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加快城镇化进程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栏目:经验信息发布:2013-12-12浏览:2968下载269次收藏

我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不是继承”的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始终,努力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打响了“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的品牌,形成了鲜明的生态城市特色。  

2006年以来,生态城市建设投入达200亿元,生态资源得到保护,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意识生明增强,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03%,比2005年提高3.21个百分点。2006年获“山东省人居环境奖”,先后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和“2009年度中国十大宜居城市”。这一时期成为我市历史上对城乡建设重视程度最高、建设投入最多、推动力最大、取得效果最明显的时期。  

一、立足优势,科学定位,打造生态型城市  

我市立足优势,突出特色,把城市发展定位在打造独具魅力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既突出了 “江北水城”独特的生态之美,又突出了“运河古都”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依托这个定位,聊城由一个少为人知的小城市,发展成为知名度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等城市。聊城着眼于今后50年的发展,高起点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全省17城市中率先通过省政府审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描绘了美好蓝图。各县(市)相继完成规划修编,建立了科学的规划体系,为城市发展合理布局。  

——大力实施生态水系建设,水城内涵日益丰富。主要开发建设了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三大风景区,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水上游览线。占地21平方公里的东昌湖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相继投入六个亿分四期实施运河开发改造,形成了蜿蜒8公里的古运河风光带。在徒骇河城区段下游修建了单体橡胶坝,拦水蓄水,初步建成了占地1000多亩的徒骇河风景区。此外,积极推动单位庭院内部和住宅小区水景观建设,形成了一批亲水小区、亲水庭院;实施截污、治污工程,保证了水质。不仅中心城区,六县一市也都围绕水和历史文化做文章,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坚持“城建靓市”,建设了一批无愧时代的精品力作。成功启动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精心建设了古城门和三个角楼,构勒出了古城的基本框架,古城区楼东大街临街建筑和综合管沟竣工,初步形成了古朴典雅的城市街景,楼西大街主体、西城门和北城门已经开工建设,彰显了“水中古城”风采。建设了京杭运河沿岸城市中唯一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建成了东昌大桥、水城明珠剧场、水城广场、体育公园、徒骇河大桥等精品工程。城市建设逐步向精细化、高品位转变。特别是2010年以来,大力推进百亿城建、百亿新居、百亿产业“三个百亿工程”,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总投资1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实施了十大工程、20个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646亿元,单个项目投资超过15亿的就有8个。目前完成投资近百亿元,有13个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7个项目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和征地拆迁。市接待中心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市五星级宾馆的空白;运河四期、铃铛湖等工程基本完工,进一步丰富了我市的水系景观和文化内涵。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承载力和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共计91.3亿元。一是全市基本实现了将主干路改造一遍的目标,新增道路面积579万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长22.19%。新增排水管网长度 1963.4公里 ,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 10.71公里 /平方公里。二是实施绿色城建。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对城区绿化进行大规模增量升级,集中实施了道路绿化、小区庭院绿化、公园广场绿化以及大环境绿化,新增公园绿地面积 1628.63公顷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33%,建成区绿地率为33.78%,具有休闲健身等综合功能的街头绿地成为城区新景观。特别是2010年春季以来,我们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活动,在城区重点实施了“公共绿地、小区绿化、单位庭院、居民院落以及生产绿地、防护林和大环境绿化”等七大类专项绿化。目前,城区湖河水系工程及绿化景观已全部完工,100个节点绿地建设基本完成,柳园路、东昌路、兴华路等20余条道路实现绿化增量升级,全市新增绿化面积460公顷,形成了“水绿映照,花木扶疏”的绿化效果,全部实现了绿色交通。为确保创园活动顺利进行,市住房建设委员会成立了“创园”指挥部,督促各有关责任单位和现场施工队伍抢抓春季植树增绿的有利时机,加快绿化施工进度。三是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开展公用设施建设,全市各县市区全部通上了管道天然气,是全省第一个实现“气化山东”目标的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4.64%。着力实施污水垃圾处理及再生水利用项目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厂11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5.16%;新建生活垃圾处理厂3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1053吨/日,有效改善了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发展迅速,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积极开展环境整治集中行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从2002年开始,聊城市提出“五城同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省级园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通过验收,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连续七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湖河水系、生态环境建设,开展背街小巷治理、创建文明工地等大规模治理行动,广大市民享受到了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集中开展五大专项治理行动,加强了环境卫生管理,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善。一是以迎接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为契机,强化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监管,全市实现了“一县一厂”的目标。聊城市代表山东省获得海河流域污染防治考核第一名。二是做好市容环境和秩序管理工作。开展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月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占道经营、户外广告、违法搭建、露天烧烤、马路市场等市容秩序整治和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在重点街区设置了便民摊点、早市、夜市、集中烧烤点,规范人行道车辆停放,在学校、医院、商业街区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开展志愿者服务,并开通市民举报投诉电话。三是市政养护与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顺利启动新生活垃圾处理厂工程,大力开展了市城区路灯节能改造和夜景照明工程;实施了道路修补、绿化补植、路灯维修等工作,达到了路畅景美的效果;新建10处地下垃圾站点,增设果皮箱300个,有效解决了市民倾倒垃圾不便的问题。加强城区内道路、公园、广场等公共环境死角垃圾清理,确保景观干净、卫生、无塑料袋“白色污染”等垃圾,共清理死角垃圾4276立方米。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开展农村新居建设。2005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镇驻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向农村延伸。2009年四月份以来,市政府连续召开大规模会议,全面推进农村新居建设,全市启动新居建设11万多户,完成8.65万户,启动87个千户社区建设,一批美观实用、节地、节材、节能的农村新居在聊城大地崭露头角,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城镇化进程注入活力。一是实施公用事业体制改革。聊城在全省17城市中第一个推行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加快城镇化进程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