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文章汇编
十八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
十八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
一、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表明我们党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
对形势的准确判断,是制定路线政策的依据。报告是在对形势准确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制定的。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凡的道路,纵观十年,国际社会风云突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繁荣,党中央带领全党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挑战,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还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和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这是十八大报告制定目标、任务、方针、原则和举措,周密做出工作部署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二、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灵魂,全面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十八大报告开宗明义说明了大会主题,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主题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四个重大问题,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况、达到什么目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八大报告的核心与灵魂,是精神实质,旗帜关乎方向,关乎理想信念,是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保持一种奋进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主题点出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四句话。
三、对科学发展观做出新的定位,体现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十六大以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需要,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年来,经过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已经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愈发显现,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实践的检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已经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的时机已经成熟。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增写进党章,写入十八大政治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新的定位,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报告进一步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意义,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个必须”的要求,即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这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在描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时,号召“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新时期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是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核心内容,因此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高度自觉、深入阐释的重大课题。
必须充分认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所开启的开放的理论境界和理论视野
毫无疑问,我们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来理解我们的发展,但是,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以开放的视野来理解“中国特色”的含义,必须开辟国际视野、培育世界眼光。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我认为,这里的“中国特色”并非只具有限制的意义,并非限定我们只能解决中国独有的问题,而同时具有开放的意义,表明我们能够依托独特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和制度优势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这样一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就使得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境界和视野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独善其身”的防御性姿态转向“兼济天下”的积极性姿态。这体现在多方面,十八大报告中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强调在共同的全球化场域中,在共同的市场经济机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对于应对人类共同的发展问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二是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出一种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又充分表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培育和践行人类共同追求的优秀价值方面具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必须在实践中培育、在理论上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在根本上取决于两点: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如何能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方面体现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如何能够在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文化进步方面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优势?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围绕着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建构市场经济体制来培育“自觉”和“自信”。当今深刻影响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历史机制是全球化的逻辑,最强有力的动力机制毫无疑问是市场经济机制和资本的逻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首先要面对的是两大现实。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优越性应当体现为,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对全球化的逻辑保持清醒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既要对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分享全球化的机遇提供文化支撑力,又要对于保证中国和人类免受全球化风险和灾难形成有效的价值引领和责任担当。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优越性应当体现在:在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批判和抑制资本的逻辑所造成的各种不平等、不人道的消极后果;既要最大限度地激励和保护市场机制运行所要求的社会各个层面的创新,又要对资本和市场的逐利本性和价值冷漠加以有效的道德、价值约束、法律约束和制度约束。
只有这种发展优势和价值优势在社会运行的各个层面上都扎实地培育起来,并且在理论上得以清晰地阐释,经济的健康发展、民生的持续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建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和提升、保持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等,才有了扎实的根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真正确立起来。
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战略高度就在于:要努力争取在共同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机制中赢得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硬实力优势;在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竞争博弈中赢得文化价值优势、软实力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将在两个方面体现出世界意义,对人类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一是有助于解答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经历和经验教训,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和艰难性,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体制的僵化,没有通过改革向市场经济开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提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二是有助于解决如何行之有效地抵御全球化进程中的霸权主义,维护人类发展道路多样化的世界性难题。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解上经常存在线性决定论思维模式和霸权主义国际秩序的结合:冷战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模式;全球化进程中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强权式推行等。它们共同的弊端在于:否认人类发展道路的多样化和世界文明多样性。十八大报告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模式在于突破历史发展的线性决定论的僵化模式:既积极地推进改革创新,向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又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又不把自己的道路作为唯一正确的模式去剪裁其他国家的发展。它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发展道路、一种模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一方面积极收获全球化的成果,借鉴世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一定要脚踏实地地认清自己的国情,然后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从而推动一种包容性的发展。
更加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就要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要求出发,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把工会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布局、去实施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从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证上系统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更高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成为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国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纲领路线的具体途径。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的同时,更加自信地走党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马克思总结世界工人运动的经验指出:“工人们已经具备了作为成功因素之一的人数,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朴素的工人阶级感情和愿望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自觉的阶级的思想体系,也无法依据这样的思想体系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只能限于一般的经济斗争。工人阶级要求得自身的社会解放,只有通过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行动才能实现。因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的这一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着我国亿万人民的希冀和奋斗,承载着几代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在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力探索中,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可逆转地结束了中国近代
十八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文章汇编
本文2012-12-05 17:29:37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23851.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