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
随着受众对信息渴求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传媒形式的不断创新,深度报道的含义也不断丰富。在我国新闻学术界,对于深度报道的研究颇多,笔者试图对深度报道的时代发展性———多媒体传播时代的深度报道的定义、改进空间和发展态势进行一番理论探讨。
多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内涵
深度报道的前身是解释性新闻,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闻学者把解释性新闻称为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那场席卷全美的经济危机使整个金元帝国一片混乱,美国人被打入了迷宫,不仅要求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更迫切要求了解事件的原因及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一些美国记者也意识到,运用客观报道手法采写的纯新闻已无法深入事件的深层,更无法剖析原因与揭示事件的影响与发展前景,这既不能满足读者要求,也违背记者的职责。于是,深度报道应运而生。
当前学术界对于深度报道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归纳起来大致包括:
1.报道方式说。如“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时间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
2.文体立意说。“深度报道是介于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
3.报道思维说。如“深度报道是讲究新思维方式的报道”,“凡思想深刻,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属性、相互关系与某种发展规律的新闻报道,能充分体现时代意义、社会意义的新闻报道均为深度报道”。①
综合分析以上定义,不难看出,学者们对深度报道的定义还仅限于传统媒体时代,没有考虑到多媒体时代的综合运用。笔者在实践中总结认为,“所谓深度报道就是综合运用多媒体报道手段,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从纵横两个方向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多媒体深度报道的误区
误区一:多媒体手段的简单组合。现在,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和音像设备的逐步配备,有些记者惯于从网上查阅拼凑信息来组合长篇报道,很少深入到事件的现场或找寻目击者、当事人进行详尽的采访,甚至懒得打电话询问、核实情况,也不注意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貌似气势磅礴,可仔细一读,却发现其中关联不大,甚至前后矛盾,这种报道只不过是在重组材料;还有的记者习惯“文加图”或者“文加音”,在采访之后,随心所欲地拍一张照片或几组画面“装门面”,以为只要增加一种报道模式,增强报道手段的辅助功能就算完成了深度报道,结果成了简单的罗列,浪费了资源。
误区二:多媒体报道手段割裂。由于传统的记者行业分工,往往容易造成懂文字不会搞影像、会拍片不擅长文字写作的局面。这种情况在过去是可以的,因为以前人们生活空间狭小,对信息的获取欲望不强烈或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赋予获知的事件以意义。但现在,外来的信息远远超出了人们经验的范畴,这就需要专业人士或者权威专家为这些信息背后的社会现象作出合理的科学解释。而由于受众的教育层次、社会阅历、偏好等不同,单一的报道方式很难解决这一矛盾,迫切需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联合报道,增大信息量并做到互相配合,才能够被受众接受,在新闻竞争中获胜。
误区三:深度报道是平面化的综述。传统媒体报道时代,深度报道被人们理解为平面化的议论,甚至有的媒体还把是否配发评论文章、文章字数等作为衡量是否为深度报道的标准。因此在策划、指挥深度报道中,重视平面纸质媒体的文字报道,一些电视台也以这些报道为基础材料,或者配发空镜头,或者主持人出来板着脸孔给读者讲一些大而空的道理。这样的报道虽然有时也有一定的深度,但传播效果不佳。要知道深度报道再深,也不是理论文章,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从推理到推理。受众需要多侧面、多角
多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
本文2013-09-18 17:07:19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45977.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