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与防治腐败
在物欲横流、复杂纷繁的社会潮流中,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念中,在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提高的时代里,随着人们各方面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于是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道德失范、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美丑界限混淆,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不良现象不断滋生。这其中,成为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却是腐败问题。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信仰的流失,二是道德的滑坡。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意思是说,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他还说:“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事实确乎如此。一旦腐败进入权力流通环节,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即由官场腐败造成整个社会和伦理道德的败坏,从而使经济领域的腐败蔓延为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的腐败,反之也如此。对此,有学者认为,五千年来,特别是秦统一以来的中国社会,在治理上有一个与别国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信官,一旦老百姓不信官了,一个朝代也就结束了。
对于这些所谓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某种普遍自然规律,尤其是诸如“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阳极成阴”、“阴极成阳”这样的自然规律,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中老子那里,就已然是阐释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老子思想里,“冥冥之中”主宰着某一具体事物及其现象变化规律的就是“道”、就是自然规律。然而,也正因为它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语)。
古今中外,时至今日,人类学者对于《道德经》的解释一直没有停止过。据某些方面记载,著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道德经》说成是“哲学的哲学”,这是因为“西方一切哲学思想,都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源头。”具有非凡军事奇才的我党建国领袖毛泽东同志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而且即便是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不犯人”这样的思想观点出发,仍然是符合自然规律、符合“道”的本身要求的;中国一代著名武学大师的李小龙认为,《道德经》是一部武学宝典,它可以用其中的哲学思维来指导武术,比如说基于受《道德经》中阴阳哲学体系的影响而创建的“截拳道”,并“以无限为有限,以无形为有形”作为其指导思想,使“中国功夫”走向了世界,创下了奇迹,开辟了传奇。
在笔者看来,《道德经》不仅仅是一部哲学宝典,我们要从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从全党全社会都关注的焦点出发,汲取老子思想(《道德经》)中的部分智慧和“戒律”,进而能够有效拯救起我们国民的心灵,大力倡导广大党员干部重新发扬老子思想中的守“道”守己,比如说树立在名利面前淡定自若、宠辱不惊、清静无为、豁达泰然的心境和做人处事哲学,以及“功遂身退”的非功利性价值观的道德伦理思想,深入学习和领悟《道德经》中的节俭质朴、俭以养德、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从政治国之道,同腐败斗争到底,以抑制现代社会奢华堕落的弊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戒律”一,时刻铭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这是着重论述了私心私欲用事的害处和弊端,它告戒人们,凡是为了满足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而为之事,所得之利,终究不能长久,必将会给自己留下祸端。腐败正是因此而产生,过度的欲望是腐败的根源,且这种因为自身过度的欲望所导致的一切后果、“报应”均是咎由自取。其一,它要求人们要抛弃那种“跟着欲望走,被欲望所牵引”,不可自持,甚至“卖身为奴”的生活,倡导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无私奉献,天下为公,全心全意、一心一意的为人民服务,为万物众生服务。深入解读这一段论述,我们就会发现它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和党风建设、道德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其二,“功遂”要“身退”,这是顺应自然规律、符合自然法则的,即“天之道”。 有道是“为官一时一地做人一生一世”,“天之道”就是人所要效法的做人处事之道。“物壮则老”,是整个自然界的规律,生、老、病、死围绕着宇宙不停地循环往复且又生生不息,这是自然界动、植物的规律,也是社会、人生和事物发展的哲学。个体的生命本来就是有限的,无论一个人官有多大,在位时间有多长,都是时代和历史的匆匆过客,而唯有为后人在践行“道”的道路上作出典范者,方才载入清史、流芳百世。比如说,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深刻而又具体地指出了“不能顺利完成新老干部交替,可能要亡党亡国”,且身体力行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并带头实践,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充分彰显了作为一代真正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秉持的科学世界观和心底无私的高尚情怀,且令人肃然起敬,令人不禁与“功遂身退,天之道”相一以贯之而涕泗横流,扼腕叹息!
“戒律”二,时刻牢记,私心欲念,是一切邪恶的“种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即,一切的罪孽起源于不知羞耻的欲望;一切的祸患起源于不知羞耻的不知足;一切的错误起源于不知羞耻的想要得到。有德才能淡泊明志,律己才能宁静致远。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淡泊名利,砥砺名节,不为物思、不为名惑;多讲奉献,少讲索取;高扬正气,远离邪气。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总书记指出的“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进而不断加强自禁自律,自觉拒除贪欲,才是自身之福,群众之福。为什么我们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修德可以安身,思害可以防身,律己可以固身。人身如一国,疾病之所以越来越多,人们的体质之所以越来越差,根源都是一样。
“戒律”三,时刻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意思是说,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他还说:“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事实确乎如此。一旦腐败进入权力流通环节,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即由官场腐败造成整个社会和伦理道德的败坏,从而使经济领域的腐败蔓延为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的腐败,反之也如此。对此,有学者认为,五千年来,特别是秦统一以来的中国社会,在治理上有一个与别国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信官,一旦老百姓不信官了,一个朝代也就结束了。
对于这些所谓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某种普遍自然规律,尤其是诸如“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阳极成阴”、“阴极成阳”这样的自然规律,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中老子那里,就已然是阐释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老子思想里,“冥冥之中”主宰着某一具体事物及其现象变化规律的就是“道”、就是自然规律。然而,也正因为它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语)。
古今中外,时至今日,人类学者对于《道德经》的解释一直没有停止过。据某些方面记载,著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道德经》说成是“哲学的哲学”,这是因为“西方一切哲学思想,都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源头。”具有非凡军事奇才的我党建国领袖毛泽东同志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而且即便是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不犯人”这样的思想观点出发,仍然是符合自然规律、符合“道”的本身要求的;中国一代著名武学大师的李小龙认为,《道德经》是一部武学宝典,它可以用其中的哲学思维来指导武术,比如说基于受《道德经》中阴阳哲学体系的影响而创建的“截拳道”,并“以无限为有限,以无形为有形”作为其指导思想,使“中国功夫”走向了世界,创下了奇迹,开辟了传奇。
在笔者看来,《道德经》不仅仅是一部哲学宝典,我们要从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从全党全社会都关注的焦点出发,汲取老子思想(《道德经》)中的部分智慧和“戒律”,进而能够有效拯救起我们国民的心灵,大力倡导广大党员干部重新发扬老子思想中的守“道”守己,比如说树立在名利面前淡定自若、宠辱不惊、清静无为、豁达泰然的心境和做人处事哲学,以及“功遂身退”的非功利性价值观的道德伦理思想,深入学习和领悟《道德经》中的节俭质朴、俭以养德、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从政治国之道,同腐败斗争到底,以抑制现代社会奢华堕落的弊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戒律”一,时刻铭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这是着重论述了私心私欲用事的害处和弊端,它告戒人们,凡是为了满足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而为之事,所得之利,终究不能长久,必将会给自己留下祸端。腐败正是因此而产生,过度的欲望是腐败的根源,且这种因为自身过度的欲望所导致的一切后果、“报应”均是咎由自取。其一,它要求人们要抛弃那种“跟着欲望走,被欲望所牵引”,不可自持,甚至“卖身为奴”的生活,倡导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无私奉献,天下为公,全心全意、一心一意的为人民服务,为万物众生服务。深入解读这一段论述,我们就会发现它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和党风建设、道德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其二,“功遂”要“身退”,这是顺应自然规律、符合自然法则的,即“天之道”。 有道是“为官一时一地做人一生一世”,“天之道”就是人所要效法的做人处事之道。“物壮则老”,是整个自然界的规律,生、老、病、死围绕着宇宙不停地循环往复且又生生不息,这是自然界动、植物的规律,也是社会、人生和事物发展的哲学。个体的生命本来就是有限的,无论一个人官有多大,在位时间有多长,都是时代和历史的匆匆过客,而唯有为后人在践行“道”的道路上作出典范者,方才载入清史、流芳百世。比如说,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深刻而又具体地指出了“不能顺利完成新老干部交替,可能要亡党亡国”,且身体力行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并带头实践,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充分彰显了作为一代真正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秉持的科学世界观和心底无私的高尚情怀,且令人肃然起敬,令人不禁与“功遂身退,天之道”相一以贯之而涕泗横流,扼腕叹息!
“戒律”二,时刻牢记,私心欲念,是一切邪恶的“种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即,一切的罪孽起源于不知羞耻的欲望;一切的祸患起源于不知羞耻的不知足;一切的错误起源于不知羞耻的想要得到。有德才能淡泊明志,律己才能宁静致远。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淡泊名利,砥砺名节,不为物思、不为名惑;多讲奉献,少讲索取;高扬正气,远离邪气。因此我们要时刻牢记总书记指出的“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进而不断加强自禁自律,自觉拒除贪欲,才是自身之福,群众之福。为什么我们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修德可以安身,思害可以防身,律己可以固身。人身如一国,疾病之所以越来越多,人们的体质之所以越来越差,根源都是一样。
“戒律”三,时刻
老子思想与防治腐败
点击下载
本文2011-12-06 15:21:55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20017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