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同舟共济,政企携手保增长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是唯一由泉州市人民政府直接兴办的省级开发区(现已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功能定位为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示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面积包括已开发的清濛园区12.5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出口加工区3平方公里)和正开发的泉州汽车基地4平方公里。
开发区于1996年底启动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幅度保持在40%以上,至2008年开发区入驻并投产的企业共约300家,工业总产值173.5亿元,财政收入8.69亿元,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工贸、机电一体化、纺织服装、体育用品、工艺礼品等七大产业集群。另外,开发区获准设立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形成了一整套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系,已成为泉州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骨干力量,也是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外向型企业最密集的区域。
对发展初期的开发区,规划管理和审批的工作处于尝试阶段,行政审批行为还没完全规范,无法形成快速反馈和及时处置的优势。2000年12月开发区管委会依据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权限,设立了国土规划建设局,依法行使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全面负责审批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投资建设项目。但大部分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仍要由泉州市城乡规划局相关科室完成。审批时限、审批环节没有得到改善。随着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深入、开发区区位作用和城市载体功能的提升,对规划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开发区规划加强统筹管理的客观要求越来越迫切。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规划行政效能,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展现规划行业新形象,泉州市城乡规划局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为切入点,以规范内部运作、维护群众利益为落脚点,果断建立了规划管理直派机制,于2003年选派专职人员进驻开发区,全面负责开发区的规划管理工作。
根据泉州市城乡规划局统一布署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派驻人员主动融入开发区的发展大局,围绕 “整合资源、集约开发、求精求优、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业绩贡献、群众满意”为目标,着力推行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树立艰苦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高效意识,通过行风效能建设,促进规划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发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到了全市的前列,工作成效显著,多次被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评为“十佳创业标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去年,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受挫,企业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我们按照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紧紧抓住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战略机遇,勇于迎难而进,累积经验,提升素质,突破工作实践中的“难”字,突破心理观念上的“怕”字,发挥潜能,全力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同时在实践中注重职业角色的转变和再塑,努力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规划工作者的新形象。主要表现在:
一、精心编制规划,夯实工作基础。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既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又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而规划编制又是规划管理的首要工作,是规划管理的基础,是依法行政的依据,是指导一切规划建设行为的准则。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品位。我们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工作中转变“轻规划、重管理”的观念,改变了原先被动编制规划的局面,主动参与编制任务,与设计单位共同研究谋划,推进开发区各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注重在规划编制的时效性及质量上下功夫,努力发挥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提升规划的权威性、法定性。经近几年的不懈努力,12.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清濛园区(含出口加工区、中片区、北片区、西片区、汽车基地)成为全市第一个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并经市政府批准通过达100%的城市区域。
在编制法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同时,结合开发区“海西应先行,泉州走前列,园区新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我们主动承接了《清濛园区“退二进三”(将耗能高、有污染、效益差的工业项目引导向无污染、高效益、有品位的第三产业转变)规划》研究,启动“老园区、新发展”提档升级规划活动,制定方案、聘请专家开展为期4个月的专题调研,制定园区产业定位、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产品升级、都市经济和楼宇经济、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园区品牌、管理体制创新等6个相关子规划。根据开发区实际,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财政体制、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社会事业、学校教育、社会稳定、汽车基地建设等方面16个课题调研,22个实践项目,科学的推动了清濛园区提档升级和精品园区建设。
二、强化服务意识,携手企业谋发展
开发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归口开发区国土规划建设局,其实行“大部制”管理,职能涵盖规划、国土、建设、市政园林、交通、人防、环保、房管等。我们积极利用规划在各职能间的引领作用,做到各职能间统筹整合,形成合力,实现了一个部门力量的集中使用,达到了效能的最大化。规划管理靠前指挥,一线监管,零距离服务,从源头上把住了规划关,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规划管理的派驻人员能充分利用本局的规划技术指导和监督监管职能,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也服务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全局工作。
1、流程再造,缩短审批时效。
为配合市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积极面对金融危机,规划审批上我们提出“全市审批时限最短、服务最好、质量最优”的办事标准。按照《行政许可法》的基本要求,一是合并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及时对所有行政许可、审批服务事项进行清理和审定,对部门职能进行了归并、集中,优化整合了审批流程。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合并办理,切实缩短审批时间。承诺办结期限由两项的13个工作日缩短为单项的9个工作日;二是所有审批项目全部下放到区行政服务中心规划窗口,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压缩中间环节,减少了个人自由裁量权,只要送审材料合乎要求、符合程序,窗口工作人员一次性办结。三是清理前置条件,简化申报材料。有效地运用好开发区规划管理实现“大部制”的优势,与建设相关的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职能有机联系在一起,对在规划审批环节上设置的前置条件进行清理,除保留消防、环保等必须前置的事项外,经与人防办、建设局等部门协商,不再设置人防、节能等前置审批条件,化“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极大提高了审批时效,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累计办理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规划设计条件”、“用地红线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08件,总用地面积达3522.9亩;办理企业总平修改方案122宗;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68件,建筑面积达2945845平方米。
2、转变作风,突出品牌服务。
通过深入开展行风效能建设活动,不
(开发区)同舟共济,政企携手保增长
本文2012-01-30 12:49:07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