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市委书记市长关心的十大焦点问题(二)

栏目:调查报告发布:2005-08-11浏览:2666下载254次收藏
 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城市竞争力,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城市转型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加强,其中,城市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重中之重。转型是过程,战略是根本,只有实施各种有效战略,我们的城市化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大背景下实现快速发展。

■ 当我们在思考城市发展和转型的时候,我们不但要了解城市的历史、现状、经验、模式和规律,更要把它置身于国际国内城市发展和转型的主流中去;我们不但要从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内部外部方面去寻求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更要从路径选择和战略方案上去寻求新的契机。

有关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是目前各地市领导十分关心的又一个焦点问题。我们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的城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与其它城市比较,在要素流动过程中能否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并最终实现自身城市价值所具备的或培养形成的各种竞争优势的系统合力。在这一部分,我们把城市转型、城市战略与城市竞争力放在一起来加以论述,就是着眼于通过正确的城市战略实现城市转型,并最终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这是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的新一轮发展机遇中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态势和核心要素之一。

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城市竞争力,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城市转型中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加强,其中,城市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重中之重。转型是过程,战略是根本,只有实施各种有效战略,我们的城市化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大背景下实现快速发展。

焦点二:着眼于城市转型的城市战略及其基本思路

毫无疑问,因中国加入WTO而即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目前还处于萌动状态,虽然表现不很直接,但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展开。从时间上来说,跨国公司依托改革开放20年来在中国的合纵联横,“开疆拓土”,已经逐渐融入中国市场经济的每一个细胞,这是中国在短短20多年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取得突飞猛进的根本所在;从空间上来说,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正打破地域和国别限制,在地球村的理念下实现全要素和资源的配置。但这种配置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对一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并与这种城市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恰恰是在这方面,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侧重在产业、企业层面进行变革,在要素配置的微观层面引入市场机制,而相应忽略或延缓了在空间、地域特别是城市化进程方面实施整体战略转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弱化了市场层面的活化效应,处处可见的地方保护、行政垄断使整个改革的效力被削减、磨损甚至耗竭。可以说,中国改革目前所处的胶着状态就在于没有从空间层面进行更大范围卓有成效的突破。
如果说2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从安徽凤阳小岗村那13个红手印有着某种历史偶然性的话,那么,今天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跨越已不能再幻想这种偶然性,而必须从必然性上寻求新的契机。这时我们发现,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主导力量更主要的来源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所产生的辐射和带动力量,而承接这种辐射和带动力量的,目前来看,还不是农村,而是城市,是已经蓄势待发的中国的城市转型过程中酝酿的综合力量。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于产业或企业内部的变革,而是从深层次上构筑整个要素配置的综合战略。

在此,我们就目前中国城市化和城市转型中的一般性战略问题分析如下,它不代表各地针对地区特点制定的特色化发展战略,但却是制定特色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城市地缘战略与城市转型

地缘因素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以及实现国家政治经济行为的基本条件,是影响和制约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因素。对地缘战略环境的认识,对正确判断国家安全发展的地区战略环境和地缘战略重心及变化有重要意义。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地缘要素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技术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对地缘战略产生一定影响。

城市的地缘战略在城市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大城市化,城市化也不是一个城市的城市化,城市化更不是同一种类型和级次的城市化。因此,研究城市地缘战略问题的重点,就是关注城市在地缘上的联合和扩张,其中的关键是实现城市群,城市圈和城市带三个层级的城市化跨越。

对于大城市而言,它的城市化应是以城市地缘为依托,着眼实施大城市群战略,构筑以少数几个领先城市为龙头,地缘范围内各中心城市的一体化整合,从而使城市做大,实现规模效应,这是城市化的第一个级次;在城市群的地缘延续基础上,形成由若干中心城市为辐射源的城市圈,它们是支撑整个城市群的支柱,而在城市功能上又分散城市群内部的压力,减缓城市病的过分积聚,这是以地缘战略推进城市化的第二个级次;在城市圈的基础上,地缘战略的城市化第三个级次就是由众多中小城市构成的城市带,城市带的主体是中小城市,这些城市以特色化的产业中心镇为支撑,进而形成特色化的城市风格。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城市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城市由原来功能分散向功能整合,并最终朝向以大型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是大势所趋。而及时调整城市定位,调整城市产业布局,在即将形成的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三个层次的区域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已成为当前国内大、中、小城市实现城市转型,制定发展战略的一个至高点。

城市品牌战略与城市转型

刚刚过去的2001年被称为“中国城市品牌年”:继2000年深圳夺取了世界花园城市评比100万人口以上组冠军之后,美丽的羊城又在2001年的评比中夺得季军,成为中国拥有“绿色奥斯卡”美誉的姐妹名城。人间天堂杭州,在荣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之后,宣布将以“世界休闲之都”作为全新的品牌。而东方明珠上海继举办APEC会议博得国际好评后,又在全力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打造新的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宝贵的文化和经济资源,打造城市品牌,提升综合资源,是世界性的潮流。中国城市积极打造品牌,显示出中国参与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积极姿态。

从整体上说优秀城市品牌一般包含独特性、延展性、实用性要素。

建立城市品牌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一套名称、标志象征和口号,更重要的是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找到自己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定位。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环境、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本身都是构成和决定一个城市品牌价值的要素,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最终决定了品牌的本质。不同于单一产品和服务,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既包含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同时也渗透了许多复杂多元的无形价值。

定位是建立品牌的灵魂,城市品牌存在的价值是它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个性,就如同产品品牌一样,著名品牌之所以屹立百年不倒,就因为它始终遵循着自己的定位和保持着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定位的实质就是将城市放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给它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由此形成这个城市鲜明的品牌个性。目前国内的城市之所以缺乏个性、出现雷同,大多数是因为未能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全盘发展,只是基于市容美化、地产规划和招商引资等单一因素考虑,一窝蜂地搞城市绿化和所谓形象工程。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市转型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城市现代化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大胆实践,以环境革命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环境不仅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外在表现。实现城市环境革命,一方面包括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等的调整和升级换代。

针对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环境建设现状,我们提出了“环境革命”的概念。环境革命,是以人与环境相互协调为宗旨,以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高度和谐为目标,利用环境建设与治理,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为手段,改善人民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和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市稳定、协调和永续发展的环境复合工程。

环境革命,就是要彻底改变人们尤其是城市领导对于环境建设中单纯的“环卫”、“环保”和“污染治理”等传统观念,打破“环境建设就是投资”、“要工业就不能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等的传统认识,建立全新的环境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模式。把环境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环境革命整合城市发展诸要素,提升城市价值,以城市增值盘活资产存量,从而高效聚集城市财富,并以城市丰存的经济实力投入环境和城市综合建设的良性增长循环中;环境革命就是要消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初级工业的低效增长方式,以环境革命建立高增长城市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平台”,以高度文明的城市环境,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在更高的基础上,建设现代“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城市”,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在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中,许多城市都把环境建设作为突破口,确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远景规划。上海的生态建设,苏州的园林文化,大连以环境革命提升城市竞争力(本刊2001年曾对此作过专题研究),为城市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城市的环境的转型,将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城市人才战略与城市转型

城市人才战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转变观念,建设城市人才的生态高地。

转变观念的主要目的就是树立新型人才观。新型人才观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思想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也是人才是否能在社会长久立足的根本,因为它支撑着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起码的公民素质,二是合作精神和合群能力,三是必要的诚信意识。

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石,也是人才创造力的来源。在当今人才市场中,真正具有竞争能力的是那些能创造新技术、新思想,能创造新的管理模式和营销理念方式,使企业和事业能焕发出生机活力的人才。

业务素质主要就是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论。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学习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论,比如学数理的就得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学社会的就得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身体心理素质中除了要有健康的体魄之外,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意志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抗挫能力,二是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2.在制度上进行城市人才战略的建设

第一,建立市场化的人才使用机制。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是公正、公平规则下的自由竞争。建立市场化的人才使用机制就是要充分赋予企业乃至事业单位充分的用人自主权。这一机制的确立牵涉到政府、市场、企业三方面复杂的关系。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新型的政府职能必须建构在合理的政企分开的基础之上,政府必须把人才资源的配置、使用与管理的功能完全交给市场、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自治组织来承担,人事局与各级政府部门对人才要以服务为导向的理念取代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式的管理。

第三,加强政府的监督职能,完善人才市场的法制化建设。政府无论在宏观调控还是在微观监督过程中,都要以法律、法规为主要手段。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政府的政策行为必须为法律所支配,以此来保证政府为市场和企业提供公平的游戏规则。

第四,改革户籍制度。对于户籍而言,改革的呼声一直是高涨的,那当然更多的是从打破城乡二元分离的体制出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户籍制度是我们现存制度中最不相适应的制度之一,对这一制度的改革,对于建设一个人才高度流动、人力资源高度流动的市场而言是重要的。

3.培育公平公正的人才生存环境

观念与制度的转变,其最终意义是要营造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如果希望竞争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希望人才能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就要努力改变社会环境中的许多东西。

一是改革政治体制,培育公正意识。要培育公平、公正意识,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上的变革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一个过程,只有民主的改革,整个社会环境才能发育出自由平等的意识,而只有法制的改革,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民主才能得到保障。

二是培育市民宽容、合作、诚信的素质。在政治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市委书记市长关心的十大焦点问题(二)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