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典型经验材料:某县坚持科学发展促扶贫深刻变革
创新发展典型经验材料:某县坚持科学发展促扶贫深刻变革
xx县作为全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9县之一,按照“抓扶贫就是抓经济,既要富民又要富县,既要增加农民收入又要改善基础条件”的思路,把扶贫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走科学发展式扶贫新路子。
——农业结构转型了。由过去的分散种养植,发展到现在的设施农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技能型劳务输出等多业并举,设施蔬菜和设施规模养殖两大主导产业,2012年完成产值21.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1%。
——农民收入拓宽了。农民由单纯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由原来的单纯种养殖收入拓展到租金收入、股金收入和进公司务工的薪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188元、2011年的4021元,增加到2012年的5010元,分别增长20.7%和19.7%。
——农村环境变美了。硬化村街道路142.9公里,清理垃圾和杂物30万吨,拆除危房493间,粉刷墙壁110余万平方米,村庄周围全部绿树环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增强了。全县范围内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实施集中连片供水和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6万亩,对39个村进行低压电网改造,改造危房5000户,完成3条旅游道路44.6公里建设,建村卫生室346个,新建村幼儿园3所。
一、扶贫攻坚与农业产业相结合,把“五位一体”作为培强产业的主要模式
在产业培育上,彻底打破以往一家一户的惯性扶贫模式,鼓励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用集体的力量攻破资金、项目、技术等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形成了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经营模式。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出台优惠和扶持政策,为引进龙头企业搭建平台,仅2012年一年,即在设施规模养殖产业上引进了北京二商二期、北京德清源、湖南佳和、xx弘基集团等龙头企业,在蔬菜种植上引进了富京、崇园、攀宝、龙和、华耐等10多家公司。
联建经营,农民受益。鼓励农户组建合作社,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5家,发展社员6710户,辐射带动农户1.95万户,年实现经营收入近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1%。通过合作社运作,探索了村集体以土地和水电设施入股、群众参与的联建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难题,规避了市场风险,收入更有保障,并通过土地“大流转”形成了土地租赁、入股分红、入园打工“一份土地挣三份钱”新格局。
金融联动,破解难题。成立担保公司,企业和农户与县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破解了融资难题。
“五位一体”的有力实施,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农民走股份合作的信心倍增,积极参与合作社组建,使产业结构迅速调整,实现了“两减两增”:即传统种植作物减少,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增加;分散养殖减少,标准化设施规模养殖增加。以玉米为主的传统作物被经济作物取代,蔬菜种植面积由10万亩增加到14万亩,形成了“百里绿色蔬菜产业带”;规模养殖场由30个增加到81个,其中千头规模养殖场由4个增加到21个,万头规模养殖场实现“零”的突破,达到6个。
二、扶贫攻坚与城镇化相结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提升农村综合水平的主攻方向
一是注重发挥“规划”先导作用。突出规划的科学性,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河北农大、铁道学院等专业机构,编制完成了《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幸福乡村》建设等规划。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计划为契机,规划以中心村为战略举措,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00个中心村,行政村由440个撤并到303个,自然村消减三分之一。
二是注重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探索了村企联建、整体搬迁、改造提升和市场运作四种建村模式。龙关镇尤家沟村依托当地企业优势,通过村企联建,解决了新民居建设资金难题。雕鹗镇康庄村和三道川乡老栅子村,实施整体搬迁,通过旧村复耕,解决土地指标难题。大海陀乡二炮村、雕鹗镇尤庄村就地对原有民居实施改造,避免了大拆大建。后城镇后城村通过市场运作,筹资1.8亿元,建设新民居住宅楼,使农民享受市民居住条件。2012年,全县共打造16个新民居示范村,为今后新民居建设起到了带动作用。
三是注重发挥“项目”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注重农村项目建设,整合力量,把新民居所在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
xx县作为全省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9县之一,按照“抓扶贫就是抓经济,既要富民又要富县,既要增加农民收入又要改善基础条件”的思路,把扶贫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走科学发展式扶贫新路子。
——农业结构转型了。由过去的分散种养植,发展到现在的设施农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技能型劳务输出等多业并举,设施蔬菜和设施规模养殖两大主导产业,2012年完成产值21.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1%。
——农民收入拓宽了。农民由单纯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由原来的单纯种养殖收入拓展到租金收入、股金收入和进公司务工的薪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188元、2011年的4021元,增加到2012年的5010元,分别增长20.7%和19.7%。
——农村环境变美了。硬化村街道路142.9公里,清理垃圾和杂物30万吨,拆除危房493间,粉刷墙壁110余万平方米,村庄周围全部绿树环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增强了。全县范围内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实施集中连片供水和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6万亩,对39个村进行低压电网改造,改造危房5000户,完成3条旅游道路44.6公里建设,建村卫生室346个,新建村幼儿园3所。
一、扶贫攻坚与农业产业相结合,把“五位一体”作为培强产业的主要模式
在产业培育上,彻底打破以往一家一户的惯性扶贫模式,鼓励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用集体的力量攻破资金、项目、技术等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形成了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经营模式。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出台优惠和扶持政策,为引进龙头企业搭建平台,仅2012年一年,即在设施规模养殖产业上引进了北京二商二期、北京德清源、湖南佳和、xx弘基集团等龙头企业,在蔬菜种植上引进了富京、崇园、攀宝、龙和、华耐等10多家公司。
联建经营,农民受益。鼓励农户组建合作社,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5家,发展社员6710户,辐射带动农户1.95万户,年实现经营收入近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1%。通过合作社运作,探索了村集体以土地和水电设施入股、群众参与的联建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难题,规避了市场风险,收入更有保障,并通过土地“大流转”形成了土地租赁、入股分红、入园打工“一份土地挣三份钱”新格局。
金融联动,破解难题。成立担保公司,企业和农户与县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破解了融资难题。
“五位一体”的有力实施,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农民走股份合作的信心倍增,积极参与合作社组建,使产业结构迅速调整,实现了“两减两增”:即传统种植作物减少,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增加;分散养殖减少,标准化设施规模养殖增加。以玉米为主的传统作物被经济作物取代,蔬菜种植面积由10万亩增加到14万亩,形成了“百里绿色蔬菜产业带”;规模养殖场由30个增加到81个,其中千头规模养殖场由4个增加到21个,万头规模养殖场实现“零”的突破,达到6个。
二、扶贫攻坚与城镇化相结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提升农村综合水平的主攻方向
一是注重发挥“规划”先导作用。突出规划的科学性,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河北农大、铁道学院等专业机构,编制完成了《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幸福乡村》建设等规划。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计划为契机,规划以中心村为战略举措,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00个中心村,行政村由440个撤并到303个,自然村消减三分之一。
二是注重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探索了村企联建、整体搬迁、改造提升和市场运作四种建村模式。龙关镇尤家沟村依托当地企业优势,通过村企联建,解决了新民居建设资金难题。雕鹗镇康庄村和三道川乡老栅子村,实施整体搬迁,通过旧村复耕,解决土地指标难题。大海陀乡二炮村、雕鹗镇尤庄村就地对原有民居实施改造,避免了大拆大建。后城镇后城村通过市场运作,筹资1.8亿元,建设新民居住宅楼,使农民享受市民居住条件。2012年,全县共打造16个新民居示范村,为今后新民居建设起到了带动作用。
三是注重发挥“项目”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注重农村项目建设,整合力量,把新民居所在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发展典型经验材料:某县坚持科学发展促扶贫深刻变革
点击下载
本文2013-06-24 14:40:56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3941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