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就是立足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xx村要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唯一办法是要不断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此笔者对xx乡xx村进行了调查,在此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总面积15.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87米,最低海拔1020米。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布依四个民族,总人口668户2788人,农村劳动力1050人,剩余劳动力8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30人,具有高中、中专学历15人,初中文化程度975人,小学文化程度1713人。全村耕地面积2304亩,主产玉米、洋芋、燕麦、荞子,经济林果有花椒、核桃。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1.52万元,粮食总产量52.81万公斤,人均有粮189.4公斤,人均纯收入400元,至目前还有150余人尚未解决温饱。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一)抓领导,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xx乡成立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组,下设指导组。同时在xx村成立了领导组,由支书任组长,副支书、主任任副组长,其他党员为成员。形成了乡领导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指导组包户抓的工作格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村“两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始终把发展村级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二)抓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
搞好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关键。一是突出科学性,反映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内涵,保护生态环境,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村社规划中去。二是突出超前性,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使规划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三是突出务实性,因村制宜,尊重农民意愿,重大问题由农民作主,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式主义,使规划切实可行,真正体现以民为本的要求。
结合xx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公路沿线主要种植花椒、烤烟、玉米等,高二半山主要种植花椒、核桃、玉米、魔芋、蜡虫等,高二半山和高寒山区主要发展黄羊、黄牛养殖等。2007年,xx村共栽种烤烟面积200亩,同比增长10%,总产量2500公斤,同比增长12%,总产值50余万元,同比增长16%;花椒80亩,同比增长6%,总产量2500余公斤,同比增长15%,总产值10余万元,同比增长8%;核桃栽种面积已达100亩;生猪养殖产值比上年增加10万余元。
(三)抓主体,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
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实施“农民素质工程”,2007年xx村开展各种培训10余次,受益农民达500余人次。二是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明确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活力。三是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把文明风尚的树立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四是深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四)抓劳务,不断加强劳务输出。
xx村系贫困村,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全村仅有劳动力1050人,剩余劳动力80余人。根据劳动力情况,公路沿线劳动力人口主要是在家劳务,高二半山和高寒山区劳动力人口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加强劳务输出。乡党委、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劳务输出规划,积极开展外出务工人员技术培训,把扩大劳务输出的质与量作为一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来抓,不断加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劳务输出工作新途径,为农民外出务工铺路搭桥。一是强化专业服务。乡政府成立劳务输出管理服务中心,村成立劳务输出服务站,开设热线咨询服务电话,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用工信息、政策咨询、劳动保障法律援助、权益维护等咨询服务。二是强化宣传服务。通过广播、宣传单、开设劳务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免费发放劳动用工信息和外出务工知识读本,现场解答外出务工人员提出的疑难问题。三是强化法律法规服务。主动走访、座谈,特别是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外出务工人员家中,详细了解务工人
对某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本文2012-01-07 17:39:07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