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类学读书笔记:“他者”即天堂——有感于人类学对异文化的钟爱

栏目:心得体会发布:2013-12-31浏览:2686下载219次收藏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一次真切交流,一次心灵约会,是一个召唤地下幽灵的仪式,一次降神会。感谢人类学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阅读之门,让原本漂泊无依的心灵能镇定下来摈弃世俗的烦扰,满怀着自卑与崇敬同学贯古今德泽万古的人类学大师进行心灵之约。仿佛同远方的故友不期而遇,兴奋而又紧张,让人心驰神往而又提心吊胆,唯恐误会了其中要旨以致毫无愧疚地凭自己的一厢情愿来臆测著者的用意。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所限,在拜读过的著作中有太多的不解与迷惑,臆测与胡诌,但是人类学家们抛弃安逸背负行囊毅然决然赶赴田野朝圣般的执着心态和那份对整个人类孜孜不倦地诚挚关照的深情切意,我还是能真切体悟得到,从而干涸愚钝的心田如沐浴焚香,涤除虚燥。下面就已经拜读过的《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费孝通1998),《文化论》(马林诺夫斯基)《菊花与刀》《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有感于人类学对异文化研究的钟爱,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他者”[1]即天堂  

人类学家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探寻适宜的阐释程序,揭示每一种偏见,质疑其自以为具备的普遍意义。                            

 ————玛丽·道格拉斯  

   

    从天真的人类学家们背起行囊赶赴田野的那刻起他们便开始践行“拯救那些独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抗拒席卷全球的西方模式,使自己的研究成为对西方自己文化的批评”的庄严承诺,踏上了对异文化的矢志不渝地探询的漫漫长路。朝圣般地执着于他者文化研究,不仅源于异文化有伊甸园般的吸引力,更是源于通过对本体文化以外的造物的感知从而反观自身获得文化自知修以整本体文化的人类学研究法则。我想最初的泰勒、摩尔根、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类学家们奔赴田野时肯定怀揣着上述的热切愿望。对他者文化的研究也为推翻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的理论根基积蓄了巨大能量,为打破文化阻隔建立平等有效的文化沟通,保护多样性文明奠定理论基础。从而对他者文化研究的钟爱便薪火相传地延续下来,被人类学者奉为圭臬,演变为人类学研究的金科玉律。   

    为了更好的反省自己的文化模式,客观评价本体文化,建立文化自知,“理想上, 人类学家须习惯于从心灵上或从身体实践上“背叛”自己的社会, “疏离”  

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之外的人。在心灵上, 他们的思想要摆脱自己社会提供的教条, 到遥远的时间与空间去, 寻找能够使他们与社会结合为统一体的线索。在身体实践上, 他们要如同浪人一般, 摆脱归属感的拘束, 浪迹天涯, 在属于别人的领地上行走、暂居。”[2]于是人类学家们就像金庸笔下的侠客一样,怀揣悬壶济世拯救苍生的宏伟报负,不惜风餐露宿,独闯江湖。  

浩瀚人类学著作中,最先接触的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一书,从书中平实无华的语言中第一次真真正正地体会到自己所生所长的文化存在,并持续惊诧于平实语言中竟能蕴含如此丰腴的理论体系,那种感觉不是醍醐灌顶所能形容的。费老在本书中就通过他对西洋文化的深彻研究,反观本土文化,对文化比较分析,从而能比较客观地描述和评价本土文化,普及了文化自知。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费孝通提纲挈领的核心概念:“差序格局”。为了说明的清楚,我把原文抄下: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以“差序格局”为核心概念,费孝通精准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特征,如: (1) 血缘关系之重要性, (2) 公私、群己关系的相对性,(3) 自我中心的伦理价值观, (4) 礼治秩序,即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 (5) 长老统治的政治机制。“为了更有效地说明中国社会的特点,费孝通采用了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比较法。他先描述出一个“他者”,即西方的社会结构(团体格局) ,然后再以这个“他者”为鉴,反照中国社会结构的镜像。“差序格局”的概念必须放在这种中西方对比、比较的框架下才能呈现其全部意义。”[3]通过比照,每个人对我们自己的社会获得了更加深刻的文化自知,并且我们传统社会的伦理性特征便作为独特的个性平等地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而完全没有必要整天活在中华文化优越感或者崇洋媚外的不平衡的观念之中了。  

作为人类学功能派的开山鼻祖、科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的奠基人, 马林诺斯基承接了弗雷泽的古典人类学, 开启了现代人类学之门, 是我们无法绕过的一代宗师。1914 年, 马林诺斯基获得一笔奖学金, 怀揣着开拓者的激情只身来到西太平洋孤岛,对他者文化开始进行长期的耐心研究,在世界大战的硝烟纷飞中开创了人类学界沿袭至今的田野调查方法论。经由这种严格系统的田野, 人类学家“掌握土著的观点, 他与生活的关系, 他如何认识自己的世界”, 最终“借着对与我们形迥貌异的人性的了解, 我们对自己的本性也能有所领悟。”[4]这一套方法论和伦理观的树立, 宣告了与摇椅上猎奇涉异的古典人类学家的断裂, 开创了惠及今日的“走到田野中去”和“以土著之眼看土著”的调查方法。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是通过对西太平洋、澳大利亚、西北梅拉尼西亚野蛮人、墨西哥等异文化的深入研究后,总结提炼出的功能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它的认真阅读(尽管有许多地方不甚明了),我对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有了大致把握:文化在马林诺夫斯基那里被定义为“工具的整体及社会群体、人类思想、信仰及风俗的规章, 构成了人赖以更好的对付在其满足需要的过程中适应环境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的伟大器具”,在他看来,文化不是像化石一样被精心保留,而是动态地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需要和功能是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基石。正如他所言:“一切人类文化都是根据自己的生物需要和集体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在人文世界中所说的“整体“并不是数学上的一个一个加起而成的“总数”。统一整体中的个体有点像从同一个模式里印刷出来的一个个糕饼,即这个别是整体的复制品。”精辟的论证!终于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有了合理的解释。  

我就想,既然文化是特定的人群用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工具,那么就没有必要讨论人种的高低卑贱,而是工具的先进与否,或技巧的利用是否充分。“如果人类学者已经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并已经把这些行为放在一定的长河中考察的话,那么就会发现‘野蛮人’的头脑和西方人一样具有理性,因为‘他们’也懂得如何操作和利用可能的机会。”然而,科技发展带给欧洲白人的巨大进步动力,同时也给欧洲白人带来了自以为可以鄙视其他一切人类种族的不可一世的情绪,这种情绪就像酒精一样被灌注进了一代代欧美白人的血管之中,直到现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仍旧不断引起种族歧视的丑恶醉态甚至暴行。尽管有很多人类学家明白地指出,“蔑视外族人不是解决我们目前各种族、各民族相互交往的唯一可能的途径。它更不是一种具有科学基础的方法……文明更需要真正具有文化意识的人,能够客观地、毫不畏惧地、公正地理解其他民族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行为方式的人。”(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并且人类各种族之间文化的传播,以及由此而引起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人类学读书笔记:“他者”即天堂——有感于人类学对异文化的钟爱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