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市发展改革委2011年工作总结

栏目:年终总结发布:2012-02-06浏览:2744下载124次收藏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委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全会精神,落实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科学履行职能,以“迎亚运促大变、调结构促转变”为工作主线,积极发挥“大规划、大政策、大项目、大协调”的“参谋部”和“作战部”作用,为亚运会、亚残运会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一、狠抓“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谋划了广州科学发展的新蓝图


精心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协调成立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工作方案,确定了一批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强化前期研究,认真总结和评估“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通过公开选聘等方式组织开展10个重点前期课题研究已全部形成最终成果并印发各区县级市、各相关部门参阅。强化规划思路和纲要编制工作,成立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协调聚集委内外、市内外各方力量。坚持开门编规划,主动加强与市人大、政协的沟通衔接,积极组织召开部门座谈会、专家研讨会、开展多层面的调研活动和网上开辟“十二五”建言献策专栏,广泛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已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规划纲要起草工作也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已形成征求意见稿。


抓好规划衔接工作。加强与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及国家、省“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努力争取将我市“十二五”时期要推进的重大事项,特别是需要国家和省大力支持且对我市具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和建设项目列入到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中。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注重做好规划衔接,加快推进建立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全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部的衔接,注重市级规划与专项规划、区(县级市)规划的衔接协调,增强规划的整体协同性,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发展实际成效。


组织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修改完善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与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开展区县调研,进一步修改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探索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配套政策。积极指导专项规划和区县规划编制工作,通过登门讲课、座谈交流、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与专项规划编制单位及区县规划编制单位加强对接和联系,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统筹和协调。目前,《广州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15个市重点专项规划已形成初稿,12个区(县级市)的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基本与市同步。


认真做好重大问题调研。深入开展“十二五”规划规划体系、增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广州机场管理体制、广州铁路枢纽布局、后“亚运”时期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等重大问题研究,全年编发《广州发展与改革》26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堤围防护费收费改革等方面的调研成果已经转化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为我市发展谋划了好的思路。


二、狠抓《规划纲要》和改革先行先试,争创了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优势


全面实施《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组织召开全市实施《规划纲要》工作会议,印发实施《广州市实施〈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广州市实施〈规划纲要〉2010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49项重点工作任务和64个重大项目。主动争取国家和省更大支持,研究梳理《广州市推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需省协调解决的有关事项》及分工方案,并加强督办。争取知识城、中科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列入省《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十大标志性工程,占全省的半数以上。一年来,《规划纲要》推进实施工作成效显著,在省的督促检查中广州名列珠三角九市评估考核第一,获优秀等次。


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通过组织举办广佛同城化、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市长联席会议、分管副市长工作协调会、工作座谈会等,不断健全完善区域一体化的合作沟通机制。推动建立协调统一的区域一体化规划体系。组织实施2010年度广佛同城化(69项)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和交界地区一体化衔接,加快推进金沙洲、南海五沙地区等交界区域城市规划整合。着力推进《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以及教育培训、产业协作等五个专项一体化规划,扎实推进广佛肇经济圈建设(37项)年度重点工作的落实。


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研究编制“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和《新时期广州市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三年(2010-2012年)实施计划》。加快综合配套改革和专项试点。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海峡两岸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城市,协调推进增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以及富县强镇改革试点前期工作,推动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改革试验。统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召开全市深化卫生医药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 年)》以及《广州市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等四个专项工作方案,重点组织好基层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等重点改革。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广州市本级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管理试行办法》,配合市人大对《广州市政府投资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完善,大力开展投资项目咨询评估后评价工作,进一步提高市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会同市经贸委制定了《广州市民营投资产业导向目录》,进一步促进和激活民间投资。牵头或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广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广州市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办法》等,加快推进广州地区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深化地铁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了《广州轨道交通市区共建资金管理办法》、《广州轨道交通市区共建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广州市推进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和物业开发工作方案》等,创新地铁投融资管理模式。


三、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促进我市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


科学安排重大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省的沟通衔接,争取国家、省支持资金约15亿元,核准了乐金8.5代液晶面板、南沙港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65个项目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17个列为省重点建设预备项目,11个列入省第三批扩大内需项目,120个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规划。制定并经人大审议通过了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89个,年度计划投资777.3亿元。全年全市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94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2%。积极做好后亚运时期广州市投资项目谋划。按照“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市产业发展300项重大项目、民营投资100项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明年及后亚运时期续建和新开工投资项目安排。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按照“统一安排、分类管理”的原则,编制了2011年政府投资项目库。认真研究提出2010年市统筹资金投资计划建议,切实加强监管和调整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全市共有12个项目实行“代建制”,总投资约80亿元。加快推进土地出让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合理安排2010年市本级土地出让金收支,保障地铁、城建、土地储备等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开发投资管理的有关政策,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储备投资管理的意见》,切实加强土地储备开发管理,做好土地储备投资计划的安排工作,积极推进金沙洲、从化温泉等一批土地储备项目的开发建设。


进一步做好项目管理和服务。制定《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当前进一步加快推进市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地铁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查程序》等,进一步完善了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继续实施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和市领导对口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切实解决重点项目用地等重大问题。采取专项稽察、联合检查、督促整改等,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我市55个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和2605个项目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做好内外资企业项目免税确认办理工作,为广汽丰田公司、广汽日野有限公司等9个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审核,涉及用汇金额约1亿美元。认真做好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工作,为28个项目累计380次办理了绿色通道手续。进一步做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工作。全年共核准项目30个,总投资92.6亿元;备案项目679个,总投资1025亿元。


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牵头制订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了《关于实现我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预期目标工作方案》。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起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协调市有关部门、区县编制全市经济社会形势与展望白皮书。进一步完善全市经济监测分析和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开展广州市宏观经济监测预警预测系统专题研究,不断深化经济社会运行监测分析。组织召开了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部门分析会、区县联席会、企业座谈会,定期组织全市相关职能部门和一批重点企业召开经济形势监测分析工作会议,编制完成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旬报18期,完成2010年广州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3期,完成各阶段全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四、狠抓迎亚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形象展现新面貌


扎实推进亚运场馆建设。严格控制亚运场馆建设投资。认真审核亚运场馆布局及投资优化调整建议方案,将新一轮亚运会、亚残运会场馆建设资金控制在33.62亿元。完善亚运场馆审批程序。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高效完成了60多个亚运场馆及相关设施的立项和可研审批工作;争取省发展改革委核准了从化亚运会马术比赛场项目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市发展改革委2011年工作总结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