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群代沟:国企党建乏力之困
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设想下,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力度逐年深化,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国有企业的影响与改变也是深刻而长远的。企业的股权结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及管理模式都经历了形式多样、思路多变的尝试与转变,而作为企业主体的职工,其的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复杂化随着变革的持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宽容的政治环境,更激烈的社会竞争,更多更广的利益诉求,更频繁的人员流动,造就了一个个不同阶层的利益团体,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与对象都需要重新明确,作为企业的政工干部更应该正确认识到党建工作及政工干部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国有企业的政工干部却更多面临着不被理解、认可度低、缺乏支持、迷失自我的边缘化境地,笔者认为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工工作对于行政支持的依赖,而又缺乏行政支持的力度,具体到人的身上,就是很多企业的政工干部与行政干部的群体割裂,作出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国有企业结构深刻变化和内部资源分配改变的基础上的。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地位与意义的认识,曾有不同的观点,大致上可分为三类:削弱、强化、游离。党的“十七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32条对此问题给予了非常明确的回答: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其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及“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是如今国有企业党组织最核心的定位与作用。
笔者认为,无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国有企业党建的核心一直都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无论政策与纲领中其他的定位与作用如何变化,只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国有企业还设有基层党组织,那么这一条就是永恒不变的核心本质。改革开放之后,对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定位的争论,根本原因在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错失了基层党组织与时代的同步转型的机遇,企业转型了,党建工作却原地踏步,政工干部要么墨守成规,要么彷徨度日,而国家层面也未能及时给予更有效的指导与督促。
现代企业制度下,要完成与国际市场接轨,应该遵循市场法则,这也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前提,但是中国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能与传统的西方模式相提并论,国有企业拥有非公制企业所不具备的支持与资源,也同样担负着更为艰巨的国家使命,以单纯的市场经济眼光来衡量国有企业,并对其的党建工作作出批评与调整既不公正也不明智。而作为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只要围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主题,其他的都是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但是,在中国社会与经济的转型期内,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忽略了,取而代之的却是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去存的讨论,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存在感与作用力,更模糊了部分人群,包括一部分党政领导的思想意识。
外部环境对政工干部的认识与评价
回到开篇所谈到的问题,虽然在党的“十七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从党的领导中,从国家层面中,对这项工作给予了肯定与支持,但落实到企业基层中,实质工作还是困难重重、矛盾重重,最突出、最典型的就是行政与政工的“断裂”。笔者从事党务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从一些工作经历来看,这样的现象其实是普遍存在的,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的盈利性组织,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可以将领导干部分成管理型、技术型、业务型等等,但很多时候政工类干部却是相对区别于其他干部的一个群体,实事求是的说,社会上对于政工干部的认识比较“脸谱”化,评价不“高”。
我们的父母这代人对于政工干部的评价似乎还是比较客观的,在过去国家统管的时代,党务工作很多时候也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候甚至是家庭与个人,企业政工工作有许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能够对许多职工的思想乃至是行为予以帮助或规范,相对于现在,那个年代的政工干部更善于和乐于与职工沟通,融入群众。当然政工干部的所作所为也不都是令人认同的,和现在相比,过去政工干部握有更大的权利,通过国家政策导向,将企业党组织定位于“权利中心”,在缺乏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前提下,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与决策,也难免让其他干部和职工保留意见。
从目前周围所能了解到的情况看,当今的国有企业干部与职工对于党建工作和政工干部延续了改革开放之前的一些看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首先,仍旧是作风问题,政工干部最大的作风问题就是不作为,一杯茶一张报纸老生常谈,却也是经久不衰、实实在在的“经典”桥段,很多群众一谈到政工干部的第一印象就是无所事事,这当然即有群众误解的成份,也有政工干部自身要求不严,不讲求工作方式的问题。另一个突出的看法则是政工干部工作太“务虚”,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热衷于形式主义,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干了些什么,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进反退,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政工干部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敢帮群众出面解决问题,不敢向学历、职位高于自己及同级别的行政管理人员做思想工作,认为没有实权,怕得罪人不利工作。
客观因素造成政工干部工作环境的两极分化
目前的国有企业中有两类政工干部群体的工作状态是比较典型的,一类是所谓的老国企,具备传统的国企特征,比较重视政工工作,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整体工作节奏较慢,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培养了大批的政工干部,由于企业不从事高技术产业,缺乏专业技术的基层职工的职业发展道路往往会选择政工道路,所以这类型的企业政工力量比较厚实,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因素,政工干部多,就意味着工作量的分散,每个人只负责一小块工作,甚至是一个一百人的单位由几个人负责宣传工作,劳动力就很容易富余,结果不一定会是对于本质工作的精益求精,而是留给其他干部职工一杯茶和一张报纸的印象了,大家都选择当政工干部的另一个问题是干部素质良莠不齐,把不适合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员塞进政工干部队伍,就很容易造成政工干部队伍文化程度偏低,整体素质退化的局面。
第二类国企,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些年轻企业,这部分企业大多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应用,重大项目投资、运营等方面的工作,企业领导层和业务、技术骨干都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的趋势,对于政工工作了解并不多,也并不愿意主动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党建工作的松懈和对政工人员的配置欠缺,往往这样的企业会出现政工干部身兼数职的情况,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政工干部的工作是饱负荷的,疲于奔命式的,在忙于应付上级单位的检查、报告与本单位填鸭式的工作方式后,所谓的党建工作转型与创新都只能是标语与口号了,即使是面对基层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可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综合这两种政工干部群的工作环境,最终的结果是殊途同归的,群众的满意程度自然都不高,
干部群代沟:国企党建乏力之困
本文2013-03-22 10:16:31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33371.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