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优秀村委会主任入党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加强优秀村委会主任入党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进一步加强优秀“非党”村委会主任入党工作,是不断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为农村党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必要举措。为准确分析把握当前优秀村委会主任不入党、入党难的原因,为下一步逐步扩大村委会主任入党比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我们于近日通过进村调查、座谈了解、听取汇报等方式,对优秀村委会主任入党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非党”村委会主任不入党、入党难的原因分析
土左旗目前有村委会主任312名,其中不是中共党员的有170名,占到了总数的54.5%,总体来看比例偏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非党”村委会主任不入党、入党难主要存在以下六大方面的原因。
乡镇党委方面。一是个别乡镇党委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主要表现为对发展党员工作谋划少,很少深入地去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党员工作规划;有的乡镇虽然制定了规划,但常常是说在嘴上、停在纸上,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二是督查指导力度不够。有的乡镇党委对村党组织的考核侧重于一些“硬指标”(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业开发等),并没有将发展党员工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有的乡镇党委对所辖村的发展党员工作不闻不问,缺乏经常性督促检查,致使村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不够重视。三是责任追究意识差。有的乡镇党委对连续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或发展党员唯近、唯亲的村党组织负责人一味姑息,长时间不对其作任何处理,导致发展党员工作进展缓慢。
村党组织方面。一是涣散型党组织。部分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弱,无法起到应有的领导核心作用。有些村党组织书记主观上想发展优秀“非党”村委会主任入党,但限于自身能力素质相对较低,无力去领导和把握村内党员的意愿,对“优秀”非党村委会主任的入党问题难以形成一致意见。二是集权型党组织。部分村党组织特别是支委会在村内有绝对权威,大事小事说了算,支委会成员形成了一个小集体。集体之外的人,特别是村委会成员想要入党比较困难。三是家族型或宗派型党组织。部分村党员队伍家族化、宗派化严重,非自己家族、宗派成员,或不能给予自身及家族、宗派一定利益的人想入党,在党员会议上很难通过。
村党组织书记方面。一是村党组织书记担心选好苗子、丢了位子,对村委会主任入党存在排斥心理。一部分“非党”村委会主任在村民当中很有威信,一旦他们入党以后,对村党组织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位子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威胁。因此,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害怕村主任入党后挤掉自己的位置,借口发展时机不成熟、发展条件不具备,故意拖延不发展。二是村党组织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认识不够,缺乏发展党员的主动性。部分村党组织书记长期“坐门等客”,不能主动引导包括优秀“非党”村委会主任在内的农村优秀青年积极靠近党组织。还有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干脆“闭门谢客”,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发展党员工作不管不顾,甚至将递交给党组织的申请书私自积压,不予理睬。三是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家族、宗派意识强,如果申请入党者不是自己的身边人、要好人,或不能给予自己一定的利益,则很难入党。
农村党员方面。一是党员老龄化。一部分农村老党员受旧观念、旧思想的影响,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意识较差。特别是对部分年轻村委会主任的工作方法看不惯,新旧观念的碰撞导致优秀村委会主任难以入党。二是党员私利化。部分党员将手中握有的政治权利当做谋取私利的工具,如果村委会主任不能给予自己一定的照顾和实惠,就不同意其加入党组织。三是党员散漫化。部分农村党员不能从党的事业、农村发展大局出发去考虑发展党员事宜,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在发展党员时借口有事或无故不参加党员大会,致使
关于加强优秀村委会主任入党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本文2013-04-22 10:39:38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34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