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亟待改革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亟待改革
教师职称评审,目的不仅是对于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肯定,更是以此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科研先导、教学有方”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工资的不断增长,职称与工资挂勾,在教师职称评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数额限制不合理。
现行的职称改革制度是多年延续下来的按照企事业单位的编制数,按照一定的高级、中级、初级的比例,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有多少高级职称岗位数,多少中级职称岗位数,多少初级职称岗位数,有多少个岗位指标就评多少个资格,资格评完之后,再按照岗位数额实行聘任,兑现职称待遇,不能超岗聘任。这样的结果使得某些学校某一职称岗位待评人员拥挤,而连续多年没有职称指标,相反又有一些学校某一职称岗位空缺人数太多,并且连续多年分配有多余职称指标。
2.指标量化不科学。
当前教师职称评审中有的学校片面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和论著数量等可以量化的因素,而忽视了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质量等不可量化或者很难量化的因素。有的学校在评审中对一些很难定量的工作(如教学水平、教育质量、论文质量等)也采用一些量化指标(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论文发表刊物级别等)加以衡量。
3.评定年限不规范。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突然停止一年,或者每年的职称评审时间不确定(如某地区07年的评审停止一年,那么07年够资格的教师在08年就要和08年才够资格的教师一起参评。再如目地08年是三月份评审,而09年又是十月份评审,那么一部份教师又会错失时机),这样的不规范性只能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民主测评不民主。
有的学校进行民主测评就是全员投票,甚至连工勤人员也能对谁有资格申报职称投上一票,既然利害与己无关又能投上一票,极容易出现投人情票、感情票,利害票。
5.评审小组不合理。
有的学校职称评审小组全由领导组成,如果有领导是测评对象,就会官官互评,出现一边倒的结果。 有的学校职称评审小组也有教师参与,但是要么就是领导首先对这些教师提前做工作,提前说好给谁评给谁不评,要么就是首先形成一个领导必须要占绝大多数的评审小组,而投票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亟待改革
本文2013-01-05 17:50:26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2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