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浅议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3-07-30浏览:2383下载209次收藏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浅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由此可见,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化是与环境协同共进、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人类不断认识、探索和改造自然的结晶,人从生到死都要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有着紧密关系,只有正确认知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才能长期和谐地生存和发展。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它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新变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互惠互利为基本特征的生态文化孕育着生态文明,也就是说,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以作为生态文化核心的和谐自然观为前提的。生态文明秉承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倡导绿色生产和适度消费,节约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实施循环经济,使经济增长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因此,生态文化是主导人类健康、有序、文明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发展的意义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是在近万年的农业文明的生态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早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具有了保护环境、规范人们生产、生活行为的传统。据传黄帝教导人民,要大家“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及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史记·五帝本记》)。《逸周书》载有夏代的禁令:“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月川泽不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周代有更加严厉的生态保护规定“崇法令”:“毋填井,毋伐树,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不赦。”。周代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置了“山虞”(掌管山林)、“泽虞”(掌管湖沼)、“林衡”(掌管森林)、“川衡”(掌管川泽)等机构,较好地保护了当时的动植物资源。荀子在全面地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名为“圣王之制”的持久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规划:“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浅议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