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粮食生产农技员实现中国梦先进事迹材料

栏目:事迹材料发布:2013-07-11浏览:2868下载162次收藏

 

  5月12日,xx县xx镇xx科技农业示范园里,农技员xx忙个不停,指导园区蔬菜管理,一会儿豆大的汗珠就从脸颊滑落,他浑然不觉。
 
    1981年,刚大学毕业的xx看到家乡农民微薄的土地收成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毅然回乡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农技人员,从此,他将推广农业科技助农增产增收的信念扎根心中,将青春和汗水洒向希望的田野,这一干就是32年。
 
   踏遍田间路
   只为农民增产增收
 
     xx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子弟,从小看着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流干了汗水却收效甚微,他立志要学好农业科学技术,用先进的科技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他传授的技术使我们成倍增收!”xx镇辉煌村农民邓开举说。
 
    前些年,邓开举家的田地是传统的一季小麦一季红薯“单打独斗”模式,由于种植模式单一而且缺乏农业技术灌溉,1亩地只能产300多斤粮,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
 
    2007年xx到辉煌村开展“麦-玉-豆”旱地新三熟模式示范工作,邓开举家成了示范户之一。xx深入他家田间地头,推广粮食和经济作物套种的“麦-玉-豆”复合型种植模式,小春种植小麦,大春种植玉米,小麦收获后改种红薯为田间大豆,当年邓开举家亩产1200余斤。
 
   消息一传出,村民沸腾了,纷纷改种“麦-玉-豆”。村民周永军由原先的2亩地,扩大到12亩。
 
   “他精心指导的种植技术亩平增加收入180元,大幅度提高了老百姓的种粮积极性。”村支部书记邓大成深有感触。
 
   其后,xx先后在xx、元山、得胜等地建立旱地示范推广基地3000余亩,带动全县累计推广6.8万亩。
 
    xx还大力推广了水稻杂糯间栽、玉米盖膜栽培、水稻强化栽培、脱毒薯高产栽培等高新农业增产增收技术,成为了农民信赖的“技术控”。
 
    在30多年的农技推广工作中,他走遍全县43个乡镇的534个村,培训科技示范户1000多户、农民技术员2500人,编印水稻、玉米、小麦等各类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科普资料20000余份。
   
  “农民丰收了,我就满足了”
 
    农技人员在农村指导技术,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都是家常便饭。
 
   2011年,在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中,xx和农民一起晒种、浸种、整地,认真细致地观察、记录、服务和指导。每天迎着朝霞出门,披着星星回家,眼睛熬得充血,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就吃一点自带的干粮,体重急剧下降了15斤。
 
  “他就是个‘泥腿子’,皮肤不知晒脱了多少层,鞋子不知跑烂了好多双。”同事饶克林如是说。
 
    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回报,xx建立的水稻高产示范片比全县亩平增收251.8公斤,增幅高达72.9%;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397.6公斤,比大面积增加77.3公斤,增幅达19.4%。
 
   尽管如此,推广新技术并不是每个老百姓都接受。
 
   得胜镇苟大清是一个种庄稼老把式,2005年xx到他家推广玉米盖膜栽培技术,他当着众人的面把xx训斥了一顿:“我都种了大半辈子地了,还用得着你来教?”
 
    委屈的苦水涌上xx的心头,他也想过转身离去,但一想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仍然坚持一脸和气地给苟大清做思想工作。
 
    后来,苟大清思想通了,那一年他家玉米亩产800公斤,他和老伴背了三天才背完,他不好意思地对xx说:“想不到收成这么好!”
 
    “你都50岁了,一天那么辛苦,忍受那么多委屈,图个啥?”面对少数人的质疑,xx总是习惯性地说,作为一个学农、爱农的人应该及时地把农技知识传到农民手中,他们增产增收了,是农技员最光荣也是最幸福的事儿。
 
    xx先后被授予四川省科技兴农带头人、省农业厅粮食“三百”科技工程先进个人、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面对荣誉,xx笑答:“农民丰收了,我就满足了。”

粮食生产农技员实现中国梦先进事迹材料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