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出版业,岂能讳言“市场化”?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3-09-26浏览:2897下载276次收藏

  

摘 要:中国出版产业的改革方向和路径,只能是“市场化”。中国出版业的制度变迁在总体上属于是由国家作为制度主体进行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种渐进式改革,每前进一步都要反哺利益集团更多的利益,使得利益集团反而日渐壮大,进一步成为改革的阻力,并造成“市场化”进程的长期阻滞甚至失败。深层次的改革迫在眉睫,出版业要勇闯“市场关”:打碎所有制壁垒,积极建立主体多元的出版业市场,改变相对封闭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竞争、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出版业市场秩序。打破地区壁垒、行业壁垒,建立各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的统一大市场。  

关键词:出版业,市场化,改革  

习近平同志7月23日在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的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今年是自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将出版等传统事业纳入产业经济改革范畴以来的第十年。十年间,“转企改制”从形式上完成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历史,但转企后数年来进一步改革的动作始终不大,坊间甚至出现“企业单位,事业化管理”的反讽之声,出版业尤其需要加快改革步伐。  

一、出版业改革的目标和动力只能是“市场化”  

    可以说,自中国的出版业脱下“事业外衣”,立志要转变成为“产业”的那天起,它的改革方向和路径就已经被确定无疑了,“华山一条路”只能是“市场化”。全世界先进国家的出版业无一不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门,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绝大多数产业也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想必出版业概莫能外!  

我国原有的出版业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出版业一直被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事业进行建设,生产有计划,项目有资金,待遇有保障,生产定销售,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改革开放后,出版业也逐渐走上了市场化之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图书的商品观念和出版业的产业属性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图书市场得以迅速孕育和发展,并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出版社由事业性质的纯生产组织变为企业性质的生产经营单位;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开始转变,政府治理向着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出现了众多滞涨现象,至今没有消弭,反而愈演愈烈。表现为经济实质增长缓慢或停滞,品种激增,书价上涨,退货率上升,信用体系趋于瓦解,利润下滑等。图书出版业产生滞涨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新的媒体或信息产业造成的冲击,也不是国民阅读率率长期低迷,更不是拜盗版所赐。造成滞涨的真正原因,是非市场化的落后的出版经营管理体制。唯有加大改革的力度,彻底实现出版业的市场化,才能克服政策导向与体制导向的矛盾,才能扫清出版生产力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从亚当斯密时代起,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们就开始讨论市场化与经济增长间的“强显著”关系。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活力和创新;哪里有活力和创新,哪里就有大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出版业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出版市场机制,使市场成为配置出版资源的基础手段,使价格信号逐渐成为调控图书产品供求的关键信号,起到促进生产和鼓励消费的杠杆作用。出版业的内生性改革动力不足和政府政策倾向行业利益保护这是公开的秘密。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头上高呼加快改革,内心里却深不以为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出版业,岂能讳言“市场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