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明珠展新姿——黄石市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江南明珠展新姿——黄石市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专题调研组
2011年第4期 ——本刊特稿
“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历史上,黄石因其丰富的煤、铁、铜、钴、金、锶、铅、锌、硅灰石等矿藏,成为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一个多世纪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这里创办汉冶萍公司,一批钢铁、水泥、煤炭企业随之诞生,拉开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黄石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誉为“江南明珠”。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矿冶之火,铸造了黄石“矿冶文明之都”的辉煌,也使其走到了“矿竭城衰”的边缘。近几年来,黄石“背水一战”,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勇敢地承担起全国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房试点城市、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3g电子政务应用试点城市、科技进步示范市、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国”字号试点任务。艰辛探索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1月,黄石被“中国经济论坛”评为“2010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城市”,此前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国家级荣誉,这颗江南明珠再次绽放璀璨光芒。
繁华之后的困境
黄石因矿而生、因矿而兴,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探明的矿产资源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3大类78种,品种占全国的28%、湖北的55%,是全国第六大铜矿基地和十大铁矿基地之一,硅灰石储量世界第一。上世纪50年代,黄石依靠丰富的资源宝藏,布局了一批大型冶钢、冶铁、水泥、有色金属企业,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资源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度高达62%。上世纪90年代以前,黄石城市规模和工农业产值一直稳居湖北省第二位,一路书写着“黄老二”的辉煌。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黄石逐渐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各种伴生问题陆续涌现,加上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城市发展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矿产资源告急。资源储量大幅下降。到2007年,黄石煤、铁、铜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3%、23%、39.7%。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不低于30%的矿山,仅有大冶铁矿等14座。主体矿山进入衰退期,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服务年限都在逐年缩短。大批矿山相继闭坑。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逐步枯竭,22座铜矿、10座煤矿和4座铁矿相继闭坑。同时,因推进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关闭了一批石灰石矿。采掘行业日益萎缩。1950年,采掘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曾达到23.19%,经过“一五”到“四五”,采掘业的比重上升到29.99%。1980年以后,采掘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到2008年不足11%。我们在有色公司调研时获悉,目前该公司自产铜矿石只占铜矿石需求量的15%。
困境之二:产业结构告急。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黄石产业结构以生产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为主,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关联度低的单体企业多,产业集群配套企业少。从三次产业占比看,“产业失衡”严重。以2007年为例,全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53.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8.94%,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从工业结构状况看,“重重轻轻”明显。就是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2006、2007年,黄石轻重工业比分别为7.9∶92.1、12.9:87.1。传统工业因“三高三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而渐失优势,资源型产业衰退萎缩。以大冶市为例,2009年该市156家规模企业中,有113家是资源型企业,占比高达72.5%;资源型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8%。偏重的产业结构使得该市经济风险不断加大,每当宏观经济“转冷”时,该市的经济发展随之陷入“低谷”,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不高,竞争力不强。虽然黄石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了以冶金、建材、能源、机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但下游产业、配套产业发展不够,没有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而且创新能力较弱。
困境之三:发展空间告急。城市发展无空间。黄石是由两个滨江小镇发展起来的“狭长”城市,到2008年市区仍仅有234平方公里,且山环水绕,真正可用建设面积只有6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已有55平方公里,剩余建设用地不足10平方公里,且散布于市区。项目往哪里摆、增长点何处生,一度成为市委、市政府最棘手的问题。工业园区发展无空间。黄石同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先有工厂,后有城市,形 成了 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整个城市以工矿和企业为中心来布局,城市形态和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城市生活区与生产区混杂,加之受单一产业结构所限,老城区“退二进三”(二产业退城进园,三产业进主城区)的任务繁重。
困境之四:民生问题告急。矿产资源枯竭,带来相关企业关停,导致黄石涉及民生问题的“四个压力”加大: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全市隐性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黄石煤炭矿务局、大冶钢厂、大冶铁矿、大冶有色等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导致大批职工下岗。截止2008年,黄石市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二是社会保障压力加大。黄石市现有离、退休职工13万多人,占市区人数的比重达到20%左右;社会保障资金收不抵支,2005年以来该市每年新增退休人员8000余人,市内本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累计高达3.5亿元。三是职工脱贫压力加大。2008年,黄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3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47元;市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到36174人,低保金月平均标准仅为230元。四是城市建设压力加大。长期以来,黄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建设压力加大。据统计,全市实施城市道路改造和基本的配套设施改造所需资金高达300亿元以上,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困境之五:生态环境告急。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给黄石生态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矿山、灰尘弥漫的山道、伤痕累累的土地、长满荒草的坑口。一是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口400多处,工业尾砂库153座,占全省三分之二,大量的尾矿、尾砂堆积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二是地质灾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03—2008年,黄石塌陷面积59.1万平方米,地面沉降1.4万平方米,滑坡335.7万平方米,发生采空区塌陷的矿井有34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三是环境污染严重。长期沿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黄石由此戴上了“光灰城市”的帽子。2007年,黄石万元gdp综合能耗为3.07吨标准煤,能耗水平位居全省第一,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08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69万吨。2008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31吨标准煤,居全省第一位;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7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为1.65万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困境之六:财力保障告急。随着资源型产业衰退,城市发展、民生改善、产业接续、生态补偿、环境修复等方面公共支出加大,黄石财政支付常常“捉襟见肘”。一是采掘业提供的税收增长乏力。近年来,采掘及初级产品加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2005—2008年,黄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4.34%,资源开采及加工企业4年来上缴税收分别为10.7亿元、11.6亿元、12.7亿元、13.9亿元,年均增长仅9.02%,占地方财政总收入比重分别为54.1%、44.3%、38.9%、32.6%。二是可用财力非常有限。以2008年为例,黄石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7.98亿元,根本无力承担资源枯竭带来的环境治理、企业搬迁、职工安置等巨大的资金需求。三是财政支出因素与日俱增。大量企业关闭破产,下岗职工人数剧增。从2000年起,黄石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土地出让金返还、国有股出售收益、借款以及上级补助等资金,安排下岗职工生活费、补充医疗保险、下岗职工出中心费用等累计达20多亿元,其中用于因资源枯竭关停破产企业的相关支出就达15亿元。
“背水一战”闯新路
如何从困境中突围?黄石的答案是“转型”。正如市委书记王建鸣所说:“面对资源枯竭,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别无选择。惟有转型,黄石发展才有出路;惟有转型,才能找到一条新路;惟有转型,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市委、市政府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果断提出“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三大战略”,迈开了转型发展的新步伐。
(一)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着力提升发展理念。思想是总开关。发展要转型,首先思想要转型,最难的是思想转型,最根本的也是思想转型。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上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入调研市情民情,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在提升发展理念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是增强了转型发展的紧迫感。通过对黄石市情和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深入分析、对历史上资源型城市盛衰历程的比较研究,全市上下认识到:资源枯竭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危中寻机、转型发展,才能浴火重生、再创辉煌。“早转型,冲出重围、柳暗花明;不转型,坐吃山空、山穷水尽。严峻形势逼迫我们转型,国家政策有利于我们转型!”二是确立了超越资源的发展理念。产业转型是城市转型的核心。根据黄石的产业基础,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转型不是另起炉灶,那样无异于“釜底抽薪”;而要立足资源、超越资源,摆脱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的现状,走“喜新不厌旧”的产业升级道路。按照这一思路,该市一方面注重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着力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由“卖资源”向“深加工”转变,精吃“资源饭”;另一方面,努力降低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及医药等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贸、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推进产业向多元化、集群化、高级化、低碳化方向发展。三是确立了区域功能化发展的理念。在区域竞争中,黄石市既树立武汉城市圈内“经济传动力越来越强,同城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机遇意识,又强化“不能功能化,就会边缘化”的危机意识,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等重大战略对黄石的要求,结合黄石产业、区位、交通物流等优势,立足融入武汉城市圈、辐射鄂东南及赣北地区,千方百计确立黄石在国家和全省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性功能地位。具体来讲,就是着力建设“三基地一中心”、发挥“三个作用”:打造全国重要的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在产业发展上的引领作用;打造辐射鄂东、皖西、赣北现代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在区域竞争中的辐射作用;争创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充分发挥在实施国家战略上的示范作用。四是确立了开放式发展的理念。黄石干部群众清醒认识到,转型发展的舞台在黄石,项目建设的平台在黄石,但发展的动力、资源、空间不能局限于黄石,必须增强“天下资源为我所用”的能力。他们跳出黄石谋发展,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转型发展的“第一引擎”,践行“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保姆式服务”的工作要求,仅2010年就引进项目260个,引进市外资金270亿元,极大地增强了发展活力。五是确立了统筹发展的理念。市委、市政府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不单是城市发展的转型,更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不单是经济转型,更需要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全方位转型。他们围绕建设“双百”(人口过百万、建成区面积过百平方公里)大城市的目标,统筹兼顾市区与大冶、阳新共同发展,形成了以市区和大冶城区为龙头,以黄金山工业新区为基点,以阳新为副中心的大城市发展格局,并在公交、户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探索城乡一体化路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低碳理念植入工业园区,狠抓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改善人居环境。
(二)坚持以科学规划为抓手,着力明晰发展路径。规划是转型发展的先导和纲要。黄石市坚持把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体现到科学规划上,进一步明晰发展路径。一是立足黄石长远发展,修编城市总体规划。通过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南向对接、东西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思路。“南向对接”,就是城市发展向磁湖、大冶湖之间的广阔地域推进,加快黄金山工业园区与大冶城区对接,力争在两湖区域再造一个新黄石;“东西开拓”,就是东面推进河西地区与中心城区、阳新沿江一体化发展,西面推进铁山区与市区、下陆区一体化发展;“环湖开发”,就是加快推进磁湖、大冶湖沿岸开发,建设生态、休闲、宜居的现代化城区;“沿江发展”,就是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全力推进沿江经济带发展。二是立足破解土地瓶颈,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于2009年7月正式获批,确立了“两减一增一扩”(调减全市耕地保有量、调减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新增建设用地、划定重点区域扩展区)的规划目标,可使未来黄石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1.3万亩,平均每年可使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78万亩,制约城市发展的用地指标问题得到较大缓解。三是立足八大产业发展,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在现有八大产业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八大产业集群。即以新冶钢为龙头的特钢产业集群、以大冶有色为龙头的有色产业集群、以三环锻压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劲牌公司为龙头的食品饮料化工产业集群、以华新为龙头的建材产业集群、以东贝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美尔雅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西塞电厂为龙头的能源产业集群。四是立足优化产业布局,编制“三园一带”发展规划。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设施对接、政策共享、联动发展”的要求,编制完成了“三园”(黄金山工业园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工业园)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规划、黄石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五是立足服务产业发展,谋划重大电源电网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黄石将加快电源点和电网建设。电源点建设方面,着力发展光伏电能和生物质能,在建和进入规划的火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86万千瓦,基本能满足地方电力需求;电网建设方面,将新建500千伏阳新梁公铺开关站、9座220千伏的变电站;天然气建设方面,将加快城区供气管网与西气东输及川气东送管线对接,使居民使用天然气从目前的35%提升到60%。
(三)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强化转型支撑。黄石市注重把战略、规划细化为具体的项目,围绕“三大战略”,实施了“四个一批”重大项目,策划储备了计划总投资达8795亿元的项目库,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有362个。一是实施了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十一五”期间,黄石市交通发展实现五个突破:即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9倍,相当于建国后55年交通投资总和的4.5倍,首次实现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投资突破百亿元大关;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鄂东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大广、杭瑞两条高速在该市境内同步建设,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实现了零的突破;国省干线公路惠民畅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市范围内二级公路收费站全部撤除,结束了该市普通公路长达十余年“过路收费”的历史;水运振兴工程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谋划了近二十年的棋盘洲港区在“十一五”期间动工建设,并建成2个5000吨级泊位,老城区码头将逐步关停,市区内港城混为一体的旧格局将成为历史;农村交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市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客车、100%的农村渡口安全达标,人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二是实施了一批产业优化升级项目。先后实施新冶钢460和273、新兴铸管、中铝铜板带、有色铜冶炼改造、西塞电厂二期等一大批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升级改造和延伸发展项目,推进黑色、有色金属、建材、能源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延伸发展。2010年,黄石累计实施过千万元的工业技改及投资项目400多项、完成投资200多亿元。着眼于优化三产结构,重点实施新兴管业投资建设的沿江重工物流园、中粮集团投资建设的棋盘洲粮食物流园和已经形成规模的花湖综合物流园以及罗桥物流园等现代物流项目;着眼于农业产业化,先后引进中粮、雨润、永大等农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生
江南明珠展新姿——黄石市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本文2012-05-13 21:38:12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8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