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年鉴》规范与创新的探索
《金湖年鉴》规范与创新的探索
《金湖年鉴》从1995年创刊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把规范当做年鉴工作的立身之本,创新当做年鉴事业的发展之路,经过岁月的磨砺,经验教训的积累,理论和实践的反思,为《金湖年鉴》在新的起点上创新、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规范与创新的积极实践
在规范管理上,首先是年鉴的框架设计一直坚持一级栏目、二级分目、三级条目的结构形式,个别内容在分目与条目之间,增加一些子目,每年栏目大致都维持在30个左右。其次,我们不断强化工作目标责任制,按栏目分解到人,分别对各责任编辑的催稿、改稿、编辑、校对等工作进行目标考核管理;在编校上,除了各责任编辑各自编校外,我们还引入了互审互校机制,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标准,除了主编统稿之外,在稿件送审之前专门安排时间,让各责任编辑之间相互审稿,二校的时候安排一次互校,最后在四校的时候除了各责任编辑相互之间“捉错”外,我们还特聘了文字功底好的社会人士对全书稿件进行“捉错”,使年鉴全书的差错率明显减少,编校质量大大提高。
在规范的同时不断创新,以系统性、稳定性、灵活性和服务性为原则,循序渐进地对年鉴框架实施优化和调整,力求做到分类明确、门类齐全、编排科学、层次分明、归属得体,如《金湖年鉴(2010)》在框架设计方面遵循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相结合的原则,对部分栏目、分目结构作了调整,新增了两个分目。将“重点与特色企业”与“工业”栏目合并;将“环境保护”从“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栏目调整为“生态环境·旅游业”栏目,并将“中国金湖荷花·美食节”栏目中的“主要景区”分目一并调整过来,与金湖大力提倡的“生态旅游”相呼应;将“房地产业”从“信息 旅游与房地产”栏目调整为“城乡建设·房地产”栏目,并将“供电”从原“交通·供电”栏目调入此栏目;将原“交通·供电”和“信息·旅游与房地产业”两个栏目中剩余部分合并为“交通·信息化”栏目;将“社会保障”和“社会生活”两个栏目合并为“社会民生”,并增加“红十字会”分目;“国内贸易”栏目更名为“商贸服务业”,并增加“餐饮娱乐业”分目。经过调整后的《金湖年鉴(2010)》框架设计更趋科学合理,也更加凸显金湖地方特色。
版面设计推陈出新,美观与实用并重,我们请专家为年鉴设计彩页,在封面、封底、公共彩页等显著位置突出反映金湖特色和当年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彰显金湖“水乡园林城市”的风采。在印刷手段上,我们多方比较,选取实力雄厚的印刷公司,采用全彩印刷,进一步提高了《金湖年鉴》的品位和质量。在2010年初的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金湖年鉴》获得综合、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设计四项一等奖;在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奖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在江苏省首届年鉴评比中获优秀奖。
二、在规范的基础上提升质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年鉴也不例外。遵守年鉴的总规范,才能保证质量,2012年《金湖年鉴》的编纂工作已全面启动,我们将巩固创新成果,认真把握规范,力求年鉴编纂工作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和完善。
1、规范框架结构。年鉴的框架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金湖年鉴》的框架结构做到对准各层面读者需求,明确记述范围和记述方式,保持全面系统地反映金湖党、政、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的各个栏目和专文、专栏、附录以及目录索引等要素构成。依据科学、系统要求,做到合理分类、有序排列,这样既有利于读者的阅读和检索,又有利于保持年鉴自身特色、风格和连续性。
&n
《金湖年鉴》规范与创新的探索
本文2012-07-10 09:25:47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1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