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xx县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与
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xx县水利局课题调研组
一、基本现状
xx县位于广西南部沿海,属亚热带气候,每年受热带气旋影响频繁,全县多年平均降雨1629.8毫米,雨水充足,但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且强度大,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极易造成洪涝和干旱的双重灾害。据《xx县县志记载》,小的洪涝灾害及干旱灾害年年有,大的灾害经常有。建国以来,最为严重有 1960年7月9日 和 1971年5月30日 的特大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大旱灾年有1963、1991、2004年等,干旱灾害的特点是旱灾分布时间以夏旱和秋冬连旱最多,地理分布较广,且干旱发生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别近10年来出现的秋冬连旱或秋冬春连旱的新特点,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全县地形呈倒置三角形,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西北呈脊状,山脉为北东—南西走向,丘陵多,坡度大,25°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33.2%,全县成土母质多为结构松散的花岗岩和砂岩,占全县面积的45.53%,其中适宜耕作的1—3级的土地仅占全县总面积14%,其余多为石砾多、岩石裸露的4—6级土地,这些自然因素极易诱发水土流失。
当前,由于受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以及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我县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我县创建“西部小康示范县”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我县水利事业发展迅速,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十分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水生态的保护工作,初步形成了与县域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体系。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尤其是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十五”以来,全县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21万亩,全县仍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55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41 %;城镇用水日益紧张;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已成为制约我县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瓶颈。因此,今后一个时期,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迫切。
(一)水土流失严重,从源头上导致水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县地处丘陵山区,地势坡度大,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是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在局部地区也有发生;我县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是崩岗,因其切害山体,侵蚀量大,压埋耕地,淤塞库塘渠道,破坏水利设施,影响交通,危害十分严重。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277.4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 7.80 %,主要体现在:
植被遭受破坏,水源涵养能力减弱,土壤大量“石化”、“沙化”。有些地方坡耕地由于缺乏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严重,耕作层逐年减薄,大多5~7年便弃耕,有些达到剧烈侵蚀的地方,地表光秃一片,土壤肥力几乎丧尽,保水保土能力极差,已不适宜植被生长。
泥沙下泄淤积,填高河床水库,造成河道泄洪能力和水利设施调蓄功能降低,加剧下游洪涝灾害。据统计,xx县河流总长1325.3公里,淤积长度达738公里,占河流总长度55.7%,过去武利江和钦江可通航,现在已不能通航,阻航长度119.2公里。xx县蓄水工程1981处,总容量37967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1065万立方米,而淤积量达698.73万立方米,占有效库容的3.32%,水土流失导致了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其应有效益,工程设施抗洪和抗旱能力不断下降。
水土流失造成冲毁耕地良田淤积日趋严重。据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资料统计,仅1985年8月份大洪水,xx县就有1.26万亩农田被泥沙淹埋,其中丰塘、平南两镇最为严重,占全县受灾面积的26%,从而给xx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危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上全县水土流失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得到了控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目前全县水土流失的诱因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为的不合理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减弱。从源头上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生态环境的恶化:
1、乱砍滥伐造成森林资源存量锐减,保水保土能力差。据林业部门统计,1977年测算年生长量为8万立方米(森林面积13333公顷),而当年全县已消耗森林积蓄量达15万立方米。1988年中南林学院对我县取样调查时,森林砍伐量又速增到30多万立方米。超负荷地开采森林资源,致使xx县的森林郁闭度显得较为单薄;虽然近年来不断扩种了森林面积,但由于森林大多数处于幼龄期,无法达到保水保土的目的。
2、传统的陡坡开垦、顺坡种植的农业耕作模式,造成了土层疏松裸露,无植被固持,特别是在25°以上的坡耕地,因缺乏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极易引发水土流失。
3、在农村,绝大部分群众以柴草作为生活燃料和割草、铲草皮烧灰积肥,消耗大量的林草植被,并严重地降低了林草植被覆盖度,导致降雨时,雨水直接溅击地表,给水土流失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4、基础设施建设中,如公路的边坡处理不当造成的崩岗,及建筑堆的弃土等,因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开挖出来的泥土乱堆乱放,或直接倒入江河入库,从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水土流失。
5、矿产开采业对弃土、残渣随意推放,如烟墩镇的北风山石场、陆屋镇的陆东石场等,这些矿点堆积的弃土残渣,因无任何水土保持措施,在雨水产生的地表径流作用下,加剧了水土流失的产生。
(二)水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我县境内河流众多且分散,而且多属水资源发源地,主要河流有钦江、武利江及其支流等。据环保部门评估,2007年我县仅工业污水排放量696.71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883.5万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县主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30%以上的城镇沿河水遭到污染。根据xx市水资源质量通报,从每季度通报的结果显示,我县水质变化趋势不容乐观。如2007年第三季度地表水资源质量概况,在钦江xx境内布设3个水质监测断面(点)。其中灵东水库水质为Ⅱ类,但水质达到轻度富营养程度;县城河段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和粪大肠菌群等项目超标,水质受到严重污染;陆屋河段水质为Ⅳ类,主要是溶解氧、粪大肠菌群、铁和锰等项目超标;在武利江布设了武利桥水质监测断面,监测显示武利河段水质为Ⅲ类,水质尚好。造成我县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大面积的农田使用农药和化肥而形成的。水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严重。另外,从人口增长,从城市发展,从经济增长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城市和工业用水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因此,开源节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水现象严重
据统计,全县农业灌溉用水系数只有0.42,而很多国家、地区已达到0.7—0.8;我县工业万元户值用水量是100多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县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5%以上;城镇自来水供水管网渗漏难以估量等等。这种浪费水资源现象普通存在,珍惜水的意识仍很差,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知道爱惜,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大多数人有节约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体的行动,大手大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缺少节水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三、对策与建议
当今世界,水的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水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就如何缓解我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环境恶
某县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本文2013-03-19 15:19:40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3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