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统一战线文化建设之浅谈
关键词:统一战线 文化 浅谈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统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结晶,新时期统战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它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新时期统战文化以“和”为核心,但又讲究“和而不同”;以“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为基本准则;以党派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阶层文化、炎黄“根”文化为基本内容,其精髓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其根本目的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构筑和谐共融、团结友善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保证。
一、统战文化的渊源。西周末年,史伯在回答郑桓公一次提问时就提到:国王抛弃智能贤明之人,而好信任无知顽固的谗臣,是“去和而取同”,其衰败是必然的(引自《国语·郑语》)。于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公元前521年,晏子在 谈到 君臣关系时说:君主认为“可”(对,可行)的,但其中有“否”(不对,不可行)之处,臣子就应当把“否”之处指出来;君主认为“否”(不对,不可行)的,但其中有“可”(对,可行)之处,臣子就应当把“可”之处指出来(引自《春秋经传解》)。由此提出以否成可,以可济否的命题,反对以可济可,以否济否,盲目附和。史伯与晏子的论点着重在指明“和”与“同”的差异,而没有指明“和”与“同”的联系。孔子则在继承史伯、晏子区分“和”与“同”的论点的基础上,又把“和”与“同”辩证地联系起来,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命题。这是一个完整的合乎辩证法的命题,既指明了“和”与“同”的区别,又指明了“和”与“同”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与那些一党制的国家不同,除了共产党外,有八个民主党派。这些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政治协商,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即是要“和”,而不是像西方多党制国家那样各党派“同而不和”。同时,又在各民主党派之间实行互相监督,鼓励各民主党派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各方面工作勇敢地、负责地提出批评和建议,做共产党的诤友,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共同把国家的事办好。不因为通力合作,就千篇一律,不允许不同的声音;而是既要求同,又要求异,多听不同的意见,以利于集思广益,相辅相成,增进共同性,加强合作。因此,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离不开“和而不同”的思想文化,也可以说“和而不同”是统战文化的渊源,“和而不同”是统战文化的集中体现。
二、新时期统战文化的特点。
统战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构成要素,不仅包含了日常所说文化具备的一般特征,更由于新时代新阶段统一战线特具的空前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显著的社会性的特点,凸显出统战文化较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包容性、先进性的特性。
1、统战文化的政治性。从党的执政角度来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整合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政治法宝。统战工作是党的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和服从于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有效政治手段。挖掘统战文化,推进统战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作用,以文化感召民心,在民族成员中培育进步的价值理念,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凝聚力,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由此可见,统战文化作为统战工作的指导理念和有效途径,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和任何环境下,其始终包含着鲜明的政治特性。
2、统战文化的时代性。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它的重点是随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而转移的。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执政党不同的历史使命,产生了不同的工作重心,随之也决定了统一战线不同的工作重点。如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入新时期后,其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统一战线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统战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统战文化作为统战工作的源动力,也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相融合,与它形势发展的要求相符合,真正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
3、统战文化的包容性。统战文化以“和”为核心,强调“和而不同”,强调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达和谐。尽管不同党派、不同群体、不同阶层有着不同利益,不同宗教有着不同信仰,海外华侨华人有着不同国籍,非公人士有着不同经营理念,但只要他们爱国,拥护社会主义,就尊重他们、包容他们,允许他们存在并发展。在振兴中华的共同目标下,实现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真诚合作、同舟共济;各民族之间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社会各阶层之
新时期统一战线文化建设之浅谈
本文2011-09-27 11:51:09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6327.html