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县柿蒂虫重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柿蒂虫、又名柿实蛾,属鳞翅目,举肢蛾科害虫,在我县及长治市地区主要危害柿子。自2000年以来,我县柿帝虫的危害逐年加重,致使产量和效益逐年下降。为了探索该虫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笔者从2001年起用连续8年的时间对该虫的发生危害进行观察、调查,并结合本县的实际开展对该虫的防治指导,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到2007年终于总结形成了一套行在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于2008年全面推广应用后收效明显。
一、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发生趋势
1.发生规律。根据观察,该虫在我县一年发生2代,以第二代幼虫危害最为严重。该虫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其越冬场所极为复杂,树干老翘皮、粗皮下、根茎交界处的杂草、土缝中等均可越冬,同时,我县地处太行山区境内,地形复杂,而柿树又多分散栽植于房前屋后,地头岸边,山坡荒地等处,故而造成翌年成虫出蛰期极不整齐。越冬幼虫于春季5月中下旬化蛹。6月中下旬羽化并交尾产卵,成为第一代幼虫的主要虫源。由于受太行山寒冷气候的影响,越冬幼虫死亡率较高,所以,第一代幼虫的危害不严重,只是作为第二代幼虫危害的一个基数。第一代幼虫于7月上旬老熟并结茧化蛹,7月中旬羽化,成为第二代幼虫发生危害的虫源,7月下旬出现卵盛期,8月上中旬开始蛀果危害,直至柿果采收。
2.危害特点。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幼果,孵化后的幼虫多从果柄蛀入果实内,并开始转果危害,一头幼虫可危害4—6个幼果,昼夜取食,吐丝缠绕果柄,致被害果实变褐干枯后脱落。第二代幼虫主要从柿蒂处危害果实,取食果肉蛀入果内,致使被害果实提前变红,变软,成为软柿子挂于树上。给采收和运输带来不便,最重要的是软柿子丧失了深加工价值,损失相当严重。
3.发生危害趋势。该虫在本县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其发生危害趋势呈阶梯式逐年加重的趋势。根据大发生的2005年在本县主产区的3个乡镇12个点158户农户种植的1387颗柿树的调查,第二代幼虫危害蛀果率轻的19.7%,重的高达40.4%,而中等发生的2003年同点同期调查的结果为危害轻的蛀果率为13.2%,重的21.3%
二、发生逐年加重的原因
1.气象因子。我县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秋两季温暖,夏季炎热。这样的气候条件,既满足于柿蒂虫的生存和繁衍,又对其泛滥成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温暖的春秋季适于该虫的生长发育,而寒冷的冬季,常往往有10天左右的时间气温在零下20℃左右,这样多数柿蒂虫越冬幼虫因无法长时间的抗衡低温冻害而死亡,只有那些越冬场所选得好(如杂草根际、阳坡上的土缝等处)的幼虫得以存活,成为来年的虫源。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持续出现的暖冬现象,则彻底改变了该虫赖以生存的气象条件,造成了多数幼虫可以顺利越冬而成为来年的虫源基数。总之,暖冬和梅雨季节的后延,也是该虫在我县大发生的重要原因。
2.生态环境因素。我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相当复杂,而柿树又是一种极耐旱、耐瘠薄的果树,自引入我县以来就一直被栽种在山地,坡地,岗地及房前屋后的空闲地上,全县种植规模虽然不小,但均为分散种植而无成片、成园种植的。由于种植分散,种植的立地条件各不相同,造成了害虫越冬越夏场所小气候条件的差异。一般情况下,阳坡或沟壑种植的因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故有利于幼虫越冬,而阴坡地和山岗地因气候相对偏低加上冬季降雪不宜融化,就不利于該虫越冬。据我们2002年—2006年连续5年的定点调查,阳坡地柿蒂虫的越冬死亡率为43.3%,而阴坡地该虫的越冬死亡率为71.6%,说明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该虫的越冬存活率是不同的
3管理因子。管理粗放,进行“掠夺式”经营是导致我县柿蒂虫连年大发生的又一重要的原因。由于柿树具有抗病能力强、耐瘠薄的特性,我县的农户都认为柿树不需要管理,形成了只收获不管护,更不进行更新,最终导致树龄老化,树上枯枝较多,利于柿蒂虫的越冬。据2004年我们对本县上遥镇东社、西社、正社 三个村288农户调查,每年对柿树进行修剪、防治病虫害等管理的只有9户,占被调查户数的3.1% ,而96.9%的农户则是每年只管收一次柿子,而不进行任何管理。这表明,只收获不管理的掠夺式经营也是导致虫害大发生的重要的因素。
4.防治不当。过去,我们科技人员对此虫的防治对策没有系统研究,故在需要进行防治时,却没有一套综合的防治措施。而个别农民盲目使用化学防治,则存在诸多弊端,如:使用高毒农药造成环境和农产品污染,不能进行适期防治,防效低成本高,对天敌也有较大的伤害。这样,年复一年,在部分地区造成了恶性循环,加重了该虫的发生危害。
三、防治对策
1.农业防治,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剪除虫害枝、弱枝,清理树上的干果、柿蒂,树下的落果,创造有利的柿树生长,不利于柿蒂虫发生的通风,透光环境,减少虫害发生
2.人工捕杀(1)刮树皮。利用冬闲时间用刮皮刀将多年生树干部位的粗裂老翘皮全部刮掉,可直接消灭在树体上的病虫;(2)堆土堆:根据羽化成虫出土弱的特点,可在越冬成虫羽化期在根茎附近堆25cm高的土堆,消灭羽化成虫;(3)摘除虫果:在第一代幼虫危害盛期(6月-7月)中旬,发动群众摘除树上的“小黑柿”;在(8月-9月)第二代幼虫危害盛期摘除“红柿子”,注意摘果时必须将柿蒂一同摘除。
3.生物防治。尽量利用天敌,大量推广使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剂防治以便保护天敌姬蜂。
4化学防治。化学防治的关键在于适期防治和合理选择农药。防治适期在我县应重点放在第二代柿蒂虫蛀果前,在我县以7月中下旬的卵孵化盛期前为宜,防治过早,受药效的限制防效较差,防治过晚则因害虫以蛀入果内,失去防治的意义。选化学农药可选用40%的乐斯本1500倍液;4.5%的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1500倍液。化学防治以连防两次效果较好,间隔时间7—10天,同时注意前后两次应交替使用化学农药。
山西省黎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樊美忠 高秀珍 张学渊
一、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发生趋势
1.发生规律。根据观察,该虫在我县一年发生2代,以第二代幼虫危害最为严重。该虫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其越冬场所极为复杂,树干老翘皮、粗皮下、根茎交界处的杂草、土缝中等均可越冬,同时,我县地处太行山区境内,地形复杂,而柿树又多分散栽植于房前屋后,地头岸边,山坡荒地等处,故而造成翌年成虫出蛰期极不整齐。越冬幼虫于春季5月中下旬化蛹。6月中下旬羽化并交尾产卵,成为第一代幼虫的主要虫源。由于受太行山寒冷气候的影响,越冬幼虫死亡率较高,所以,第一代幼虫的危害不严重,只是作为第二代幼虫危害的一个基数。第一代幼虫于7月上旬老熟并结茧化蛹,7月中旬羽化,成为第二代幼虫发生危害的虫源,7月下旬出现卵盛期,8月上中旬开始蛀果危害,直至柿果采收。
2.危害特点。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幼果,孵化后的幼虫多从果柄蛀入果实内,并开始转果危害,一头幼虫可危害4—6个幼果,昼夜取食,吐丝缠绕果柄,致被害果实变褐干枯后脱落。第二代幼虫主要从柿蒂处危害果实,取食果肉蛀入果内,致使被害果实提前变红,变软,成为软柿子挂于树上。给采收和运输带来不便,最重要的是软柿子丧失了深加工价值,损失相当严重。
3.发生危害趋势。该虫在本县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其发生危害趋势呈阶梯式逐年加重的趋势。根据大发生的2005年在本县主产区的3个乡镇12个点158户农户种植的1387颗柿树的调查,第二代幼虫危害蛀果率轻的19.7%,重的高达40.4%,而中等发生的2003年同点同期调查的结果为危害轻的蛀果率为13.2%,重的21.3%
二、发生逐年加重的原因
1.气象因子。我县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秋两季温暖,夏季炎热。这样的气候条件,既满足于柿蒂虫的生存和繁衍,又对其泛滥成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温暖的春秋季适于该虫的生长发育,而寒冷的冬季,常往往有10天左右的时间气温在零下20℃左右,这样多数柿蒂虫越冬幼虫因无法长时间的抗衡低温冻害而死亡,只有那些越冬场所选得好(如杂草根际、阳坡上的土缝等处)的幼虫得以存活,成为来年的虫源。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持续出现的暖冬现象,则彻底改变了该虫赖以生存的气象条件,造成了多数幼虫可以顺利越冬而成为来年的虫源基数。总之,暖冬和梅雨季节的后延,也是该虫在我县大发生的重要原因。
2.生态环境因素。我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相当复杂,而柿树又是一种极耐旱、耐瘠薄的果树,自引入我县以来就一直被栽种在山地,坡地,岗地及房前屋后的空闲地上,全县种植规模虽然不小,但均为分散种植而无成片、成园种植的。由于种植分散,种植的立地条件各不相同,造成了害虫越冬越夏场所小气候条件的差异。一般情况下,阳坡或沟壑种植的因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故有利于幼虫越冬,而阴坡地和山岗地因气候相对偏低加上冬季降雪不宜融化,就不利于該虫越冬。据我们2002年—2006年连续5年的定点调查,阳坡地柿蒂虫的越冬死亡率为43.3%,而阴坡地该虫的越冬死亡率为71.6%,说明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该虫的越冬存活率是不同的
3管理因子。管理粗放,进行“掠夺式”经营是导致我县柿蒂虫连年大发生的又一重要的原因。由于柿树具有抗病能力强、耐瘠薄的特性,我县的农户都认为柿树不需要管理,形成了只收获不管护,更不进行更新,最终导致树龄老化,树上枯枝较多,利于柿蒂虫的越冬。据2004年我们对本县上遥镇东社、西社、正社 三个村288农户调查,每年对柿树进行修剪、防治病虫害等管理的只有9户,占被调查户数的3.1% ,而96.9%的农户则是每年只管收一次柿子,而不进行任何管理。这表明,只收获不管理的掠夺式经营也是导致虫害大发生的重要的因素。
4.防治不当。过去,我们科技人员对此虫的防治对策没有系统研究,故在需要进行防治时,却没有一套综合的防治措施。而个别农民盲目使用化学防治,则存在诸多弊端,如:使用高毒农药造成环境和农产品污染,不能进行适期防治,防效低成本高,对天敌也有较大的伤害。这样,年复一年,在部分地区造成了恶性循环,加重了该虫的发生危害。
三、防治对策
1.农业防治,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剪除虫害枝、弱枝,清理树上的干果、柿蒂,树下的落果,创造有利的柿树生长,不利于柿蒂虫发生的通风,透光环境,减少虫害发生
2.人工捕杀(1)刮树皮。利用冬闲时间用刮皮刀将多年生树干部位的粗裂老翘皮全部刮掉,可直接消灭在树体上的病虫;(2)堆土堆:根据羽化成虫出土弱的特点,可在越冬成虫羽化期在根茎附近堆25cm高的土堆,消灭羽化成虫;(3)摘除虫果:在第一代幼虫危害盛期(6月-7月)中旬,发动群众摘除树上的“小黑柿”;在(8月-9月)第二代幼虫危害盛期摘除“红柿子”,注意摘果时必须将柿蒂一同摘除。
3.生物防治。尽量利用天敌,大量推广使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剂防治以便保护天敌姬蜂。
4化学防治。化学防治的关键在于适期防治和合理选择农药。防治适期在我县应重点放在第二代柿蒂虫蛀果前,在我县以7月中下旬的卵孵化盛期前为宜,防治过早,受药效的限制防效较差,防治过晚则因害虫以蛀入果内,失去防治的意义。选化学农药可选用40%的乐斯本1500倍液;4.5%的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1500倍液。化学防治以连防两次效果较好,间隔时间7—10天,同时注意前后两次应交替使用化学农药。
山西省黎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樊美忠 高秀珍 张学渊
黎城县柿蒂虫重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点击下载
上一篇:新时期科技新闻报道观之我见下一篇:改制企业的下岗失业党员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本文2012-01-08 09:54:37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265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