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我县山林经济突破发展的思考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2-02-16浏览:2615下载205次收藏

              关于我县山林经济突破发展的思考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决定》,借助国家政策推动,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县森林覆盖率从43.6%提高到47.7%,林木绿化率达到63.9%。在加快生态建设过程中,同步推进兴林富民工程,是我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课题。  

     一、发展现状  

    从收入构成划分,山林经济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森林、林地、林木的直接产品,主要是原木、果品、种苗、花卉、药材等;二是林产品和林副产品的加工增值部分;三是为保护森林资源政府出资的生态管护直接收入,如正在实施的水源地生态林补偿等;四是以林业资源为依托开展的旅游收入。目前,我县山林经济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林地资源量大面广。全县现有总人口4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5万人,林地总面积361.6万亩,人均7.98亩,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18亩)的6.76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1.98万亩、天保林2.2万亩、飞播林56.64万亩、封山育林4.13万亩。有集体林226.4万亩,是全省集体林地面积超200万亩的26个重点林业县之一。  

    特色林业初具规模。全县已基本建成蚕桑基地10万亩,油桐基地40万亩,狮头柑基地3万亩,干果基地9.9万亩。累计培育千亩桑园大村28个,千亩油桐大村22个,千亩狮头柑大村8个。发展以核桃、板栗等干果为主的村16个,形成冬青、李家庄等一批以特色林业经营为主的专业村。  

    林下种养开始起步。近年来,全县涌现出了一批林下种养专业户。他们利用门前屋后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林下养土鸡、野猪,种植魔芋、中药材。目前,全县林下养鸡8万余只,有林下野猪养殖3家,其中科创野猪养殖专业户现存栏50多头。林下种植当归、玄参等中药材1.3万亩,年产值300余万元。  

    生态旅游正在兴起。依托丰富林业资源,乡村旅游业已悄然兴起,其中铜钱关镇以万亩竹林为“卖点”,倾力打造“陕南青竹第一乡”,通过举办竹笋节,吸引各地游客赏竹笋、观奇竹、品笋宴,年带动当地产业农民增收170万元。吕河镇冬青、构元羊山等生态林业示范村,其优美的田园风光、原生态森林吸引游客休闲观光。  

    二、存在问题   

    在地域广袤的山区,山林经济曾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农业税收制度改革,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快步发展,山林经济整体上已相对滞后,尚未走出“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状。  

    一是观念不够解放。目前,林业发展仍以灭荒造林,生态绿化为重点,群众兴林致富的观念不够解放。长期以来形成的“靠山吃山不养山”的观念根深蒂固,只注重青山绿水环境的自我陶醉,没有在设施林业上做文章,导致农民守着资源增收难,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产业规模较小。尽管林地总面积大,人均占有量近8亩,但林业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拳头产品少,林农收入低,没有激发8亩林地增收活力。从统计情况看,近十年全县林业总产值最高达9882万元,最低为4096万元,且随国家补贴政策的调整,增减波动明显。2010年全县林业产值6667万元,与十年前相比仅增长了742万元,与农、牧、渔连年持续增长不相协调,林业产业尚未成为农民增收的当家产业。  

    三是经济效益偏低。由于林地主要以杂灌林、次生林为主,经济林比例偏小,改造次生林,增加经济林面积难度大,加之林业生产持续投入大,产出周期较长,政策扶持配套不到位,其吸引力远不如当年见效的烤烟、畜牧等种养业。据统计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我县山林经济突破发展的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