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国有水利泵站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2-06-02浏览:2472下载186次收藏

国有水利泵站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介绍了田家庵区泵站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泵站   水管单位 田家庵区
1、田家庵区泵站基本情况
田家庵区农林水利局直接管理的水利工程有庞岗电灌站、姚湾排涝站两座国营排灌站,排灌面积9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0%,每年平均抽排涝水3500万方。确保了田家庵及淮南市城乡、工矿、交通枢纽的防洪安全,保障了灌区内的粮食生产安全,促进了农民增收。
庞岗电灌站始建于1976年,为股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编在岗职工28人,有文不在编4人,退休职工10人。承担泵站和灌区运行管理维护和防汛抗旱任务。一、二级站装机7台1260kw,设计灌溉面积5万亩;姚家湾排涝站始建于60年代,为非法人单位,现有聘用职工5人,同时兼管曹咀排涝站。姚家湾排涝站装机5台650 kw;曹咀排涝站装机5台775kw。两站装机10台1405kw,承担64.4平方公里的城乡排涝纯公益性任务。
2、田家庵区泵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性质不清,权责不明。
两站既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等部分经营性功能。长期以来,承担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性质不清,供水价格长期低于成本,供水水费是水管单位主要经费来源,工程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2.2水利工程管理运营体制不完善,机构不健全。
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一方面是经营性资产由于供水价格低于成本,水费征收困难,造成经营性收入少,另一方面是公益性资产得不到政府定额补贴。庞岗电灌站定性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政没有一分钱补贴,人员工资低且发放困难,多数职工外出打工。姚湾排涝站为非法人单位,由区农林水局聘用了5名非专业人员管理,既没有收费主体又没有经费来源。       
2.3水利工程管理经费不足,工程老化失修。
水利工程的管理是实现水利效益的关键环节,水管单位在工程维修和改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进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这些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改革前,庞岗电灌站的水费收入远远不能维持人员工资和日常费用,经费不足,工程得不到维修和养护,工程老化失修,积病成险的情况较为突出,不能实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2.4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水价低,收费难,水资源浪费严重。
1990年,省政府19号令颁布了《安徽省水利水利工程水费收交、使用和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农业灌溉实行基本水费加计量水费制度。1995年省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结19号令进行了修改,提高了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的标准。2002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38号文《关于规范农村水利工程水费的通知》取消基本水费,一律实行计量收费,由于田间计量设备的匮缺,以及水商品意识的淡薄,这使原本难收的水费征收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致使灌区三个乡镇累欠水费达350万元。38号文实际上只有一条“取消基本水费”得到了落实,这一条切断了泵站生存的主要来源。
2.5收支悬殊过大,效益严重衰减。
庞岗电灌站从2002—2006年,灌溉面积从5万亩衰减至1.5万亩,年均收缴水电费30万元,上级补助4万元,年均支出电费16万元,年均支出管理费和维修费12万元,年均应当支出工资、养老保险金40万元,年均亏损34万元。截止2006年8月,欠发职工工资36个月,拖欠工资达82.8万元,欠社保养老金18万,欠职工福利费23万元,欠外债21万元,总额达144.8万元。
2.6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不高。
田家庵区泵站工程管理人员中,多数是退伍安置到单位的,多数职工是低学历,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科技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否则将难以适应现代工程管理。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了职工人心涣散,泵站得不到正常的养护、维修,而且泵站效益严重衰减、受益面积萎缩,严重制约了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 、田家庵区水利泵站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1 完善机构、规范管理
理顺管理体制。根据省、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精神,我区在多次调研的基础研究制定了《田家庵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将不是独立机构的由区农林水利局直接运行的姚湾排涝站(曹咀排涝站),并入庞岗电灌站,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结果负责的田家庵排灌总站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国有水利泵站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