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大鲵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和市委11号文件精神,详细掌握我市大鲵产业化发展的有关情况, 2010年8月10日 至 8月20日 ,三门峡市农业局渔政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卢氏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对大鲵的资源分布、种群数量、流域环境、大鲵人工繁育及增殖保护等情况进行了调研,为加强我市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加快大鲵产业化进程,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积极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渔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基本概况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属国家二级,国际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物种,被人们誉为“活化石”。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地处暖温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区,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我国黄河流域大鲵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和栖息地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之一,历来倍受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1982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卢氏大鲵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部卢氏境内。生物地理分区属 2.14.5 和1(1) 4a (1)。面积184350公顷。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10° 34’ -111° 22’ ,北纬33° 32’ -34° 23’ 之间。保护区属中山峡谷,区内大小山峰4031个,河流溪涧2400多条。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区,东部为丘陵区。气候年均温 12.6℃ ,极端最低温— 19℃ ,极端高温 42℃ ;年均降水量732毫米。主要河流有洛河、淇河、老灌河等。区内山山峰重叠,坡度陡峭、林木成荫,灌木杂草繁苊。河底乱石密布,水青见底,水生动物较多。大鲵在全县分布区域面积计184350公顷,总储量25000千克。有大鲵分布的河流共计1400多条,其中较大的有55条,水面面积410公顷。狮子坪乡产大鲵的河溪有明朗河等12条。瓦坑沟乡产大鲵的河溪有淇河等19条。汤河乡产大鲵的河溪有高沟等9条。其他9个乡产大鲵的河流有15条。保护区是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文(1982)126号批文建立的。卢氏县建立了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大鲵管理所,主管全县大鲵保护工作。1988年卢氏县水电局建立了渔政管理站,目前由这两个机构共同进行全县大鲵的保护管理工作。
2000年大鲵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名录,2004年,农业部正式立项建立卢氏大鲵救护中心。 2006年9月21日 ,河南省第一个室内养殖大鲵(娃娃鱼)模拟生态环境的科研基地——卢氏县大鲵救护中心及繁育基地隆重落成。卢氏县大鲵救护中心及繁育基地主要任务是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实施救护、监测、科研、繁育和生态科普宣传。它的建成为大鲵资源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搭建起了一个科技支撑的平台,同时,也使三门峡市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在新时期如何尽快恢复、保护大鲵资源,并把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把大鲵打造成我市特色农业的一大品牌,并促进全市特色渔业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各级渔政管理部门应该面临和思考的大课题。2008年,我市卢氏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河南省大鲵驯养繁殖管理办法》、《河南省大鲵经营利用管理办法》等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了《卢氏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共11条,为保护大鲵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三门峡市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依法有序管理和科学高效利用的新阶段。
2、所做的主要工作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008年3月份,三门峡市卢氏县召开政府办专题会议,将加强大鲵物种保护,加快大鲵资源繁育作为县委、县政府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重点工作,突出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力争尽快在大鲵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在大鲵资源保护的科学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大鲵资源的增殖保护,创建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构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卢氏大鲵保护区对野生大鲵种群生长规律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大鲵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还没有大的突破,生态环境影响、自然资源退化、种群数量减少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大鲵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有效地保护大鲵这一具有较高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古老生物,河南省农业厅、三门峡市农业局及卢氏县多次组织保护区人员赴湖南张家界和陕西汉中等地,实地考察大鲵自然资源保护和大鲵产业化发展工作,卢氏县认真学习总结大鲵保护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把加快大鲵繁育技术研究和人工养殖技术推广,作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工作,提到了优先发展、优先扶持的位置和高度,必将有力地推动大鲵自然资源保护水平的全面提升
2.2强化培训,打好基础
2008年9月份,河南省三门峡市农业局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大鲵养殖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50余人。在这次培训班上,首先组织学员参观学习豫西众发大鲵研究所和仁达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的大鲵养殖经验。在培训期间,市、县领导及水产界专家分析大鲵养殖发展前景,鼓励养殖户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大鲵养殖。近年来,在发展大鲵产业上,卢氏县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带领农户到发展较好的地方学习成熟经验,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做技术指导,带动西南山区群众利用自然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大鲵养殖。在这次培训期间还邀请有多年实践经验专业人员讲解大鲵养殖技术,养殖户就发展规模,养殖经验进行汇报和相互交流,通过学习使各位学员受益非浅。举办这次培训班,为在豫西山区大力发展大鲵养殖产业,加快卢氏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技术引路,科技创新
2009年3月份,三门峡市大鲵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横涧乡下柳村挂牌成立。这标志着河南省以科技为支撑保护开发利用大鲵资源的产业化运作格局正式形成,为卢氏县依托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养殖,积极推动大鲵资源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新成立的三门峡市大鲵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对大鲵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实行企业运作,目的在于有效保护和提高大鲵种群数量的同时,发挥中心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广大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通过养殖大鲵实现致富。该中心占地15亩,目前已经建成孵化车间 200平方米 ,修建地下养殖场98口,面积 970平方米 ,整合大鲵160余尾,多数为8龄以上成鲵,将采用“科研+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提供大鲵种苗、签约订单、跟踪服务、连锁经营、跨省合作等方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力争3至5年建成中原乃至全
XX市大鲵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本文2012-05-23 20:09:12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9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