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意见

栏目:工作计划发布:2012-08-14浏览:2740下载160次收藏

中 共 拉 卜 楞 镇 委 员 会  

关于在全镇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  

行动的实施意见  

  

各行政村、社区及镇机关党支部:  

根据《中共夏河县委关于印发<夏河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县委发〔2012〕10号)文件要求,结合“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为了进一步推进全镇小康社会进程,进一步加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按照县委及县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指示精神,镇党委决定,从2012年开始在全镇开展以单位、科级干部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要意义  

(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建设“小康城镇”的需要  

拉卜楞镇是县城所在地,也是安多藏区政治、经济、文化、物流、商贸中心,人口是其他乡镇的2至3倍,但人均耕地面积、草场面积名次均排在全县13个乡镇的末端,加之自然条件严酷,农牧民收入渠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及环境因素制约等原因,使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阻碍了全镇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及任务进程。同时,作为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实现 “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旅游文化名镇及全县带头发展的“排头镇”、“示范镇”,加快贫困村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更是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全镇各社区、村干部群众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深入贫困村、深入贫困户,帮助这一群体挖掘村组发展潜力、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引导脱贫致富,是建设“小康城镇”的重点所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富民强镇的重要举措。  

(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建设“魅力城镇”的需要  

根据夏河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构建“魅力夏河”要求,我镇将全镇发展战略定位为“旅游兴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今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将“魅力城镇”的历史文化特色、宗教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色通过兴办“农家乐、牧家乐”、加大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沿途风貌改造等形式集中向外进行展示。要向外界展示我镇农牧村良好的发展形象和农牧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关键还在于贫困村和贫困户摘掉贫困的“帽子”。这是广大农牧民的强烈要求,也是全镇干部的职责使命。全镇机关、社区、村党支部、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紧迫性。  

(三)“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建设“和谐城镇”的需要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加快我镇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目前,我镇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期、重大战略机遇期、各类矛盾凸显期。组织全镇干部职工深入贫困村、深入贫困户,倾听群众呼声、助推村组发展,在同群众的沟通交流中增进感情、了解疾苦、破解难题,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改进机关干部作风、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更是维护我镇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必然要求。  

    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以为民富民为目的,转作风、炼干部,抓基层、强基础,办实事、解难题,使我镇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党群干群关系更密切、扶贫开发更有效、基层基础更牢固、社会建设更和谐,把州十一次党代会和夏河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到为民服务的实践当中,促进我镇农牧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努力实现到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四级联动原则。省、州、县、镇(街道)四级都要广泛动员,明确责任,积极行动。镇党委、政府,镇直各部门、各社区及行政村要按照县“联村联户、为民服务”动员会议精神,迅速开展工作,广泛宣传动员,细化工作职责,密切配合省州县联系单位、领导,深入村组和农牧户,及时提供必要资料信息,争取项目支持、破解发展难题、增加群众收入。  

2、综合带动原则。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载体,抓住省州县部门和领导关心夏河发展、支持夏河发展的有利时机,群策群力,全力推动我镇农牧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  

3、全面覆盖原则。镇党委、政府,镇直各部门、各社区及行政村广大干部都要参与此项活动,严格做到我镇所有贫困村都有县单位和领导联系,贫困户都有干部联系,确保活动扎实有效、不留死角。  

4、务求实效原则。要立足镇情、村情、民情,从我镇半农半牧区的实际出发,挖掘发展潜力、培育发展特色,真心诚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难题,确保此项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使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5、长期坚持原则。要立足“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针对我镇贫困村的发展难题和贫困户的生活现状,在工作中建立长效机制,进行长期性的指导帮扶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三、“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主要任务  

全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要紧紧围绕扶贫攻坚、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稳定三大任务,在方式方法上要做到“六个结合”。一是把本次行动与我镇不同村组农牧业生产特点和不同季节农牧村重点工作相结合,有针对性的解决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与我镇贫困村资源开发和连片扶贫开发相结合,充分挖掘贫困村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我镇贫困村经济发展。三是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加强农牧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我镇贫困村发展条件。四是与农牧村劳动力培训输转相结合,整合培训资源,打造劳务品牌,建立劳务基地。五是与政策法规宣传和“形势政策、法制、维稳”三项教育相结合。六是与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加强我镇农牧村社会治安工作,促进农牧村和谐稳定。各联村联户领导、干部要立足全镇各社区、村实际,以“六个结合”,推进以下“六大任务”。  

(一)宣传政策。镇机关、各社区、行政村要及时整理中央和省州县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等宣讲资料,组织精通藏汉双语干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会同省州县联系单位、领导,深入我镇贫困村、贫困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培养五个意识。一是讲解法律法规,培养法制意识;用浅显易懂、贴近实际的法规案例,讲解国家的法律政策、讲解乡规民约,促进我镇农牧民知法、用法、守法,增强法制意识。二是讲解发展机遇,培养发展意识。向我镇农牧民深入分析目前农牧村发展的现状、发展的机遇,大力宣讲县委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激发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热情,增强发展意识。三是讲解惠民政策,培养感恩意识;要以我镇现有的惠民服务大厅为依托,继续巩固强农惠农活动成果,重点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宣讲,在为民服务的同时,培养群众饮水思源的感恩意识。四是讲解民族政策,培养大局意识;用身边的人和事为例,讲解民族地区的大好政策,讲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共同繁荣的大好局面,增强大局意识。五是讲解发展成果,培养爱国意识;以我镇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讲解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增强我镇农牧民群众的爱国意识。以五个方面的政策宣讲,努力转变群众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使其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成为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的标杆。  

(二)反映民意。全镇联村联户活动相关领导、干部应深入我镇贫困村、贫困户,认真调研村组发展的现状和困难,认真听取群众的意愿和诉求,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现状,记写意见建议。在与群众的沟通交流中,掌握制约我镇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掌握群众对镇党委和政府的意见建议。各联村联户领导、干部要当好“书记员”,对于反映出的问题和建议,镇机关、社区、行政村要建立工作台账,干部个人要认真记写;要当好“调解员”,群众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能够解决的及时解决,不退不拖;对于解决不了或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要耐心解释,争取群众的理解,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单位解决。镇党委、政府负责将“连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联系单位和干部工作情况登记表,分发至联系单位和干部手中。  

(三)促进发展。促进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镇党委、政府,镇直各部门、各社区、行政村的职能作用和干部的特长优势,把此项工作同全镇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结合起来、同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根据我镇贫困村发展的实际,在进村入户过程当中,从村组发展制约瓶颈、特困户的致贫原因等方面出发,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次和类型,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致贫致困原因,做好指导、协调和督促各类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实施。在分类指导上,要理清帮扶思路。一是以畜牧业发展为主的村组,要重点争取牲畜暖棚、牲畜良种、饲草料基地、草场围栏、畜产品安全、畜牧业机械、畜产品加工等畜牧业资金项目,加强牲畜疫病防治、暖棚养畜、畜种改良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二是以半农半牧发展为主的村组,要发挥农牧互补的优势,重点争取短期育肥、设施农业、特色种植、农田建设、“六小工程”农牧业资金项目,加强种草养畜、高效种植、舍饲圈养、藏中药材等农牧业技术培训。三是以旅游业开发为主的村组,要重点争取生态环保、资源开发、农(牧)家乐、民族工艺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意见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