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材料
推行社区党建“3421”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一、背景及现实依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格局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重大变化与挑战。特别是对于**来说,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产业结构和特殊的人口结构,致使社会管理形势尤为复杂。一是**县居住着汉、哈萨克、维吾尔等29个民族,人口约10万人,少数民族占76%,是一个以畜牧业、矿业经济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多元的利益主体不断引发社会矛盾,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社区在利益格局重塑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迫切需要统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随着几个过百亿的集团入驻我县,2-3年企业用工需求将达到3万人,用工市场的开放性、社会的流动性、就业的多样性,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三是面对**社区实体化建设的实际,政府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一些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责任不清,城乡社区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职能未充分发挥,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不健全,群众参与渠道不宽,群众诉求表达机制不顺畅容易隐藏社会风险。
城乡结构的变动带来社会管理的难题,探索加强社会化管理的根本保障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筑牢基石。基于现状,县委提出要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从新的视角来谋划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城镇社区党建“3421”社会化管理模式。
二、项目概念
社区党建“3421”工作模式的基本内涵:“3”就是建立县级社区大党建指导委员会、城镇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社区党建联席会三级领导机构,“4”是开展了“党建联抓、文明联创、环境联保、活动联营”四项联建活动,“2”是构建了“面向全体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广大党员的管理服务”两大服务体系,“1”是筑牢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第一道防线。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建设,优化管理体制,明确了社区的组织领导框架。
健全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框架,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核心所在。县、城镇、社区三级领导机构明确了在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中的功能、权责及相互关系为加强社区管理提供保障。县大党建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每个社区由2-3名县领导联系,定期参加共驻共建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工作中的难题。明确规定今后新建居民小区必须优先留有社区或小区活动中心的建设用地,2010年以来在城乡接合部、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新建2个社区居委会,争取小区服务站8个。县委开展了“群众最满意社区干部”评选活动,今年将10个社区书记(主任)岗位设置为副科级待遇,面向全地区进行了公开选拔,让社区干部“干好”有希望,并清理的减少各种形式主义的达标检查活动,让社区干部守得住阵地、腾得出精力。
(二)整合各类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明确了社区共建的实践载体。
县委明确提出,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对社区各类组织负有领导、指导、协调的职能,参与共建单位重大决策,扩大社区管理幅度。如发展党员、干部任用、党员评优等重大事项必须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要求社区建立党建巡察、监督工作机制,提出加强区域化建设的意见、建议,推进辖区单位查找问题和改进工作,提升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同时还将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评先竞优的重要依据。社区整合各部门的服务职能和资源,以党建联抓、文明联创、环境联保、活动联营为主要内容,开展小型、多样的活动,让驻区众多的中小单位党组
社区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材料
本文2012-02-14 16:35:47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4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