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局副局长在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交流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结合这次局党组理论中心组读书会主题,我想重点谈一谈对加强我省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认识。
一、中国梦与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3月17日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我学习以后,深深感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即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又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事关政府和国家的形象,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中国梦之一的具体体现。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对粮食质量安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前主要是追求吃得饱,而现在主要是追求吃得好,吃得安全。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所有食品的主要原料和一日三餐的主食,粮食质量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奋斗的目标,因此,对于我们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来讲,作为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守护粮食质量的安全就是粮食部门最重要的民生工作,就是我们回应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期待,就是为实现中国梦做好我们本职工作的具体体现。
应该说现在大部分的粮食是符合质量安全要求、不成问题的。但是影响粮食质量的污染问题还是存在的,特别是源头污染问题。由于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大量排放,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和不规范使用农药、化肥等,有不少地方粮食等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前阶段,我国出现湖南大米重金属镉超标事件,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网上也抄得沸沸扬扬,成为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焦点,这次事件也给我省粮油质量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从我省连续7年在收购和储存环节进行原粮卫生专项调查显示,特别是从收购环节统计,总的合格率为85%左右,粮食质量安全形势也是不容乐观的。同时,在运输、储存和加工等流通环节过程中,对粮食的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也是近几年我省粮食部门要大力推广科学绿色储粮,如富氮气调储粮等,主要是为了实现免熏蒸,尽可能减少在粮食储存环节发生的粮食污染,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另外,我省是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每年还有约240亿斤左右的粮食缺口,需通过国内外各种渠道调入,这部分粮食的质量安全监控目前还存在盲区,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国家规定食品安全工作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国家粮食局明确要求要完善地方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可见,保障我省的粮食质量安全主要是要靠我们在座的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来加强监管。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是落实粮食法律法规与政策、提供检验技术支撑的专业化技术体系,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依托,也是我们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粮食质量监管的主要手段。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确保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职责,保障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油,确保我省的粮食质量安全,让省委、省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能够圆上粮食质量安全的梦。
二、我省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国家粮食局在关于做好2013年粮食质量安全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要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系统无风险”的原则,科学规划粮食检验监测机构布局,做到所有市、县区域内的粮食质量安全都有机构监管、监测、检验,不出现监管盲区。目前,我省的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照国家粮食局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要求,还有不少差距。
一是全省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完善,机构不健全。我省只有1个省粮油质检中心和杭州、宁波、温州、衢州4个市粮油质检站,离国家粮食局要求的设立1个省粮油质检中心和各市级粮油质检站的规划布局相差甚远。与周边江苏、安徽等省相比,我省的市级质检机构建设差距很大。
二是检验监测配套设施落后。省粮油质检中心实验用房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与国家粮食局要求至少3000平方米差距很大,现有场地狭窄,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
三是检验监测能力不强,省质检中心和各市质检站的检测仪器配置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粮食质量检验指标数要求。
四是检测队伍不健全,省质检中心人员编制不足,只有正式编制15名,随着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任务日益繁重,只能使用部分临时工,已经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五是财务管理体制不合理,检测经常性财政补贴机制不到位,粮食质量检验监测工作经费比较紧张。
今年4月,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何毅司长检查指导省粮油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后指出:xx省粮油质量检验中心是其考察过的最差的检验中心,基本条件不如一些西部省份的检验中心,这与xx是经济大省是不相符的。同样作为省本级的质检机构,省农业厅、质监局、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都建造了专门的质检实验大楼。
三、大力推进全省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
国家高度重视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十二五”时期是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综合检验能力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国家粮食局已经发布了《全国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十二五”建设规划》,目前正在编制《“粮安工程”建设规划》,“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也是六大核心内容之一。在粮食质检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中,要求我省完成的目标是建设完善省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和11个市级粮油质检站,加大投资配置检测仪器设备,提升检验监测能力。规划明确我省“十二五”期间检测能力提升改造总投资8435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补助30%,其余70%要求由地方配套。
为此,我省要抓住、用好国家提升改造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能力的历史机遇,针对我省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力度,在现有粮食质量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健全机构、落实经费、加强装备、配备人员,完善以省粮油质检中心为龙头,各市级粮油质检站为骨干,县(市、区)粮油检验机构为基础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切实承担我省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任务。
一是要下决心解决省粮油质检中心的基本条件。近期对省粮油质检中心旧房进行屋顶改造。远期要通过财政资金解决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的粮油质检大楼,彻底改变目前质检实验用房面积严重不足,实验场地狭窄,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的困境。为解决编制不足和检测经常性财政补贴机制不到位问题,要增加人员编制,落实政策性粮食质量检测经常性(每年)工作经费,并要求列入年度预算。还要按国家粮食局要求落实“十二五”期间省质检中心检测能力提升改造70%的省财政配套资金,实现作为省级粮油质检机构所需要的检验监测能力,使我省的省级粮油质检中心更好地担负起粮油检测机构全省龙头的作用。
二是要大力推进市级粮油质量检测站建设。还没有设立粮油质检机构的7个市要在机构、人员编制和场地设施方面创造条件,争取组建设立市级粮油质检站并由国家粮食局授权挂牌。对各市级质检站要加强检测能力建设,配置所需要的检测仪器设备,显著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满足检验监测能力的要求。还要鼓励有条件的重点粮食企业,设立各具特色的粮油质检实验中心,同时要加强各县(市、区)粮食收储公司、市县中心粮库质检室的建设,作为全省粮油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的重要部分,使我省基本达到国家粮食局要求的“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肓区、系统无风险”的目标,确保全省粮食质量安全。
要做好上述两项工作,实现我省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目标,面临建设资金不足,机构编制难争取,设施场地难配套等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中央领导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最近,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虽然现在我们财政紧张,也要在加强基层监管手段上舍得用力花钱,让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有信心”。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生的持续改善是是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活,企盼“过上好日子”的迫切愿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要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及省、市、县各级政府和财政等有关部门对全省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的支持,争取尽快完成我省粮食质检体系的建设任务,显著提升全省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在推动我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渴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们粮食部门为实现中国梦应作出的贡献。
最近,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强化“问题意识”和运用 “底线思维”。“问题意识”、“底线思维”这八个字也频频出现在媒体。中央领导强调这两句话,是非常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贯彻落实好这八个字的精神和要求,对于调处和缓解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中国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显得至关重要。
强化问题意识,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要求不回避矛盾问题,敢于“碰硬”和克难攻坚,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运用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凡事必须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任何时候都必须居安思危,处惊不变,牢牢守住底线,把握工作主动权。
一、“问题时代”尤须强化“问题意识”
问题,是我们每个人时刻都必须面对的。从懂事起,我们就一直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试图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现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一个矛盾和问题高发的时期。有人感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金融风险、社会稳定到就业、社保、腐败,等等,各种问题、种种质疑扑面而来。一些老的问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以致社会上一些人出现“问题焦虑症”、“问题悲观症”。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既然时代发出了声音,我们就需要做出回应。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回顾我国改革发展的历程,同样就是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的过程。所以,在社会前进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足为怪。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似乎在应对处理问题上出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不想讲问题。报喜不报忧,或故意回避问题;二是不敢讲问题。源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怕揭短,怕曝光,怕影响政绩和进步;三是不会讲问题。对复杂的情况、交织的矛盾和解决之策缺乏深入调研和思考,讲不出“道道”;四是看不到问题。情况不明,信息不灵,缺乏敏感性、预见性,不能见微知著,往往出了问题才知晓。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看不到问题,也许正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可怕的事。看不出问题,当然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群众的呼声、期盼和诉求也就难以得到回应,久而久之便要出问题,小问题被弄成大问题,一般问题演变成疑难问题,个体问题最终搞成群众性事件,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所以,强化问题
粮食局副局长在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交流发言
本文2013-08-05 09:59:26发表“发言稿”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42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