态工程,更是发展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年的工作推进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创新实践的过程。回顾三年来工作历程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2010 年“7.18”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的第三天,时任代省长的赵正永在七堰村提出这一想法后,成为了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省委赵书记连续三年在我市召开会议听取汇报、部署工作,赵书记、娄省长、江省长、庄省长等省上领导多次深入汉滨、白河、岚皋、平利、镇坪等县区、镇村视察这项工作,省搬迁办的领导也给予了我们工作极大支持。春节前李克强总理到陕西和我市对搬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总理讲“三峡移民也就100   

多万人,而陕西要搬迁300 万人”。省委、省政府有决心,市、县、镇、村有干劲,这是工作顺利的重要保障。二是成效显著,效果明显。这一工程之巨、时间之长前所未有。初期大家听到搬迁规模是三峡移民的两倍,要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移民工程,我市要用10 年搬迁88 万人,还有所怀疑,还在想钱从哪里出、地从哪里找,现在已经是坚信不疑、信心满怀;从刚开始对集中安置的畏难情绪,到现在大家都感受到了社区化建设、管理和不再“复制农村”的好处;从刚开始没有经验、摸着石头干,到现在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机制、办法和经验,工作中有很多创新,实现了常态化、规范化。实践表明,移民搬迁是我省迈向美丽陕西的一次历史性跨越。群众也经历了从不愿意离开故土,到现在争着搬、抢着搬。这三年省上为搬迁投入45.5 亿元,市县配套12 亿元,拉动社会和群众投入100 多亿元,这些钱都实实在在用在了群众身上,促进了建材、装修、家电等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不可低估。群众住进了社区,生存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仅3 年时间办成了多年想办没有办成的事,这些实惠都看得见、摸得着。  

  这项工作不仅实现了避灾、扶贫、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目的,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层面也具有深远意义,减少对大自然的人为破坏,本身就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同时也是推进城镇化的有力抓手,有的县一年城镇化率提高了3、4 个百分点,过去不敢想象,搬进了社区实际也是享受了城镇化带来的便利,大家想10 年搬迁88 万人,绝大多数群众住进了集镇、社区,我们的城镇化率至少要提高10 个百分点以上。同时,抓好避灾扶贫搬迁也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新的形势下农村如何发展,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都作了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靠老乡”,“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省委赵书记讲,“让搬迁群众有尊严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我们现在到农村去,看到的都是老人、小孩,出去的不愿回来,如果群众还是住在不能洗澡、上厕所还要到户外去的房子,年轻人肯定不愿意回来。如果环境改善了,周边能就业、有致富项目,上学、看病都很方便,群众就会安心,就能让群众真正有尊严的劳动和生活。  

  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避灾移民搬迁都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这也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在2014年全市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