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扶贫经验材料
肇庆既是珠三角主体城市,又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全市186个省定贫困村共有贫困户10451户,贫困人口40087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县。自2009年6月省委、省政府部署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双到”)工作以来,坚持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汪洋亲自挂点联系该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为动力,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在佛山市的大力帮助和肇庆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超额完成了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多次肯定。3年多来,全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3.22亿元,帮扶186个贫困村,平均每村帮扶总投入711万元(其中市直帮扶部分平均每村投入640万元,佛山市帮扶部分平均每村投入880万元),平均每户帮扶总投入2.86万元。
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3年多的大力帮扶,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2年底,全市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达到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的脱贫标准,2012年平均达到9962元(其中佛山市帮扶部分达10926元),比帮扶前增加5.7倍,远远超过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肇庆市城乡规划局帮扶怀集县石梅村的陈育焕户,自办工厂加入富盛农产品合作社,每月实现3000元以上的纯利。贫困村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救济;60岁以上贫困老人全部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贫困人口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贫困村集体经济大幅增长,落后面貌明显改善
全市贫困村已全部达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的脱贫标准,2012年平均达14.67万元,比帮扶前增加18倍。其中,肇庆市市直单位帮扶的131个贫困村平均每村年收入12.83万元,佛山市帮扶的55个贫困村年收入平均达19.06万元。贫困村全部实现镇通村和村通3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全面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田水利设施受益面积7万多亩,新建村办公楼、学校、公厕、卫生室、文化书屋、敬老院等公共文化卫生设施近3000宗。肇庆市住建局帮扶广宁县赤坑社区,通过帮扶改造升级农贸市场出租、入股竹木加工厂、茶杆竹销售以及购置铺位出租等项目,使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6.2万元。
农房改建任务全面提前完成,贫困户住房难问题提前解决
截至2012年底,全市累计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9693户,竣工率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提前3年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期间总任务。其中,高要市、广宁县、德庆县提前4年完成省下达的农房改建任务。“两不具备”贫困村整村移民搬迁稳步推进,两年累计完成“两不具备”村庄搬迁29个,涉及503户、2420人。整村建设了高要市迳心洞尾村、德庆县上彭村、封开县勒竹口村、广宁县上林村、怀集县凤艳村等一批幸福安居示范村。
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提高,社会化扶贫氛围明显提升
持之以恒搞好每年全市的“6·30扶贫济困日”活动,3年累计募集认捐资金4.07亿元,其中2012年募集1.37亿元,一次捐款50万元以上的企业累计100多家次。各种扶贫济困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如“医疗扶贫惠万家”巡回医疗活动、“爱心衣柜”捐衣活动、“一元捐赠、一份爱心”活动、乡贤回报家乡“春晖行动”等。碧桂园定向捐款3000万元,帮助怀集县下帅乡农户建设小洋楼48栋,建设6500多平方米的怀集县碧桂园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大楼,成为知名企业在我市扶贫的典范。
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干群关系融洽明显提高
各帮扶单位坚持把抓好村级组织建设作为驻村工作组的重要任务,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一大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党员走上村干部岗位,贫困村村务公开、财务管理、经济发展等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贫困村干部群众自强脱贫、勤劳致富意识不断提升,贫困村“两委”班子领导发展、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提高,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社会风气不断向好,群众对驻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高。
扶贫驻村干部得到培养锻炼,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
3年来,全市累计共派出挂户帮扶干部5215人、驻村干部726人。各驻村干部常年在扶贫攻坚一线,发扬奉献、吃苦、实干、无畏、进取精神,发挥年青活力、勇于探索、真抓实干、敢抓敢管优点和作用,争当固本强基、科学发展、惠农利农、和谐农村的排头兵,在平凡岗位上创优争先,争当扶贫先锋、驻村标兵,竭力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将驻村工作做细、做实、做深。一批帮扶驻村干部表现突出、成效显著而获提拔任用。其中,肇庆市直130个帮扶单位累计有50多名驻村干部获提拔任用。广大挂户帮扶干部也在入户帮扶工作中体验了生活,受到教育,更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幸福,更加积极投入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
2012年6月2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肇庆市调研时,对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年6月1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深入肇庆市广宁县贫困村暗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赞扬驻村干部熟悉民情、作风务实,认为肇庆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措施扎实、富有成效、群众满意度高。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靶向疗法,提高扶贫工作针对性
3年多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作为建设幸福肇庆、建设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城市的重要抓手摆上议事日程,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以“靶向疗法”为切入点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在整个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自始至终实行“靶向疗法”。一是在扶贫对象上,直接瞄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主,明确了“扶谁的贫”问题。并按照扶贫标准对贫困村、户进行摸底调查,把扶贫开发的核心对象确定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上,以便更直接、更精准地将扶贫开发资源配置到村到户。同时,公开公示和核实上报。二是在扶贫主体上,全面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定点帮扶责任,明确了“谁去扶贫”问题。除佛山市对口帮扶肇庆市55个贫困村、5236户贫困户外,肇庆市层级落实“双到”责任,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挂钩联系3个贫困村、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130个市直和省驻肇单位帮扶131个贫困村,安排干部“一对一”挂钩帮扶5215户贫困户,其余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由各有关县(市、区)自行组织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三是在扶贫措施上,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帮扶规划,明确了“怎样去扶”问题。各地各帮扶单位根据每个贫困村和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实行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分别制定不同的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力争将帮扶资源科学配置并产生最大效益。四是在扶贫效果上,制定完善扶贫开发考核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明确了“扶到怎样”问题。每年按照省的考核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结合肇庆市的实际修正完善全市的考核指标,力争科学反映帮扶成效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相结合,在全面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上创出肇庆特色,更好地将工作经验总结推广运用到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
坚持开发式扶贫,
肇庆市探索创新扶贫模式扶贫经验材料
本文2014-02-18 11:53:59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56928.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