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xx区学前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优质园舍不断递增,办园模式日益多元,保教队伍更加专业,老百姓满意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优质均衡、充满活力、多元发展的学前教育新格局,2010年2月26日的《中国教育报》幼儿教育专栏专门推介了xx区发展学前教育的成功经验。但随着周边地区学前教育迅猛发展和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xx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全面促进区域学前教育的标准化、特色化和现代化建设。
一、现阶段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无证幼儿园难以顺利关闭
1.无证幼儿园的存在影响着区域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无证幼儿园存在和潜在的不利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不利于平安校园建设的因素非常明显,从设施设备、人员配备、园务管理、卫生保健及教学常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外来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无证幼儿园条件更差,安全隐患更大。
2.无证幼儿园关闭较为困难。无证幼儿园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以廉价服务接纳外来工子女,而外来务工者对幼儿园也不寄什么期望,只要求能管住孩子、收费低廉。因此近年来虽然先后关闭了十几家无证幼儿园,但往往是这边刚关闭,那边又新开一家,目前全区还有18家无证幼儿园,有近千名外来工子女在就读。
3.关闭无证幼儿园的合力还没有形成。关闭无证幼儿园,既要解决在无证幼儿园就读幼儿的分流去向,又要解决无证幼儿园举办者的生活出路,更要开展外来务工者的入园入托宣传。此项工作涉及到教育、民政、工商等多个部门,任务重,部门多,手续繁,仅靠单个部门很难有效开展,并更需要得到街道乡镇的全力支持。关闭无证幼儿园工作是对部门工作能力的考量,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
(二)民办有证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1.民办幼儿园园舍安全情况堪忧。目前全区有93家有证幼儿园,其中公立及街道乡镇办的幼儿园有23家,其余70家为民办(个体)幼儿园,除18家三星级以上的民办幼儿园按国家标准进行建设、10家民办幼儿园已领取“三证”外,其余42家民办幼儿园的园舍多为普通住宅民房或为原没有房屋安全鉴定的完小校舍、村租用房,房子的结构多为混泥土和圈梁结构,没有按照国家幼儿园的建设标准进行建造,房子无论从牢固性能和功用性能来看均不符合要求。
2.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大,持证率低。民办幼儿园所聘用的教师大部分是外地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中专人员或本地初高中毕业人员,具备“双证”的少,园内、外学习机会少,办园理念滞后,又加上这支队伍庞大,进取心不强,人心涣散,难以管理。虽然区教师培训中心举办了教师资格证书考前辅导班,但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
3.民办幼儿园超班额现象仍有存在。为了使办园效益最大化,少配教师、多招幼儿是民办幼儿园办园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手段。个体办园者往往会顶着“为政府承担入园责任”或“外来工家长一丢孩子强入园”的理由,无止境地扩大招生数量,影响幼儿园正常的教学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更使幼儿园的发展前景黯淡。每年2次的全区民办幼儿园安全大检查,均发现不少民办幼儿园比核定招生人数超过2倍以上,经济利益驱使已凌驾于规范办园意识之上。
(三)省等级幼儿园转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2月25日,省教育厅颁布了《对照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和对民办幼儿园重新审核的通知》(浙教基〔2008〕70号),在具体的等级转换过程中遵循“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进行,经过几次转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专任教师达标率、职称率低,流动率却高。转评指标要求专任教师具有学前教育(其他大专专业均不做计算)大专以上学历达50%,具有幼儿园高级以上职称在10%以上,专任教师三年流动率不超过30%。这三条硬指标使相当部分幼儿园望而却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我区学前教育规模扩张太快,而我区幼儿园中企、事业编制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只有15%,在全大市11个县(市、区)中排在第六位。
2.骨干教师匮乏。转评指标要求幼儿园必须有县(市、区)级及以上优秀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规划课题主要承担人等1人以上。这条必达指标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幼儿园来说是很困难的。
3.教育科研薄弱。转评指标要求幼儿园必须有县(市、区)教育部门或市级教育学会以上的教研课题,且近3年在县(市、区)级及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会议交流的科研成果(论文)获奖次数之和与专任教师之比的比值达0.5以上。这条指标对教师的论文发表交流数提出了较高要求,对办园不到三年的幼儿园更显得困难。
(四)省等级幼儿园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不规范。这些幼儿园在园舍和保教人员配备基本符合规范,2009年区教育局也对全区民办幼儿园园长和兼职会计就如何建立规范的财物账目进行了重点培训,并对辅导网片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但在年底对三星级以上民办幼儿园考核过程中,仍然发现有些民办幼儿园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如账目分类不清、支出收入混乱,专项经费未单独立账等。
2.保健工作相对薄弱。除公立幼儿园外,其他三星级以上幼儿园保健工作仍然十分薄弱,如一些保健人员业务不熟悉,对保健档案中的各类数据一知半解,十大类表格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到位。
3.办园者利益驱动为先。由于举办者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些民办幼儿园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举办者因为租金或前期对幼儿园的投入,都有急于想收回成本,马上盈利的焦急心态。因而忽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师资培养工作,转评时虽能认真执行省等级幼儿园标准,但转评完成后,又会出现反复。
(五)幼儿园园舍布局存在的问题
1.部分规划幼儿园不能如期建设使用。根据《xx区学前教育园舍建设专项规划》要求,大部分幼儿园都能如期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但也有部分幼儿园因多种原因不能按规划进行,如岷山、芙蓉家园、高潮和戚家山中心等幼儿园很难如期建成使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无证幼儿园的关闭及周边个体幼儿园的有效整合,尤其是戚家山中心幼儿园,随着外来人口的相对集中,原先的中心幼儿园已远远不能适应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
2.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园舍布局带来新的压力。为使更多的幼儿在规范标准的幼儿园就读,我区每年新建6所6班以上规模以上的标准化幼儿园,但由于外来人口子女急增,入园条件又没有明确限制,幼儿入园人数越来越多。2008年xx区在园幼儿16790名到2009年在园人数18090名,仅仅一年的时间在园的幼儿数就增加了1300名。
3.幼儿园规模设计不尽合理,造成管理困难。根据国家建设幼儿园标准,幼儿园设计的适宜规模一般在6~12个班级之间,由于急需解决外来人口孩子的入园,部分街道、乡镇在设计幼儿园的规模时,往往节省幼儿园各功能用房或减少户外活动场地,把可利用面积最大化用于活动室的扩张上,而忽略了规模过大后给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二、宁波市兄弟县(市、区)的先进做法
(一)管理制度上
1.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如宁海新增了10所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事业法人单位;江东2009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教育经费的11.5%,5所民办幼儿园财务由局会计核算中心统一代理;海曙对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定性为全民事业幼儿园;奉化将10所集体办中心幼儿园转为全民事业单位;鄞州2009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教育经费的8.5%以上,并新增了14所幼儿园为事业法人单位,且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为公办性质,全区公办幼儿园数量增加到35所,集体办幼儿园数量增加到17所。
2.教育局机关专门成立学前教育办公室(科级)。自省、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县(市、区)普遍增加了学前教育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加强对辖区内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如江北、象山、鄞州、慈溪、奉化等地都在教育局机关设立了学前教育办公室(正科级单位),配置了职级与编制。
3.街道乡镇专门成立学前教育辅导站。在省、市有关文件的指导下,宁波市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以政府统筹引导,区、街道镇乡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各街道乡镇把学前教育发展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如余姚、慈溪、鄞州在各街道乡镇建立了辖区教辅室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本辖区的学前教育,定期组织辖区的幼儿园进行检查指导。
4.明确教育局机关各科室对学前教育的管理职能。学前教育虽属非义务教育,但是麻雀虽小五脏却俱全,且规模在逐渐扩大,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问题学前教育都会一一涉及。因此,各县(市、区)教育局均要求各科室对学前教育能各司其职,如镇海、鄞州等地专门颁布了《关于明确局机关科室学前教育管理职能的通知》。
(二)园舍建设上
1.小区配套幼儿园有序建设与管理。市老三区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安置小区建设时,根据市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综合实力的决定》(甬政发〔2006〕53号)的要求,通过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的计算合理规划配套幼儿园,按配套中小学校建设的有关实施办法,做到配套幼儿园和其他建筑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2.建立配套幼儿园的装修标准。在做到配套幼儿园和其他建筑设施“四同步”的基础上,鄞州区还制定了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的基本装修标准,达到基本标准后由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再移交到相应辖区内的街道乡镇管理,街道乡镇和教育局再配备80万左右开办经费,基本保证配套幼儿园能顺利建成使用。
3.标准化园舍逐年增加。如海曙的所有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级办园标准,幼儿园省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奉化将10所无证幼儿园经整改后成为合格的准办园;余姚严格幼儿园准入审批和年鉴制度,使原有的240多所幼儿园调整到现在的169所;镇海对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个人举办幼儿园给予投入资金20%的设备设施补助。
(三)队伍稳定上
1.调动街道乡镇对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鄞州2010年起开始实施“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评估,并对评上的街道乡镇各奖励100万元,主要用于辖区内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升;宁海对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均公派5~6名事业编制的骨干教师执教;象山在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任教的公办教师已经达到82名。
2.增加幼儿教育事业编制教师与保健员。各县(市、区)的事业编制教师数占区域幼儿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如海曙达到36%,江北和江东均达到25%,镇海与宁海也达到17%;保健医生配备占园舍数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市三区和鄞州均达到72%以上,江北为加强幼儿园的保健力量,专门招聘事业编制的幼儿园保健医生。
3.自聘幼儿教师待遇得到保障。如江北对非在编幼儿教师根据学历、持证、职称、区龄等条件进行补助;奉化积极奖励教师提升素质,幼儿教师的持证率、高一级学历和职称拥有率分别达到60%、46%和23%;鄞州专门出台《鄞州区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参加事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江东畅通人才“绿色通道”,通过引才引智、争取编制,吸纳名优教师充实队伍,并对持有教师职称和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自聘教师,根据其职称高低,实行每月补助1000元/月以上的奖励制度。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树立学前教育发展新目标
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根据这总体目标提出2010年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十大基本工作目标。
1.大力推进街道乡镇中心和新农村建设中心村村级幼儿园园舍建设。顺利完成梅山、上阳、柴桥、陈华浦、黄鹂、楼下徐等6所幼儿园的新建工程。按xx区域的52个中心村的新农村建设,启动中心村村级幼儿园的扩建、改建和新建工作。
2.全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顺利完成昆亭、松花江、邵阮、世贸世界湾等4所幼儿园的新建、改建工程。
3.做好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省等级幼儿园和省标准化幼儿园的三项创建工作。新增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5所,市现代化幼儿园达标率持续提高(市现代化幼儿园园所数与全区幼儿园总园所数之比);新增省三级及以上幼儿园10所,等级覆盖率在85%以上(省三级及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数与在园幼儿总数之比);新增二级幼儿园8所,优质覆盖率在50%以上(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数与在园儿童总数之比);启动按省准办园条件的“省标准化幼儿园”达标工作,各街道乡镇的省标准化园幼儿园达标率逐年上升。
4.确保幼儿园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85%以上的省等级幼儿园评上“平安校园”,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园舍安全的指导力度。
5.有效控制全区幼儿园园舍总数和在园幼儿总数。加大力度,撤并或关闭无证幼儿园12所以上;整合资源,尽最大可能控制全区幼儿园园舍数在90所以内;调整结构,减少托班及以下幼儿的全日制在园数,尽最大可能控制全区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在18000名以内。
6.提高幼儿园自聘教师、保健保育员的准入门槛。具有幼教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公立幼儿园达到100%,全区幼儿园专任教师的持证率和具有规定资格的幼儿园保健员、保育员持证率均提高10个百分点;新招聘学前教育特岗教师约30名(含8名保健医生),企业编制幼儿教师数达到30名左右。
7.打造区域园本教研训特色。园长、教师本年接受不少于48学时的继续教育,认真组织并逐步完善园本课程、园本特色和园本培训,园本教研训率达到100%。保育员及保健医生职业培训率达90%以上;依据《纲要》精神设置课程,使用规范教材,无小学化倾向,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和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重视幼儿教育科研,有4个以上教科研项目在市级及以上立项,有30篇以上论文在市级及以上发表或获奖。
8.完善早期教育。街道乡镇早教指导中心开展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科学育儿指导专题活动或讲座达到4次/年以上,组织社区亲子活动,达到12次/年以上且参加婴幼儿总人数在1000人次左右。倡导幼儿园多元服务,培育托幼一体的学前教育品牌。
9.建立幼儿教师收入待遇的保障机制。对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的“双证”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或保健医生资格的保教人员等总体收入、社会保险等达到上级规定要求,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社会保险,且为在达到本地区幼儿园
一、现阶段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无证幼儿园难以顺利关闭
1.无证幼儿园的存在影响着区域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无证幼儿园存在和潜在的不利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不利于平安校园建设的因素非常明显,从设施设备、人员配备、园务管理、卫生保健及教学常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外来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无证幼儿园条件更差,安全隐患更大。
2.无证幼儿园关闭较为困难。无证幼儿园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以廉价服务接纳外来工子女,而外来务工者对幼儿园也不寄什么期望,只要求能管住孩子、收费低廉。因此近年来虽然先后关闭了十几家无证幼儿园,但往往是这边刚关闭,那边又新开一家,目前全区还有18家无证幼儿园,有近千名外来工子女在就读。
3.关闭无证幼儿园的合力还没有形成。关闭无证幼儿园,既要解决在无证幼儿园就读幼儿的分流去向,又要解决无证幼儿园举办者的生活出路,更要开展外来务工者的入园入托宣传。此项工作涉及到教育、民政、工商等多个部门,任务重,部门多,手续繁,仅靠单个部门很难有效开展,并更需要得到街道乡镇的全力支持。关闭无证幼儿园工作是对部门工作能力的考量,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
(二)民办有证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1.民办幼儿园园舍安全情况堪忧。目前全区有93家有证幼儿园,其中公立及街道乡镇办的幼儿园有23家,其余70家为民办(个体)幼儿园,除18家三星级以上的民办幼儿园按国家标准进行建设、10家民办幼儿园已领取“三证”外,其余42家民办幼儿园的园舍多为普通住宅民房或为原没有房屋安全鉴定的完小校舍、村租用房,房子的结构多为混泥土和圈梁结构,没有按照国家幼儿园的建设标准进行建造,房子无论从牢固性能和功用性能来看均不符合要求。
2.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大,持证率低。民办幼儿园所聘用的教师大部分是外地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中专人员或本地初高中毕业人员,具备“双证”的少,园内、外学习机会少,办园理念滞后,又加上这支队伍庞大,进取心不强,人心涣散,难以管理。虽然区教师培训中心举办了教师资格证书考前辅导班,但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
3.民办幼儿园超班额现象仍有存在。为了使办园效益最大化,少配教师、多招幼儿是民办幼儿园办园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手段。个体办园者往往会顶着“为政府承担入园责任”或“外来工家长一丢孩子强入园”的理由,无止境地扩大招生数量,影响幼儿园正常的教学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更使幼儿园的发展前景黯淡。每年2次的全区民办幼儿园安全大检查,均发现不少民办幼儿园比核定招生人数超过2倍以上,经济利益驱使已凌驾于规范办园意识之上。
(三)省等级幼儿园转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2月25日,省教育厅颁布了《对照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和对民办幼儿园重新审核的通知》(浙教基〔2008〕70号),在具体的等级转换过程中遵循“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进行,经过几次转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专任教师达标率、职称率低,流动率却高。转评指标要求专任教师具有学前教育(其他大专专业均不做计算)大专以上学历达50%,具有幼儿园高级以上职称在10%以上,专任教师三年流动率不超过30%。这三条硬指标使相当部分幼儿园望而却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我区学前教育规模扩张太快,而我区幼儿园中企、事业编制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只有15%,在全大市11个县(市、区)中排在第六位。
2.骨干教师匮乏。转评指标要求幼儿园必须有县(市、区)级及以上优秀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规划课题主要承担人等1人以上。这条必达指标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幼儿园来说是很困难的。
3.教育科研薄弱。转评指标要求幼儿园必须有县(市、区)教育部门或市级教育学会以上的教研课题,且近3年在县(市、区)级及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会议交流的科研成果(论文)获奖次数之和与专任教师之比的比值达0.5以上。这条指标对教师的论文发表交流数提出了较高要求,对办园不到三年的幼儿园更显得困难。
(四)省等级幼儿园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不规范。这些幼儿园在园舍和保教人员配备基本符合规范,2009年区教育局也对全区民办幼儿园园长和兼职会计就如何建立规范的财物账目进行了重点培训,并对辅导网片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但在年底对三星级以上民办幼儿园考核过程中,仍然发现有些民办幼儿园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如账目分类不清、支出收入混乱,专项经费未单独立账等。
2.保健工作相对薄弱。除公立幼儿园外,其他三星级以上幼儿园保健工作仍然十分薄弱,如一些保健人员业务不熟悉,对保健档案中的各类数据一知半解,十大类表格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到位。
3.办园者利益驱动为先。由于举办者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些民办幼儿园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举办者因为租金或前期对幼儿园的投入,都有急于想收回成本,马上盈利的焦急心态。因而忽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师资培养工作,转评时虽能认真执行省等级幼儿园标准,但转评完成后,又会出现反复。
(五)幼儿园园舍布局存在的问题
1.部分规划幼儿园不能如期建设使用。根据《xx区学前教育园舍建设专项规划》要求,大部分幼儿园都能如期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但也有部分幼儿园因多种原因不能按规划进行,如岷山、芙蓉家园、高潮和戚家山中心等幼儿园很难如期建成使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无证幼儿园的关闭及周边个体幼儿园的有效整合,尤其是戚家山中心幼儿园,随着外来人口的相对集中,原先的中心幼儿园已远远不能适应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
2.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给园舍布局带来新的压力。为使更多的幼儿在规范标准的幼儿园就读,我区每年新建6所6班以上规模以上的标准化幼儿园,但由于外来人口子女急增,入园条件又没有明确限制,幼儿入园人数越来越多。2008年xx区在园幼儿16790名到2009年在园人数18090名,仅仅一年的时间在园的幼儿数就增加了1300名。
3.幼儿园规模设计不尽合理,造成管理困难。根据国家建设幼儿园标准,幼儿园设计的适宜规模一般在6~12个班级之间,由于急需解决外来人口孩子的入园,部分街道、乡镇在设计幼儿园的规模时,往往节省幼儿园各功能用房或减少户外活动场地,把可利用面积最大化用于活动室的扩张上,而忽略了规模过大后给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二、宁波市兄弟县(市、区)的先进做法
(一)管理制度上
1.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如宁海新增了10所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事业法人单位;江东2009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教育经费的11.5%,5所民办幼儿园财务由局会计核算中心统一代理;海曙对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定性为全民事业幼儿园;奉化将10所集体办中心幼儿园转为全民事业单位;鄞州2009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教育经费的8.5%以上,并新增了14所幼儿园为事业法人单位,且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为公办性质,全区公办幼儿园数量增加到35所,集体办幼儿园数量增加到17所。
2.教育局机关专门成立学前教育办公室(科级)。自省、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县(市、区)普遍增加了学前教育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加强对辖区内学前教育工作的领导。如江北、象山、鄞州、慈溪、奉化等地都在教育局机关设立了学前教育办公室(正科级单位),配置了职级与编制。
3.街道乡镇专门成立学前教育辅导站。在省、市有关文件的指导下,宁波市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以政府统筹引导,区、街道镇乡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各街道乡镇把学前教育发展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如余姚、慈溪、鄞州在各街道乡镇建立了辖区教辅室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本辖区的学前教育,定期组织辖区的幼儿园进行检查指导。
4.明确教育局机关各科室对学前教育的管理职能。学前教育虽属非义务教育,但是麻雀虽小五脏却俱全,且规模在逐渐扩大,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问题学前教育都会一一涉及。因此,各县(市、区)教育局均要求各科室对学前教育能各司其职,如镇海、鄞州等地专门颁布了《关于明确局机关科室学前教育管理职能的通知》。
(二)园舍建设上
1.小区配套幼儿园有序建设与管理。市老三区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安置小区建设时,根据市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综合实力的决定》(甬政发〔2006〕53号)的要求,通过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的计算合理规划配套幼儿园,按配套中小学校建设的有关实施办法,做到配套幼儿园和其他建筑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2.建立配套幼儿园的装修标准。在做到配套幼儿园和其他建筑设施“四同步”的基础上,鄞州区还制定了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的基本装修标准,达到基本标准后由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再移交到相应辖区内的街道乡镇管理,街道乡镇和教育局再配备80万左右开办经费,基本保证配套幼儿园能顺利建成使用。
3.标准化园舍逐年增加。如海曙的所有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级办园标准,幼儿园省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奉化将10所无证幼儿园经整改后成为合格的准办园;余姚严格幼儿园准入审批和年鉴制度,使原有的240多所幼儿园调整到现在的169所;镇海对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个人举办幼儿园给予投入资金20%的设备设施补助。
(三)队伍稳定上
1.调动街道乡镇对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鄞州2010年起开始实施“区学前教育示范街道乡镇”评估,并对评上的街道乡镇各奖励100万元,主要用于辖区内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升;宁海对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均公派5~6名事业编制的骨干教师执教;象山在街道乡镇中心幼儿园任教的公办教师已经达到82名。
2.增加幼儿教育事业编制教师与保健员。各县(市、区)的事业编制教师数占区域幼儿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如海曙达到36%,江北和江东均达到25%,镇海与宁海也达到17%;保健医生配备占园舍数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市三区和鄞州均达到72%以上,江北为加强幼儿园的保健力量,专门招聘事业编制的幼儿园保健医生。
3.自聘幼儿教师待遇得到保障。如江北对非在编幼儿教师根据学历、持证、职称、区龄等条件进行补助;奉化积极奖励教师提升素质,幼儿教师的持证率、高一级学历和职称拥有率分别达到60%、46%和23%;鄞州专门出台《鄞州区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参加事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江东畅通人才“绿色通道”,通过引才引智、争取编制,吸纳名优教师充实队伍,并对持有教师职称和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自聘教师,根据其职称高低,实行每月补助1000元/月以上的奖励制度。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树立学前教育发展新目标
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根据这总体目标提出2010年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的十大基本工作目标。
1.大力推进街道乡镇中心和新农村建设中心村村级幼儿园园舍建设。顺利完成梅山、上阳、柴桥、陈华浦、黄鹂、楼下徐等6所幼儿园的新建工程。按xx区域的52个中心村的新农村建设,启动中心村村级幼儿园的扩建、改建和新建工作。
2.全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顺利完成昆亭、松花江、邵阮、世贸世界湾等4所幼儿园的新建、改建工程。
3.做好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省等级幼儿园和省标准化幼儿园的三项创建工作。新增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5所,市现代化幼儿园达标率持续提高(市现代化幼儿园园所数与全区幼儿园总园所数之比);新增省三级及以上幼儿园10所,等级覆盖率在85%以上(省三级及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数与在园幼儿总数之比);新增二级幼儿园8所,优质覆盖率在50%以上(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数与在园儿童总数之比);启动按省准办园条件的“省标准化幼儿园”达标工作,各街道乡镇的省标准化园幼儿园达标率逐年上升。
4.确保幼儿园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85%以上的省等级幼儿园评上“平安校园”,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园舍安全的指导力度。
5.有效控制全区幼儿园园舍总数和在园幼儿总数。加大力度,撤并或关闭无证幼儿园12所以上;整合资源,尽最大可能控制全区幼儿园园舍数在90所以内;调整结构,减少托班及以下幼儿的全日制在园数,尽最大可能控制全区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在18000名以内。
6.提高幼儿园自聘教师、保健保育员的准入门槛。具有幼教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公立幼儿园达到100%,全区幼儿园专任教师的持证率和具有规定资格的幼儿园保健员、保育员持证率均提高10个百分点;新招聘学前教育特岗教师约30名(含8名保健医生),企业编制幼儿教师数达到30名左右。
7.打造区域园本教研训特色。园长、教师本年接受不少于48学时的继续教育,认真组织并逐步完善园本课程、园本特色和园本培训,园本教研训率达到100%。保育员及保健医生职业培训率达90%以上;依据《纲要》精神设置课程,使用规范教材,无小学化倾向,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和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重视幼儿教育科研,有4个以上教科研项目在市级及以上立项,有30篇以上论文在市级及以上发表或获奖。
8.完善早期教育。街道乡镇早教指导中心开展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科学育儿指导专题活动或讲座达到4次/年以上,组织社区亲子活动,达到12次/年以上且参加婴幼儿总人数在1000人次左右。倡导幼儿园多元服务,培育托幼一体的学前教育品牌。
9.建立幼儿教师收入待遇的保障机制。对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的“双证”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或保健医生资格的保教人员等总体收入、社会保险等达到上级规定要求,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社会保险,且为在达到本地区幼儿园
区域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点击下载
本文2011-11-07 11:48:38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806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